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国际贸易之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33360456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国际贸易之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精编》国际贸易之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精编》国际贸易之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精编》国际贸易之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精编》国际贸易之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国际贸易之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国际贸易之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二次大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当代国际贸易条件与国际不平等交换问题 1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原始社会 自然分工状况 不存在对外贸易 二次社会大分工 出现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 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阶级和国家 出现最初的国际贸易 奴隶社会 以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为基础 生产目的为消费 商品生产在整个生产中微不足道 外贸受到很大限制 1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封建社会 生产者与土地所有者之间人身占有关系 采取劳役和实物地租的人身依附关系 商品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尤其到封建社会中期以后 封建地租中出现货币地租形式 进一步推

2、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到12 13世纪 欧洲香槟集市成为当时最大的国际集市 在西北欧 佛兰德尔诸城市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 14世纪中叶 以德意志北部各城市为主 联合将近一百个北欧城市形成一个带有政治联盟的商人联合组织 汉萨同盟 1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 世界航运中心转移到葡萄牙 西班牙和尼德兰南部各港口 到17世纪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商业中心 伦敦的商业地位也日益增长 原位于世界商业中心的地中海城市及与之密切相联系的城市因远离世界商路 衰弱下去 汉萨同盟也衰落了 从东方看 早在公元前西汉 中国就开辟从新疆经中亚和欧洲的 丝绸之路 资本主义社会 1642 1648年英国资产

3、阶级革命 其后美 法 德 日等国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或改良 各国相继发生工业革命 对外贸易在工业革命前后成为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 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得近代国际分工形成 城市与农村间的垂直型分工 19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 殖民地与宗主国间的垂直型分工 2 二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 工业国间 工业部门之间和工业部门内部分工居主 水平分工 发达国与发展国间 工业部门之间出现分工 既有垂直分工 也有水平分工 各国间 部门内分工细化 跨国公司的发展 国际分工机制 出现协议性分工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的经济所有制形式 呈现出多样化 不仅仅是市场经济国家 3 二战后世界贸易额的增长 1950

4、年607亿美元1970年3 000亿美元1990年34 700亿美元1995年60 000亿美元2000年62 000亿美元 在GDP中占24 2005年10 15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3 2008年15 77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5 1980年已有1 3以上的国家对外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0 比重 4 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 国际价值是指在世界经济现有条件下 按照世界平均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国际价格是指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 影响商品国际价值的因素 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 世界平均劳动强度 主要供货国的生产条件等 马克思关于社会必要劳动量的二个定义 在现有

5、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 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 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 假如加入对外贸易这一因素 这一经济的商品根据世界市场的状况决定生产 假定世界市场对某商品供求总量一致 那么参与国际价值量确定的是所有国家的所有商品 国际价值便是国民价值的加权平均数 假设 设有m 1个国家 每个国家有n个生产者 加入世界市场的生产者就有n m 1 令i 1 2 3 n m 1 国际价值VI就是 VI QiLi Qi 其中i 1 2 3 n n 1 n 2 n n mn 1 mn n 不过 我们发

6、现并非所有国内商品都卷入世界市场 较低国民价值的产品会进入世界市场 较高国民价值的产品会回到国内市场 并在高关税保护下维持国民价值 什么是国民价值和国际价值 国民价值就是由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国内商品价值 各国国内社会必要劳动各异 因此构成不同的国民价值 国际价值是由世界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 它是 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 马克思指出 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中等的劳动强度 在这个强度以下的劳动 在生产一种商品时所耗费的时间更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所以不能算作正常质量的劳动 在一个国家内 只有超过国民平均水平的强度 才会改变单纯以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价值尺度 在以各个国家作

7、为组成部分的世界市场上 情况就不同了 国家不同 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 有的国家高些 有的国家低些 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 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 按第一定义计量的国际价值 马克思的思想是 先把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看作劳动强度的差异 然后把各国的中等劳动强度排成一个阶梯 而以世界各国的 劳动的普遍的通常的强度 即 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 为尺度 来计量国际价值 按第二定义计量的国际价值 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供求因素 新的生产水平新产品替代相关可替代产品的价值 这样 我们可以完整地给出商品的国际价值的定义了 假设VI为国际价值 它等于第一种定义所确定的社会劳动时间 L 乘以按第二种定义确定

8、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价值的修正系数 D S 再乘以新技术产生后修正系数 Q1L1 Q2L2 Q1 Q2 L1 再乘以替代商品价值对本商品价值的影响系数 Q3L3 Q4L4 Q3 Q4 L1 其中Q1 Q2分别为原有技术与新技术生产的产品数量 L1 L2分别新旧技术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Q3 Q4分别为本商品的总产量与替代商品的总产量 L3 L4分别为包括新技术在内的商品价值与替代商品的价值 VI L 不等价交换 不等价交换就是不等值交换 不等价交换的根源来自 垄断 在价格垄断上实行不等价交换的方法主要有 A 垄断不发达国家进出口贸易商品价格 扩大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间的价格差 B 垄断不

9、发达国家进口物资的批零售价格和出口物资收购价格 从中牟利 C 垄断不发达国家进口货物的运输 等等 伊曼纽尔 A Emmanuel 不平等交换论 1 区分了 广义 不平等交换与 狭义 不平等交换 认为平等交换的模式特征是 富国与穷国间的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三者比例均相同 从而剩余价值与利润率也相同 这样 两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生产价格都等于各自产品价值 这种交换为 平等的交换 广义 不平等是指两国工资率相同 但资本有机构成率不同 因此资本有机构成高的国家一小时劳动能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国家多于一小时的劳动交换 狭义 不平等是指资本有机构成与工资率均不相同 富国的工资率较高 剩余价值率较低

10、而穷国则相反 这样在进行国际贸易时 富国与穷国的产品按照其国际价格交换就意味着穷国创造的剩余价值转移到富国 穷国与富国之间的不平等交换关系并不因为穷国出口初级产品 富国出口工业制成品 只要两国的工资水平或剩余价值率存在差异 即使穷国出口工业制成品 富国出口初级产品 穷国创造的剩余价值仍会通过贸易而转移到富国去 伊曼纽尔的不平等交换实质是指不等价交换 同样国民价值的两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不同的国际生产价格 从而按国际生产价格的交换表现为不等的国民价值的交换 伊曼纽尔 A Emmanuel 不平等交换论 2 课程内容 第一章导言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第三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第四章新古典贸易理论第

11、五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第六章贸易保护理论第七章国际贸易政策第八章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第九章国际贸易专题 普雷维什 R Prebisch 中心 外围论 世界两大体系 发达国家中心体系与发展中国家外围体系 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 外围国家成为中心国家的销售市场 投资市场 两者间差距越拉越大 中心国家外围国家自主性自主发展 主宰外围依附中心发展结构性出口制成品 进口初级品出口初级品 进口制成品技术进步新技术发明者 传播者新技术摹仿者 接受者利益分割几乎获得全部利益难以参与利益分割 辛格 H Singer 实际收入的增加会引起制成品需求的增加 但对初级产品不会产生同样的效应 这是由于两者不同的需求收入弹

12、性所造成的 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常常使得单位产品所耗原材料数量减少 从而造成对原材料需求的相对降低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 弗兰克 A G Frank 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充分不应归因于本国的前资本主义传统或制度 而应归因于当今世界的资本主义 外围国家受跨国资本主义影响而形成的外在依附地位 是它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 现存的经济全球体系 就是这样一种牺牲一部分国家利益而让另一部分发展起来的体系 阿明 S Amin 外围解放 对外围国家来说 它们的决策事实上是这样的 或者是依附性发展 或者是自主中心发展 这在形式上必定是创新的有别于当前的发达国家 为了摆脱中心国家的政治经济统治 有

13、必要 考虑社会主义前景的必要性 而 完全的社会主义必定是建立在具有高度生产率的现代化经济的基础之上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运动 1964 3第一次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 77国集团1974 4联大第6次特别会议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行动纲领 1974 5 6国际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 作出工业化国家提供10亿美元作为特别行动计划 援助低收入国家 1974 9第29届联大 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 强调平等 互利 合作 发展等原则 唐家璇 在联大就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发表讲话 1999 9 22 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加强联合国的作用 维护安理会的权威 树立新安全

14、观 维护国际安全 改革国际经济体制 促使各国共同发展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其炎在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中国政府三点主张 2003 6 10 世界各国应超越传统观念 顺应时代潮流 加强交流合作 促进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下大力气降低全球的贫困率 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减贫消贫问题 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适应各国发展水平要求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保障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平等发展的权力 发达国家应承担起责任 兑现承诺 增加发展援助 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 对新一轮多边谈判 多哈回合 中国提出三项目标 A 有利于建立公平 公正和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B 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贸易投资便利化 C 有利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平衡 课后作业 教材 国际贸易 第二章思考题 P66 6 7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