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真题15篇实战练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33365547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837.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真题15篇实战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1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真题15篇实战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201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真题15篇实战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201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真题15篇实战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201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真题15篇实战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真题15篇实战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真题15篇实战练习(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真题练习(名师精选全国中考真题+剖析解题技巧,建议下载练习)(一)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20分)传统文化的“传”与“承葛剑雄在激荡社会变革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空前严峻的传承危机。因为面临危机,所以需要传承。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传”和“承”两个部分。“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的基本含义就是将其尽可能地保存原样。“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我们这样讲,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

2、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进一步思考,我们知道,后人的智慧并不一定比前人强,比如金字塔的产生、玛雅文明的兴衰,今天我们仍无法用科学进行解释。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古人的智慧,这些智慧我们今天可能还无法理解,甚至以为是迷信,但并不代表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如果让传统文化匆匆消亡而不加保存,那我们就永远失去了理解古人智慧的机会。这也是我们建议把传统文化先尽

3、量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事实上,有些国家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目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主要问题仍然是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功利性。以非遗为例,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或者可以拿到市场上换钱的,我们对它就比较热心,反之则比较冷漠。这样一来,有现实利用价值的非遗可能会得到较好的保护,而暂时没啥实际用处的非遗便会无人问津。另外,一些非遗传承人,为了在市场上赚钱养活自己,往往会随意改变非遗的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这种保存也是不周全的。在传统文化的保存我们可以向一些国家学习。总而言之,传统文化不仅是人类记忆和人类历史的一部分,而且还可能藴含着今人还无从知晓的智慧,再加上由于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而正

4、面临消亡的危机,所以我们应该无条件地、尽最大可能地把传统文化先保存下来,这就是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传”。 选文有删改15、第段中加点词“它”在文中指的是 。(2分)16、(1)第段一第段,作者围绕传统文化的“传”,依次写了“传”的基本含义、“传”的实质、 、 等内容。(4分)(2)联系全文,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2分)17、请简述第段、第段两段不能互换的理由。(4分) 18、对下列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位置及其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4分)比如日本,某项传统文化项目一旦被列为保护对象,其传承人就会像“国宝”一样,完全由政府供养,不需要他(她)想办法养活自己,他(她)的任务就是“传”-带徒弟,把掌

5、握的东西教给徒弟,教会了,任务就完成了。在我看来,传统文化的“传”,就应该这样。A.第段结尾 举例说明哪些国家做得很不错。B.第段结尾 举例说明可以向哪些国家学习。C.第段结尾 举例论证保存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有理解古人智慧的机会。D.第段结尾 举例论证有些国家可以通过非功利性的方式保存传统文化。19、有人认为本文的题目有问题。请说说你的观点,并且简述理由。(4分) 15、(2分)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或者拿到市场上换钱的非遗(有现实利用价值的非遗)16、(1)(4分,每空2分)“传”的重要原因 “传”的主要问题(2)(2分)我们应该无条件地、尽最大可能地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17、(4分)第段主要讲

6、了“传”的重要原因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第段讲“传“是因为有些传统文化包含了我们目前无法解释的古人的智慧。(2分)根据第段首句“进一步思考”(或者末段首句“不仅而且”)可见,后者以前者为前提,两者是递进关系。(2分)18、(4分)D19、(4分)(观点1分,理由3分=题目意思分析2分+本文内容概括1分)本文题目要求文章既从传统文化的“传”的角度展开,也要从“承”的角度展开,并且要适当关注两者的关系。本文只讲“传统文化的传”,文题并不准确。(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20分)学会与自己相处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要面对如何与自己相处。哲学家芝诺曾被问及“谁是你的朋友

7、”。他说:“另一个自我。”学会与自己相处,其实就是找到另一个自己把脚步放慢,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成为一个能够充满智慧的人。现实中,有些人习惯于gng chu交错、熙来攘往,一旦一个人独处就变得快要窒息、难以忍受;一些人有时也想安静下来给自己“充充电”,思考关于工作或人生的问题,但总是挡不住喧嚣与世俗的诱惑,像旋转的陀螺一般总也停不下来。长此以往,只会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工作业绩陷入“双低谷循环”。学会与自己相处,不是追求寂寞、封闭自我,更不是对自身的交往能力设限,而是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祥和安宁,心境变得清澈如水,在沉潜中默默提升自己的境界。回溯历史,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徐霞客写

8、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如果缺乏耐得住寂寞的定力,没有独处时的思考,这些成就是很难取得的。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不少年轻人会选择给自己安排一个“间隔年”,以便在一段相对安静的生活中思索人生、规划未来。因此,我们在学习与社会打交道的同时,也应学会与自己相处,葆有享受独处的积极心态。与自己相处,前提是 。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应当自觉校准人生坐标,培养自省、敬畏、慎独意识,通过对生命的深邃思考、高尚的价值追求,排除外界纷扰对内心的侵袭。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关键在于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知识是提升修养的精神食粮,应当善于把

9、零星的时间“焊接”起来,以永不满足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用知识的力量抵御精神空虚、意志消沉。激发与自己相处的智慧,贵在 。与自己相处并非与世隔绝、离群索居,而是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应当以思辨的眼光看待和分析事物,瞄准现实问题,努力获得更多规律性认识。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学会与自己相处、享受与自己相处,是接近星空的有益尝试。我们与其在喧嚣中消耗光阴,不如借助与自己相处延伸生命、蓄积力量。14、看拼音写汉字:gng chu 交错(2分)15、“学会与自己相处”在文中的意思是 。(3分)16、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填空。(9分) (1) 为什么要学会与自

10、己相处 葆有享受独处的积极心态学会与自己相处 前提是 (2) 如何与自己相处 关键在于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 贵在 (3) 17、以下这段文字在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3分)人生之路,精彩也罢,平淡也罢,总要路过一段段不同的风景。善于与自己独处,可以说是一种思想境界、能力素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格局。然而,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并非天然可以习得,需要有针对性地勤加磨砺,不断锻造个人的意志品质。A段之间 B段之间 C段之间 D段之间18、有人认为第段中李时珍、徐霞客等人的事例不适合作为论据,你认为是否适合?说说你的看法。(3分) 14、觥筹(2分)15、安静地独处,独立地学习思考(3分)16、(

11、1)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祥和安宁,心境变得清澈如水(3分)(2)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3分)(3)增强直面现实的思辨能力(3分)17、C(3分)18、不适合。这些事例共同点是他们的成功花费了很长时间,并不一定证明他们是在独处中成就自己。事例与观点没有必然联系,所以不适合作为事实论据。(3分)适合。这些人能如此长时间地坚持写作就是有定力的表现,正凭着这份耐得住寂寞的定力才取得了成就,与论述的观点一致:在独处中能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祥和安宁,心境变得清澈如水。(3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18分)“工匠精神”从哪儿来吴敏文2016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说到“提升消费品品质”时,强调

12、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治国安邦的文件之中,显示“培育工匠精神”的诉求,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等,“工匠精神”即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仔细领悟,“ 工匠精神”的认识论特征非常鲜明。工匠要做工、出活,即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工匠在一定的精神指导下工作,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获取新的认识,如此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在制造上不断精进, 在认识上不断升华,以致达于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缺乏“工匠精神”,损害的是国家利益,浪费的是社会资源,恶化的是生活品质。那么,怎样培育“工匠精神”呢?一是创造生长“工匠精神”的心灵环境。被誉为“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