《精编》经贸年度工作总结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33370053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经贸年度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编》经贸年度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编》经贸年度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编》经贸年度工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编》经贸年度工作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经贸年度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经贸年度工作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7年度经贸工作总结2007年以来,经贸委系统坚持以十六届六中全会及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二次、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年初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创新引领各项工作,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使率先发展的势头继续保持,科学发展的效应加快显现,和谐发展的步子更加扎实。一、主要成绩(一)工业总量继续扩大。今年以来,全市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在高平台上稳步快速发展的态势,完成工业总产值4030亿元,实现历史新突破,同比增长保持在3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900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9

2、6%,总量首次超过江阴市,位居全省县级市前列。(二)工业结构得到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完成产值1245亿元,占全省的近十分之一,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值189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52%;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逐渐形成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一批工业设备落后、附加值低的产品陆续退出市场。(三)企业效益显著提升。全市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为3990亿、230亿和190亿元,分别增长30%、39%和42%。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9%。(四)民营经济快速增长。全市新增民营企业4131家,个体工商户9174

3、家,新增注册资本超110亿元,超额完成全年计划,其中,注册资本超1000万元的有149家,超5000万元的有30家,超亿元的有2家。上缴地税23.4亿元,同比增长36 %,占全市地税入库总量的42 %,新增就业岗位53965个,民营经济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的贡献额达30%。(五)内外企融合不断深入。坚持外向带动战略,把握外向型经济带来的巨大商机。民营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走出一条从外向配套到自主创新,从融合发展到竞相发展的路子。全市配套民营企业1503家,同比净增483家,配套项目1878 个,同比净增361个,实现配套销售额316.17亿,同比增长25.26%,利税33.34亿,

4、同比增长31.73%,有79家工业配套企业实现销售额超5000万元,实现配套销售101.9亿元。(六)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六个一批”专项计划有序推进,总投资75亿元的22项核心技术项目及总投资35亿元的30项重点技改项目中分别有14只、16只项目竣工投产;新增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7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专利申请5823件,授权1583件,其中民营企业占了近一半。AB、好孩子等产品通过复评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我市有4家民营企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在7个中国驰名商标、25个江苏省著名商标、34个江苏省名牌产品中,民营企业分别占了2个、13个和17个。(七)能耗水平有所下降。全市规模以上

5、工业万元GDP能耗下降5%,重工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15%,高耗能行业能耗下降幅度高于苏州市平均水平。依法对8家重点耗能企业的70台(套)用能设备进行节能监测。已关闭小化工生产企业146家,55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首轮审核并通过验收。二、主要做法和特点一、强化预测预警,经济运行监控成效突出。一着不让抓好对宏观经济的监控、引导,不断强化预测预警机制,保持了我市投资、出口、消费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一是提高经济运行分析质量。委内建立了每月一次的经济运行分析例会制度,各职能科室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新增长点“四个重点”,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及时进行研究,针对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经

6、济运行工作的前瞻性和指导性不断加强,经济运行分析质量不断提高。二是加强生产要素供需协调。围绕煤电气等资源,加大与供电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全力争取生产和运输企业的支持,做好落实衔接工作,稳定供应渠道,尽可能多的争取资源,确保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资源供应。三是引导企业强化内部管理。考虑到今年成本上升、效益降低的发展趋势,引导企业认识提高效益、保持利润的关键在于狠练内功,通过内部挖潜,努力提高资金营运效率,争取降本增效。四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依托经贸网,不断扩宽投资信息网络和渠道,及时发布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产品市场需求信息,积极培育中介服务市场,规范发展社会中介机构,努力形成完善的中介服务

7、体系,在创业发展、投资咨询、企业策划、人才培训等方面,积极为各类企业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行业自律作用,引导企业守法经营、照章纳税、公平竞争、健康发展。五是促进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上半年组织部分物流企业参加了苏州国际物流展览会,9月份在徐州召开的“全省物流业与制造业供需对接会暨第二批省重点物流基地和企业授牌仪式”会议上,我市的大地、北方、亚东、白杨湾等四家物流企业被评为第二批省重点物流企业,目前我市共6家物流企业获得省重点物流企业称号,其中一家获国家税收试点单位,在苏州全市中居领先地位。二、坚持民营赶超,实现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一是主攻招商,促使民营企业量的扩张。借鉴外向型经济

8、发展的成功经验,不断创新民营招商策略,实现民营企业量的迅速扩张。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创下历史最好记录,平均每个工作日引进民营企业达18家,引进民营注册资本高达4100万元,与同期相比,每只项目提高300万元。仅7月份在浙江义乌举办的产业对接交流暨花桥国际商务城说明会活动中,就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额58.47亿元,注册资本达12.61亿元,有力地扩大了全市民营经济的招商引资成效。民企增资继续保持高涨,增资势头迅猛。全年实现增资项目561只,增资额达35.7亿元。二是实施重点突破,优化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在全力推进招商引资的同时,瞄准国内大企业、大集团,筛选高成长性、高关联度、规模总量大、投资强度

9、高的龙头型、带动型项目,主动上门拜访推介,实施重点突破。江苏凯润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江苏恒通投资担保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投资超亿元的项目相继落户;江苏爱知投资有限公司、苏州兆成展馆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也相继落户,不仅增强了全市服务业的总体实力,而且推动了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三是深化内外企业融合,提升民营企业发展水平。秉承“外向型经济的领域有多宽、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的外向带动理念,牢牢把握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商机,积极搭建平台,推动内外资企业寻求配套合作。以昆山经贸委中小企业服务网改版为契机,建立了民企外向配套产品库,每月定期发布外企配套需求信息,为内外资融合牵

10、线搭桥。9月份推介三一重机、昆山铝业、迪斯油压等12家企业参加了第四届江苏(无锡)外商企业产品配套洽谈会,当场签约1只项目,签约金额2000万元;10月份举办的外向配套专场活动上共签约配套项目16个,配套销售额达4.5亿元,为第1500家外向配套企业授牌,推动了外向配套的不断深入;继续组织市重点外向配套项目验收奖励,引导配套企业向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深层次合作,促使民企在配套的同时借鉴、消化、吸收外方先进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科技含量,提升配套水平。四是加大实地督查,促进民营项目的早产出。组织力量对各乡镇三年以来的在建大项目开工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督查,并开展了项目进展

11、情况月报制度,明确委领导挂钩联系项目,落实责任,从合同的开工率、资金的到位率和项目的投产率等几个方面,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落实,努力使意向成为合作,协议变成合同,合同转为产出,确保了我市民营企业的注册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建设率,实现签约项目的早投产、早见效。强有力的措施保证了全市民企的按期开工,全年开工项目3282只,占全市开工项目的70%,开工面积857.5万平方米,占全市开工面积的55.2 %。三、抓好技术改造,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力。一是加强引导,加大技改投入。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0亿,工业项目投入完成量预计为180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技术改造项目投入

12、完成量预计为85亿元,占全市工业项目投入量的47.7%,同比增长34%。全市工业项目竣工完成量预计为110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技术改造项目竣工完成量预计为55亿元,占全市工业项目竣工完成量的55%,同比增长42%,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强化政策落实,推进项目备案。根据江苏省工商领域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办法的精神,结合昆山实际情况,切实按照国家投资管理新体制要求,转变工作方式,认真学习技术改造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制度的相关规定,并努力为企业做好技术改造项目前期咨询服务工作,创造我市良好的技术改造投资政策环境。今年共办理备案项目105只,投资总额为13.5亿元。外资核准项目6只

13、,投资总额为4.4亿元,项目备案也体现出市级备案项目明显增加、引进技术和设备力度加大、行业规划整改力度不断加强的鲜明特点。三是注重项目质量,强化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了技改项目库,系统管理不断加强。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扶持作用,激励企业增加技术改造投入,同时加强对项目的动态跟踪管理,加强监督,确保项目承担企业对省、市财政技术改造资金的专款专用,并按要求及时组织项目实施,及时完成技改项目。全年储备的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有63只,投资总额为45亿元。落实了市扶持资金851万元,组织好孩子、国力真空、彩华集团、荣心动力等四家企业申报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财政贴息,列入2007年江苏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导向性计划

14、的有12项,投资总额为14.16亿元;列入江苏省2007年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白皮书)的项目有27项,投资总额为23.24亿元。四、推动“三自创新”,形成民营经济后发优势。一是突出政策扶持,创新良好环境初步形成。出台关于实施“三自”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的若干补充意见,进一步加强了对重点民营企业科技项目的研发投入和企业自创品牌、实施标准化战略及版权保护等方面的资助和奖励力度,并拟定了系列配套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对项目申报的具体程序、认定、实施、验收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其更具可操作性,确保了市科技创新发展资金的使用公正、公开、规范、透明。在资金支持上,积极做好与上级各项政策的对接和争

15、取工作,帮助企业向上争取扶持资金,放大激励引导效应,真正使各项科技激励政策在我市科技创新和基地建设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和发挥;今年市科技三项经费和科技创新发展资金预算安排了1.01亿元,比去年增加了35%,经追加今年扶持资金达1.3亿元,加上上级财政的支持,总的科技扶持经费超过2亿元,不断加强院校合作,设立了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昆山市知识产权审判庭的成立也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司法保障。二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区域创新体系雏形初现。在深入考察,广泛调研,多方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昆山工业应用技术研究院的建议草案,目前昆山工业应用技术研究院的功能定位、运作方式及主要职责和发展目标基本确立,筹建

16、条件已逐步成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共计注册企业户数836家、注册资本179亿元、投资总额402亿元、投产企业660家。2007年,落户在产业基地的企业有229家,注册资本28亿元、投资总额68亿元、开工企业54家、开工面积84万平方米、投产企业59家,营业收入达到268亿元。12家特色产业基地中,有3家已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模具产业基地、传感器产业基地、软件园、)、1家国家级孵化中心(留学生创新园)、1家省服务外包基地,光电产业园今年被省信息产业厅认定为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并进一步申报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研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一方面研发平台等基地的功能性建设初见成效:坚持多元化投入和市场运作模式,在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开始建设一批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如瑞博核酸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昆山光伏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初步聚集了一批领军人物担纲的具有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