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动态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国际贸易理论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33359985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6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动态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国际贸易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精编》动态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国际贸易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精编》动态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国际贸易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精编》动态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国际贸易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精编》动态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国际贸易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动态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国际贸易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动态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国际贸易理论(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新国际贸易理论 了解 1 国际贸易新要素学说2 技术差距论3 规模报酬递增说4 偏好相似说 理解 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2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二战后 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相对稳定 国际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 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区分布与战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已难以作出有力的解释 一些经济学家围绕战后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在国际贸易研究中另辟蹊径 从修正要素禀赋理论的前提条件 提出了许多解释当今世界国际贸易的新学说 形成了与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不同的新国际贸易理论 事实上 新国际贸易理论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 而且它

2、们只能解释国际贸易的特定方面 第一节国际贸易新要素学说 上一章中关于 里昂惕夫之谜 的几种解释 实际上都是从不同侧面对要素禀赋理论一系列假定前提的修正 它们在特定的条件下 的确能够部分地解释里昂惕夫悖论 但是 终不能解释里昂惕夫之谜所产生的对要素禀赋理论的一般疑问 国际贸易新要素学说认为 应赋予国际生产要素以新的含义 扩展生产要素的范围 生产要素不仅仅是比较优势理论中的劳动 也不仅仅是要素禀赋理论中的劳动 资本和土地 技术 人力资本 研究与开发 信息 管理等都是生产要素 人力资本说是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 舒尔茨创立的 该学说用人力资本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开展对外贸易的模式 舒尔茨

3、和许多其他西方经济学家认为 劳动不是同质的 这种不同质表现在劳动效率的差异上 而劳动效率的差异主要是由劳动熟练程度决定的 而劳动熟练程度的高低又取决于劳动者受教育 培训等智力投资的影响 因此 高素质的劳动力是一种投资的结果 是过去资本支出的结果 一 人力资本说 humancapitaltheory 商品生产中的资本除了包括物质资本以外 还应该包括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指厂房 机器设备 原材料等有形资本 它是对物质资料投资的结果 人力资本指寓于人体中的人的智能 表现为人的文化水平 生产技巧 熟练程度 管理才能及健康状况 它是政府 企业和个人投资于教育和培训的结果 一国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 可以使劳动

4、者的素质得到极大改善 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对该国的对外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 人力资本丰富的国家 在知识 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 资本丰裕的国家 教育都比较发达 因而人力资本资源也比较丰富 在需要大量人力资本的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 舒尔茨和贝克通过研究 分析了美国工人身上蕴含有大量资本的因素 美国的劳动密集并非单纯的一般劳动力密集 而是具有高效率 高技术熟练度的技术工人的密集 工人的高度熟练技术则来自对劳动力的高投资 如果把投入到劳动力身上的投资 舒尔茨认为1957年这部分投资大约相当于有形资本的2 3 加入到美国资本存量中去 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 劳动比可能得到提高

5、 从而可以部分地解释里昂惕夫悖论 人力资本说在解释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时 引进了一种新的生产要素 即在劳动力身上的资本投资 并从这点出发否定了过去理论中劳动力具有同质特性的假设 同时 这一学说也表明 一个国家要想在人力资本方面占有优势 就需要在教育 卫生保健 职业培训等方面进行投资 通过不断的积累 逐步形成本国新的比较优势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 在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人力投资的结构比投资总量更重要 为了尽快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这类国家应注重人力投资结构 投资重点下移 主要集中于普及教育 扫盲 职业培训及大众保健工作 这样才符合这类国家的国情 能够取得更好的投资效益 二 研究与开发说 R D说 t

6、heoryoffactorsofresearchanddevelopment 研究与开发说是基辛 格鲁伯 弗农和梅达等人提出的 这一学说的核心思想是 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 占有研究与开发的多寡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 1965年 基辛在 劳动技能与国际贸易 用单一方法评价多种贸易 一文中 用美国在10个发达工业国家各部分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表示美国的竞争力 以美国用于研究与开发费用占美国各部分销售额百分比 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美国各部门就业人数百分比表示研发指标 计算分析结果表明 美国产品竞争力强 出口占10国出口总额比重大的部门 投入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占美国销售额的百分比也大

7、 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占美国该部门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也大 即研究与开发要素比重大小是影响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1967年 格鲁伯 弗农和梅达发表了一篇题为 美国工业中的国际贸易研究开发要素与国际投资 的论文 他们根据1962年美国19个产业部门的有关资料 统计分析了研究开发费用 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与出口的关系 得出了与基辛基本相同的结论 即研究与开发要素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 研究与开发要素比重大的产品 其国际竞争力也强 第二节动态国际贸易理论 一 技术差距论 technologicalgaptheory 技术差距论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 由波斯纳于1961年在 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 一文中提

8、出 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认为 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意味着一定的要素投入量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这样技术进步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各国产品的比较优势 对贸易格局的变动产生作用 因而 技术差距也是国家间开展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国的技术优势使其在获得出口市场方面占优势 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成功后 在国外掌握该项技术之前产生了技术领先差距 可出口技术领先产品 但因新技术会随着专利权转让 技术合作 对外投资 国际贸易等途径流传至国外 当一国创新的技术为外国模仿时 外国即可自行生产而减少进口 创新国渐渐失去该产品的出口市场 因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逐渐缩小 随着时间的推移 新技术最终将

9、被技术模仿国掌握 使技术差距消失 贸易即持续到技术模仿国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对该产品的全部需求为止 波斯纳把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距引起的国际贸易终止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模仿滞后时期 全期又分为反应滞后和掌握滞后两个阶段 其中 反应滞后阶段初期为需求滞后阶段 反应滞后是指技术创新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其他国家 技术模仿国 模仿其技术开始生产新产品的时间 掌握滞后是指其他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其新产品进口为零的时间 需求滞后是指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开始出口新产品的时间 技术差距论从技术创新出发 论述了产品贸易优势在创新国与追随国之间的动态转移 这是富有创新意义的 也为研究一个具体产品创新过程的产品生命

10、周期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技术差距论只解释了差距为何会消失 而无法充分说明贸易量的变动与贸易结构的改变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解释工业制品贸易流向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之一 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 弗农于1966年在 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 一文中提出 后来许多经济学家如威尔斯 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 并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二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productlifecycletheory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撇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提 推出了如下假设 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传递受到限制 生产函数是可变的 而且当生产达到一定水平后会产生规模经济 产品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所表现的要素密集特点是各不

11、相同的 不同收入国家的需求和消费结构是有差异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 凡是制成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 新生期 成长期 成熟期 销售下降期 让与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产品的创新国在开始时出口这种新产品 但随着产品的成熟与标准化 创新国逐渐丧失优势 最后变成这种产品的进口国 当创新国发明新产品大量向其他发达国家出口时 正是其他发达国家大量进口时期 当创新国出口下降时 正是其他发达国家开始生产 进口下降时期 当创新国由出口高峰大幅下降时 正是其他发达国家大量出口时期 而其他发达国家出口下降时 正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增加 进口减少时期 其他发达国家从出口高峰大幅度下降时期

12、 正是发展中国家大量出口时期 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转移和扩散像波浪一样 一浪接一浪向前传递和推进 近年来 新技术扩散滞后期大为缩短 使得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 作为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动态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二战后制成品贸易模式和国际直接投资 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它考虑了生产要素密集性质的动态变化 贸易国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 以及进口需求的动态变化 对落后国家利用直接投资和劳动成本优势发展制造业生产 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把这种比较优势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变化 概括为亚洲经济发展的 雁行模式 迈耶则称之为 爬梯 在比较优势梯子的最下端 是基本生产要素占统治地位的李嘉图型商品和俄林

13、型商品 以自然资源 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为基础 在梯子的最上端 则是资本与知识等先进生产要素占统治地位的波特型商品和克鲁格曼型商品 这种商品的比较优势是后天形成的 是一种创造的比较优势 第三节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国际贸易理论 一 规模报酬递增说 theoryofincreasingreturnstoscale 规模报酬递增说也称规模收益递增说 是著名美国经济学家保罗 克鲁格曼在1985年和艾涵南合著的 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 一书中提出的 其论点为 规模报酬递增也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当某一产品的生产发生规模报酬递增时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单位产品成本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 因此导致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一产品 传统

14、的国际贸易理论都假设产品的规模报酬不变 即所有的投入增加一倍 产出也增加一倍 这种假设在以初级产品为中心的时代是接近现实的 但在现代 尤其是在大工业生产中 许多产品的生产却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 即 规模经济 所谓规模报酬递增是指产出水平的增长比例高于要素投入的增长比例的生产状况 即所有的投入增加一倍 产出将增加一倍以上 规模报酬递增通常可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规模报酬递增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直接基础 在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 以规模报酬递增为基础的分工和贸易会通过提高生产率 降低成本 使产业达到更大的国际规模而获利 而参加分工和贸易的双方均获其利 需要指出的是 规模报酬递增说不能事先预

15、测贸易模式 或者说某国生产何种产品是由随机因素决定的 在现实中 一国生产某种产品往往是由某些历史原因造成的 但是 规模报酬递增说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 即规模收益能够产生比较优势 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 放松要素禀赋 技术水平 消费偏好均同 经济的绝对规模完全相同的假设并不影响结论的成立 二 偏好相似说 theoryofpreferencesimilarity 偏好相似说又称需求相似 重叠 论 是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 伯伦斯坦 林德在1961年出版的 贸易与变化 一书中提出的 在该书中 林德第一次从需求角度试图对当代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解释 林德认为 一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水平提

16、高会使得该国的代表性需求向着某种比较昂贵的商品移动 不同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对商品需求偏好也不同 基于需求偏好相同的要素禀赋理论只能解释初级产品的贸易 而不能解释工业品的贸易 这是因为前者的贸易模式主要是由供给要素决定的 而后者的国际贸易模式是由需求决定的 国际间工业品贸易的发生 往往是先有国内市场建立起生产规模和国际竞争能力 尔后再拓展国外市场 因为厂商总是出于利润动机 首先为他所熟悉的本国市场生产新产品 当发展到一定程度 国内市场有限时才开拓国外市场 两国经济发展程度越相近 人均收入越接近 需求偏好越相似 相互需求就越大 贸易可能性也就越大 根据偏好相似说 两国的资本 劳动比越相近 表明两国的经济发展程度越接近 因而人均收入的差异将越小 重叠的市场部分将越大 两国的贸易量将越大 林德的偏好相似论似乎较要素禀赋理论更适合于解释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现象 林德的结论既符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也与二战后发达国家之间制成品贸易增长最快的现象一致 三 产业内贸易理论 intra industrytradetheory 产业内贸易理论又称差异化产品理论 differentiatedpr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