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国际贸易原理相关试题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33360523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国际贸易原理相关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编》国际贸易原理相关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编》国际贸易原理相关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编》国际贸易原理相关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编》国际贸易原理相关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国际贸易原理相关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国际贸易原理相关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贸易原理一、名词解释1、对外贸易(12):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考察。 2、国际贸易(12):从国际范围来看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就称为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国际贸易活动是由各国的对外贸易活动构成的。3、对外贸易依存度(28):又称对外贸易系数。以一国对外贸易同该国GNP或GDP比率来表示,用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以来程度。l 对外贸易依存度 = 对外贸易额 / GDP、GNPl 出口依存度 = 出口总额 / GDP、GNPl 进口依存度 = 进口总额 / GDP、GNP4、里昂惕夫之谜(62):美国是资本密集型国家,但其实际上出口劳动

2、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与要素禀赋理论恰恰相反,这一现象就是里昂惕夫之谜。5、世界“自由市场”价格含义(89):是指在国际间不受垄断或国家力量干预的条件下,由独立经营的买者和卖着之间进行交易的价格。6、贸易条件的含义(96):又称贸易比价或交换比价,表示一个国家出口单位商品与其从贸易伙伴换取的进口商品的比率,一般采用所有出口商品价格与所有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表示。 贸易条件可以用来衡量一国通过贸易获取利益的状况。7、关税含义及其主要特点(147):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商征收的税收。主要特点:关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税收一样具有强制

3、性、无偿性、预定性。1)关税属于间接税2)关税的税收主体和客体是进出口商和进出口货物3)关税可以调节一国进出口贸易规模与结构4)关税是一国执行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手段8、名义保护率(182):世界银行的定义:“对一商品的名义保护率是由于实行保护而引起的国内市场价格超过国际市场价格的部分与国际市场价格的百分比”。公式:名义保护率=(国内市场价格-国际市场价格)/国际市场价格*100%一国关税的名义保护率等于该国对该商品征收进口关税的从价税率。在其它条件相同或不变的条件下,名义关税税率越高,对本国同类产品的保护程度越高。一般为海关所征收的关税税率。9、(182)有效保护率:有效保护率则是用来测定关税

4、或其它保护措施(主要是关税)对某类产品生产过程中每单位产出增加值的影响或提供的保护程度,又称有效关税。 公式为:Vj:存在关税或其他保护措施条件下j行业单位产品的增加值。Vj :自由贸易条件下j行业单位产品的增加值。结论: 当进口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高于购入部分的名义关税税率时,对最终产品的有效关税保护率高于名义保护率。 当对进口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等于购入部分的名义关税税率时,对最终产品的有效关税保护率等于名义保护率。 当对进口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小于购入部分的名义关税税率时,对最终产品的有效关税保护率小于名义保护率,甚至出现负的有效关税保护率,即关税实际上起到了保护最终产品进口或鼓励

5、进口的作用。10、贸易条约和协定的概念(260):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了确定彼此的经济关系,特别是在贸易关系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而缔结的书面协议。11、通商航海条约的含义(265):也称通商条约、友好通商条约等,是全面规定两国间经济贸易关系的条约,其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到缔约方经济与贸易关系的各方面。1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291):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协议或条约,相互取消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经济融合的障碍,进行程度不同的政策和制度合作以促进彼此之间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二、解答题1、顺差和逆差的影响(22)答:(顺差)外币供应增加,本币升值,不利出口本币货币供应量增加,引

6、发通胀加剧国际摩擦(鸦片战争)顺差形成于贸易收支:挤占国内资源顺差形成了资本项目:增加外债办法:扩张性财政政策鼓励消费 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胀,物价上升(逆差) 外汇储备枯竭,本币贬值;国内货币紧缩,利率上升,失业加重;逆差形成于贸易收支:造成国内失业;逆差形成于资本项目:国内资金紧张办法:紧缩性财政政策节省支出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贴现率或存款准备金率2、国际分工发展历程(37)答: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出现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

7、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3)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二次世界大战) 形成以一组国家为中心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和以自然资源条件为基础的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体系。 (4)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 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或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发达国家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成员国之间内部分工迅速发展。服务业国际分工逐渐形成。跨国公司内部分工与外部分工构成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3、绝对、相对优势理论(50)斯密

8、的绝对优势理论: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因或基础是各国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该种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低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该种产品上就具有绝对劣势。至于导致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的原因,斯密归结为历史条件和一国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等因素构成的自然条件。斯密认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要比没有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分工之前有利。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观点,他认为一个国家各种产品生产都

9、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家都处于劣势,但它们在同种产品生产上的优、劣势程度是不相同的,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是不同的。 两优之中取最优,两劣之中取次劣。4、世界市场形成标志的几个方面(78页)答:1)多边贸易和多边支付体系的形成2)国际金本位制度和世界货币的形成3)形成比较完善的世界市场运行机制4)商品种类的多样化和大宗吗,贸易的增长5、拍卖类型和拍卖商品(84)答:拍卖类型有四种1)英式拍卖:拍卖商向众多的潜在买家征求一个初始报盘,或者宣布一个卖着的低价。2)荷式拍卖:在此过程中,价格在开始被定在一个被认为高于任何买者所愿意支付的水平上,随后拍卖商就减价,直到有第一个买者通过喊“我的”而接受

10、这一价格为止。3)第一价格拍卖:这是一种普通的“密封”或书面投标拍卖,其中最高价竞买者以等于全额投标出价的价格得到拍卖商品。4)第二价格拍卖:这是一种密封投标拍卖,其中最高价竞买者将以等于第二竞买价的价格得到拍卖商品。拍卖商品:羊毛、毛皮、茶叶、烟草6、世界“封闭市场”价格的类型(90)答:世界“封闭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在一定的特殊关系下形成的价格。1)调拨价格:是指跨国公司为了在国际经营业务中最大限度地减轻税赋,逃避东道国的外汇管制,以及为了扶植幼小的子公司等目的,在公司内部进行交易时采用的价格。2)垄断价格:指国际垄断组织利用其经济实力和对市场的控制力确定的价格。3)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的

11、价格4)国际商品协定下的协定价格7、贸易条件的结论(96)答:商品贸易条件大于100,说明贸易利益增加,进口能力在提高,具体表现为,该国为进口商品都在支付更少的出口商品,因为贸易条件得到改善。三种情况:该国出口商品价格上升幅度 超过 进口商品价格的上升幅度;或出口商价格的下降幅度 小于 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幅度;或出口商品价格在上升,而进口商品价格在下降。商品贸易条件小于100,说明贸易条件恶化,进口能力受到削弱。8、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112)答:1)自由贸易政策:国家取消对商品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商品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服务贸易自由

12、经营。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以或少加以干预,任凭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公平、自由地竞争。2)保护贸易政策:国家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和控制经营领域与范围的措施,保护本国的产品与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的产品和服务给予优待与补贴。国家对于贸易活动进行干预,限制流入,鼓励流出,限制外国的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参与本国市场的竞争。9、贸易政策的演变(112)答:1)1517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重商主义2)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美国、德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3)19世纪末-二战前资本主义垄断时期:超保护贸易政策4)二

13、战后:贸易自由化5)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新贸易保护主义6)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协调管理贸易7)发展中国家逐渐从内向型保护制转向外向型保护10、重商主义理论(113)答:产生于15-17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属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早期阶段产生背景15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商业资本支配产业资本占主导地位,产生了代表商业资本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即重商主义它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一国拥有的黄金和白银越多,就越富有。金银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惟一尺度。主要论点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早期为重金主义,或称货币差额论;晚期为贸易差额论。11、贸易自由化主要特点

14、(121)答:1)美国成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积极推行者。2)各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贸易自由化建立了物质基础。 3)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带有浓重的政府干预色彩。4)区域性集团和GATT的建立为贸易自由化的开展和发展提供了可能。5)战后贸易自由化发展不平衡。12、保护幼稚工业理论(123)l 代表人物:李斯特l 李斯特受美国财长哈密尔顿的影响,从自由贸易理论转向保护贸易理论。l 理论内容:只保护幼稚工业l 条件:刚刚建立尚不具备竞争力;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该行业有发展前途;保护时间以30年为最高期限;农业不需要保护;保护期结束后,该行业要回报消费者。12、新

15、贸易保护条件下的贸易政策特点(132)答:1)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从传统工业产品、弄产品延伸到高技术产品和服务部门。2)限制出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措施转向非关税措施3)贸易保护的重心从限制出口转向出口4)贸易保护日益制度化、法律化:一是加强贸易立法;二是对外贸易单边管理、双边与多边协调并存。13、战略性贸易政策(136)答:战略贸易产生背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慢。一种新的理论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一国能够通过采取那些帮助其国内产业构筑竞争优势的政策而获得利益。战略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战略贸易理论l 布郎德斯潘塞的“以补贴促进出口”论布郎德斯潘塞认为,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厂商产品初始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政府可以通过对本国厂商生产和出口该产品进行补贴,包括直接补贴和减税,可以使本国厂商实现规模经济,降低边际成本,使产品在国内外竞争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利润,同时也为消费者带来利益。克鲁格曼“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论点 认为,在寡头垄断市场和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对国内市场的保护可以促进本国的出口。因为进口保护措施可以为本国企业提供超过其国外竞争对手 的规模经济优势,这种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