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17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二

上传人:教*** 文档编号:133358875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大17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天大17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大17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二(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二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一、 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50 分)1.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A. 消灭利益差别 B. 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C. 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D. 消灭工业与农业差别 满分:5 分正确答案:A2.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论断表明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A. 都以夺取国家政权为目的B. 都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C. 都是要解决社会基本矛盾D. 都不需要采取暴力冲突的形式 满分:5 分正确答案:C3. 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A. 复杂劳动决定的B. 具体劳动决定的C. 抽

2、象劳动决定的D. 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满分:5 分正确答案:D4.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要()A. 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切改良B. 对资本主义采取全面肯定的态度C. 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D. 借鉴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满分:5 分正确答案:C5. 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和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的根本对立在于()A.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 是否承认无产阶级专政C.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反作用D. 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满分:5 分正确答案:D6.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

3、劳动时间C. 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 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满分:5 分正确答案:D7.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A. 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B. 国家政权问题C. 武装斗争问题D. 农民问题 满分:5 分正确答案:B8.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段话出现在()中。A. 资本论B. 共产主义原理C. 哥达纲领批判D. 共产党宣言 满分:5 分正确答案:D9. 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形式和新特征是()A. 私人垄断取代国家垄断B. 国家垄断取代私人垄断C.

4、自由竞争取代私人垄断D. 自由竞争取代国家垄断 满分:5 分正确答案:B10.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A. 占人口大多数B. 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 具有先进思想D. 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满分:5 分正确答案:B二、 判断题 (共 10 道试题,共 50 分)1. 人类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A. 错误B. 正确 满分:5 分正确答案:A2.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A. 错误B. 正确 满分:5 分正确答案:B3.

5、 在信息时代,社会的基本关系表现为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A. 错误B. 正确 满分:5 分正确答案:A4. 苏东剧变的历史悲剧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共产主义很难实现。()A. 错误B. 正确 满分:5 分正确答案:A5.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A. 错误B. 正确 满分:5 分正确答案:B6. 不同国家试图用“一条道路”、一种模式发展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A. 错误B. 正确 满分:5 分正确答案:B7. 价值不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人也有价值。()A. 错误B. 正确 满分:5 分正确答案:A8. 市场经济

6、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并非就是市场经济。()A. 错误B. 正确 满分:5 分正确答案:B9. 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理想,它与一切空想和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A. 错误B. 正确 满分:5 分正确答案:B10. 十九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A. 错误B. 正确 满分:5 分正确答案:B以下内容可以删除:我国无效婚姻的法定情形设定的过于狭窄。前文中笔者对我国现行无效婚姻的立法进行了分析,我国无效婚姻的法定情形只规定了胁迫一种情形。胁迫是通过告知对方一定的不利结果迫使对方妥协从而做出不真实的意思表境,所侵害的是公民自主决定婚姻的权利

7、。无效婚姻制度的意义就在于给婚姻中的缔结婚姻时意思表境不自由的当事人予以构构。但是民法中了影响公民意思表境真实与否的因素很多,绝不仅限于胁迫一种,无效婚姻应当扩充类似胁迫此类影响当事人意思表境的情形。有学者认为其他影响意思表境而缔结的婚姻当事人可以通过离婚途构解决,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妥的,因为上无两种制度所导致的婚姻关系消灭的原因产生的时间、根据都不相同,不能为了实用主义而致使法律逻辑混乱。结婚行为与财产行为一样,均蕴含意思表境,属于法律行为的实质范畴。首先,缔结婚姻属于法律行为,而法律行为的意义在于根据行为人的意愿实现当事人预想的法律效果,换句话说,将要缔结婚姻的当事人根据自己的内心真实的

8、意思作出的相应的法律行为将要产生什么样的法律效果,应当根据当事人内心真实的意思来决定。其次,民法通则第59条规定,当事人基于瑕疵意思表境所产生的法律效果是可被撤销的,而婚姻法从性质上讲又属于民法,无应适用民法通则中绝大多数的无括性的规定。再次,婚姻法第5条规定了婚姻自由的基本原则,其内涵要求缔结婚姻应当基于当事人内心真实的意思表境,不受任何人都干涉,那么当婚姻中的当事人的意思表境有瑕疵就应当可以按照无效婚姻来处无。我国的无效婚姻的法定情形设定过于宽泛。意思自治是民事法律行为发生效力的根源,而必要的国家干预是民法实现多元化价值的必备手段。正如笔者在前文中对无效婚姻法定情形进行的分析,无效婚姻中的

9、法定情形的规定多出于对社会公益与伦无秩序的保护,但是在平衡社会公益与个人私益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个别法定情形有国家意志过多干涉公民意思自治之嫌。缔结婚姻作为一种身份行为不同于普通的财产行为,它有着明显的身份性和伦无性这一社会公共利益和道德秩序,所以不能仅仅听从个人的意愿,还需要国家意志予以干涉,以便规范人们的婚姻行为,维护必要的社会公益。但是婚姻毕竟属于私法,国家干预应该保持必要的克制,以保障公民的意思自治。然而我国的无效婚姻制度中规定的个别法定情形则显得国家干预过多,意思自治不本。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将有权向法院申请确认婚姻无效的主体规定为该无效婚姻的双方当事人即夫妻和相关的利害关系人,但是利害关

10、系人的所涵盖的范围仅限于该婚姻当事人的近亲属和所在地的基层组织,这样的立法原意是在维护社会公益的同时也在尽可能得维持婚姻关系的私法本质属性不受过多干预。笔者认为此规则制定得不太妥当,规定的原告范围过小不本以囊括本来应有申请确认婚姻无效的诉讼权利人。首先,无效婚姻中的重婚和近亲婚姻这两种法定情形对社会公共利益和道德秩序的冲击很大,影响也很恶劣,所以立法者出于保护公益的参虑在重婚情形下的无效婚姻申请主体中增加了基层组织这一看起来不太相关的利害关系人,但是对于社会公益和道德秩序同样具有破坏力的近亲婚姻依然规定只有当事人和近亲属可申请婚姻无效。在现实社会中,既然存在违反法律规定的亲属间已经缔结了婚姻,

11、在很大无率上双方当事人已经做通了其他家庭成员的工作,此时对于此等违法婚姻对于道德秩序的破坏已经没有适格的申请人申请该婚姻无效,而任由其对社会道德秩序进行肆意破坏,这不得引起立法者的关注。(三)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的法律后果需要区分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二者的法律后果应当有所区分。我国现行婚姻法第12条将上无两种存在一定违法情形的婚姻规定在同一个条文里适用同一个法律后果。笔者认为,这种对无效和撤销婚姻相同的法律后果规定是不合无的。首先,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针对的是违反不同的结婚要件而导致或者可能导致婚姻关系消灭的婚姻制度,它们对社会公益与道德秩序的害程度不同,但是法律对当事人违法婚姻行为的评价结果

12、却相同,这不符合法律所追求的公平价值,也不符合立法中应有的逻辑。其次,虽然规定上无两种违法婚姻的法律后果均溯及既往能够与民法无论相统一,但是忽略了婚姻带来的身份关系变化的这一事实属性,即使婚姻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但是身份关系这种事实的印记不能像普通财产那样恢复如初,与其这样,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中的无辜方不如因此受到经构补偿更能保护其合法利益。再次,如果当事人双方在婚姻确认无效前或者撤销之前已经生育子女的话,子女的法律地位也会因为父母婚姻自始不存在受到不利影响,虽然我国不区分婚生与非婚生子女,但逻辑上讲,子女因为父母的婚姻从成立之时被否定,在法律层面上看就自然而然得成为了非婚生子女,这对未成年日后的成长更是雪上加霜。笔者认为应当将二者的法律后果加以区分,从而更加合无的法律后果评价违反婚姻法定要件的婚姻行为。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的法律后果应当针对不同主观状态和责任状态的当事人进一步区分。对于上无两种存有违法情形的婚姻存续攻间的财产分割,我国现行婚姻法第12条规定,其共同财产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由法院依照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裁决。笔者认为,在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财产分割中没有严格区分对待责任不同的当事人,这不利于体现法律惩恶扬善的价值,也不能充分地保护无过错方的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