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电学部分复习素材人教版.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342938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复习素材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复习素材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复习素材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复习素材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复习素材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复习素材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电学部分复习素材人教版.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简单的电现象 1摩擦起电 (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3)摩擦起电、接触起电、电中和都是电子的转移。 (4)物体带正电实质是缺少电子,物体带负电实质是右多余余电子。注意 摩擦起电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没有创造电荷或产生电荷,电荷的总量不变。 2两种电荷 (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也就是说

2、: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人们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得出来的。 易错点 带电体和另一物体相吸,另一物体一定和带电体带的是异种电荷。正确的应该是另一物体可能和带电体带的是异种电荷,另一物体若是轻小物体可能不带电。因为吸引有两种可能,即: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是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验电器带电是一种接触带电的现象。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将物体靠近轻小物体,若能吸

3、引,表明物体带电。用一个已知电荷的带电体靠近物体,若出现排斥现象,表明物体带电;将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若两片金属箔张开,表明物体带电。 (二)电流 1电流的形成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 (3)酸、碱、盐水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定向移动形成的。 (4)要得到持续电流必须有电源,电路还必须是闭合的。 2电流的方向 (1)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注意 实际一般电路中是金属导线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在酸、碱、盐水溶

4、液中,电流方向跟正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跟负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电流的效应 电流通过导体时要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发生的现象,叫做电流的效应。 电流的热效应、磁效应、化学效应分别把电能转化为内能、磁场能和化学能,它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注意发生电流的化学效应的同时一定发生电流的热效应和磁效应。 (三)电路 1电路和电路图 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等元件所组成的电流路径,叫做电路。 电源是在电路中提供电能的设备,是电路中形成持续电流的必要条件。电路中的各种用电设备统称用电器,它是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装置。导线传输电能。开关可以接通

5、或切断电路。 电路图:用特定的符号表示电路中各元件连接情况的图。2电路的三种状态比较名 称通 路断 路 短 路概 念处处连通 的电路在某处断开的电路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极相连的电路现象(用电器中的电流)用电器中有电流通过用电器中无电流通过电流很大,电源和导线因发热过多而被烧坏易错点 短路和局部短路前者是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极相连的电路,后者是将一根导线直接与用电器的两端并联,若电路中还有其他用电器,不会造成电源短路,这种电路为局部短路。局部短路时被短路的用电器中几乎无电流通过,这个用电器将不再起作用也不会被损坏电路中其他用电器工作时电流将增大。 3电路连接方式比较名称 串联电路

6、 并联电路概念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连接特点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有两条或多条电流的路径用电器工作状 太 各用电器的工作互 相影响。当一个用 电器断路或损坏时, 另一个用电器也就 不能工作了 用电器能各自独立工作, 互不影响。一个用电器 损坏或断路,其他用电器 仍能正常工作1开关1的作f用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开关的位置改变控制作用不变干路上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支路上的开关只控制该支路的通断辨析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路通断法:可以将电路中去掉一个用电器,若影响了其他用电器的正常工作,这个电路就是串联电路,否则就是并联电路。电流流向法: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是从电源的正

7、极出发后不分支路,依次通过各个用电器,直接流回电源负极;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由电源正极出发,从“分支点”分成几条支路后,又在“汇合点”集合起来流回电源的负极。 等效电路法:有时电路图显得比较复杂,看不出几个用电器之间的连接关系,也不易画出电流的流向这时我们可将原电路改画成直观的容易看出的形式,但不能改变其中各元件的作用。4导体和绝缘体比较名称 概念 原因 作用 举例导体容易导电 的物体有能够自由移动的 电荷用来导电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及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电荷几乎都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防止漏电和人身触电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注意导体和绝缘体之闻并

8、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当条件改变(高温、潮湿、很强电力作用)时,绝缘体可以变成导体 名称 电流I 电压U 电阻R概念 表示电流的强弱 形成电流的原因 表示导体对电 流阻碍作用大小单位 安培(A) 伏特(V) 欧姆(Q)单位换算 1 mA=103 A 1=106A 1 kV103 V 1 mV103 V 1V=106 V 1 M=106 1 k=103测量 电流表 电压表 伏安法一)概念辨析 电压和电源的作用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电荷,它们朝着各个方向不断地做杂乱无章的无规则运动,因此从客观上看,导体中没有电流在电压的推动作用下,导体中各处的自由电荷几乎同时定向移动在整个电路中同

9、时形成了电流。电压是使电路中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电源的作用是提供电压。电源是电路中提供电压的装置,电源在工作中使电源的正极不断聚积正电荷,电源负极不断聚积负电荷,从而在电源两极间产生了电压。从能量的转化来看,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电压的单位是伏特。易错点 有电压就有电流。正确的应是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如电源两端有电压,若没有接在电路中形成闭合回路,就不会形成电流。注意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运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决定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与所加的电压和导体中通过的电流无关。相同的电压加在不同的导体上,

10、导体中的电流强弱不同,这说明不同导体的导电能力不同,或者说它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实验表明:对于同一导体,它两端所加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强度的比值是一定的,对于不同的导体,这个比值不同。可见,这个比值(UI)反映了导体导电性能的好坏,我们把它叫做导体的电阻。电阻是表示导体导电性能的物理量,是导体本身的性质。 影响因素导体的电阻还跟温度有关,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导体(如碳)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超导现象: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一些金属或合金,当温度降低到某一数值时,它的电阻变为零。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现象。 (二)规律 1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1)串联

11、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I=I1=I2。 (2)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l=Il+I2。 2串、并联电池组的规律 (1)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 (2)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一节电池的电压。 3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1)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U=U1+U2。 (2)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U=U1=U2。 (三)仪器 1电流表和电压表 实验室用的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使用之前应注意观察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比较| 电流表 电压表 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一”接线柱流出 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一”接线柱流出 不能超过量程 不能超过量程 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中 不允许直接连到电源两极上 能直接连到电源两极上测电源电压注意 (1)电流“+”进“一”出,电表指针正向偏转;若电流“一”进“+”出,则指针反向偏转,可能损坏指针(2)电表量程的选择程序:估计被测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大小;在不能估计的情况下,拿电路中的开关试触大量程接线柱;如果被测电流、电压超过小量程,则选择较大量程,如果在较小量程内则使用较小量程。选择较小量程是为了减小误差。 (3)故障发生情况:断路;短路;电表使用不当。 (4)实际的电流表、电压表都有电阻。电流表相当于一个能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