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县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342796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抚顺县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辽宁省抚顺县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辽宁省抚顺县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辽宁省抚顺县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辽宁省抚顺县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抚顺县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抚顺县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2一轮复习第三单元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考 纲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课 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2)内容(3)评价2新经济政策(1)背景(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_

2、的过渡。(3)内容(4)意义易混易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1)确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2)表现(3)评价积极作用消极作用二、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2)内容(3)结果与影响(4)失败原因2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3、2)主要内容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_,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农业领域:采取了扩大_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3)结果(4)失败原因3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2)主要内容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后期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3)结果例1 (2011海南高考)“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例2 (2011江苏高考)在苏联,19

4、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例3 (2010福建高考)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

5、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1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软禁了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其经济改革之所以不成功,主要由于A首先进行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B改革完全放弃了苏联传统做法C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 D忽视重工业的优先发展2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允许私人经营中小

6、企业31920年初,莫斯科郊区的农民科洛夫把自己生产的粮食运到附近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被处以罚款,粮食也被没收。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A科洛夫逃避了应缴的税额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实行余粮收集制C科洛夫出售了集体农庄的粮食 D斯大林模式下禁止商品自由贸易4在与美国人哈默的谈话中,列宁曾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经济发展。”对句中“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一项主要内容B苏维埃政权同资本家订立的合同期满后国家收回企业C在实践上放弃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初步尝试D对于恢复和发展苏维埃国家经济起了一定的

7、作用5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课时规范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右图是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它描

8、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时的情景。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 ()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 B余粮征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C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D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2“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究其共同原因,主要是()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 B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C严重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所制定的目标远远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3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

9、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苏联(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A实行余粮征集制B征收粮食税C实现国家工业化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4“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戈尔巴乔夫改革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这表明他A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

10、满强烈的失望和忧虑C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D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6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作者所谓“消极的东西”在当时是指()A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渐趋减弱 B肃反运动的扩大化倾向C苏联农业的落后局面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7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牛奶店也没有牛奶卖。”这则笑话()A表明了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喝牛奶B说明了社会主义不能迅

11、速发展生产力C讽刺了苏联的日用物资短缺问题 D赞扬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8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9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走一段危险、困难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A

12、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B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10一位俄罗斯专家评论某改革时指出:“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处于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对这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A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不打算突破斯大林模式D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11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苏联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A领导者个人专断

13、作风不断滋长B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衰退C苏联党和政府的政治生活僵化D对东欧的控制消耗了苏联的大量精力12“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用这个词概括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A消除了苏联与西方国家的矛盾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13(2010江苏高考)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面向未

14、来工业化之路纺织工业请回答:(1)图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和图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12分)(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8分)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18941971)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请回答:(1)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12分) (2)对比勃列日涅夫失败的教训,你能说说我国经济改革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吗?(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