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文字素材5 中图版必修1.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342579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文字素材5 中图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文字素材5 中图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文字素材5 中图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文字素材5 中图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文字素材5 中图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文字素材5 中图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文字素材5 中图版必修1.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拓展(背景资源、可用案例) 一、背景资源 中国国家地理 汶川地震成因: 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地震类型: 汶川大地震为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震源深度: 汶川大地震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二、可用案例 课题:黑龙潭卧佛寺玉泉山自然

2、地理考察 适用年级:高一学生,在学习过高一地理第四章“地壳运动”之后,参加“北京地理”课外小组的成员,外出考察。 活动目的: 1.通过实地的考察和分析,切实理解并感受到内、外力作用的紧密联系及对北京地势地貌的影响; 2.通过本次活动,真正看到北京地势的大致特征(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大致分三个阶梯,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 3.在活动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吃苦的精神,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准备工作: 1.知识准备: 本次考察活动可以配合高中地理上册的课堂教学,在课上介绍过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地形倒置以及地壳的演化历史等相关知识后,安排本次活动。 同时,结合课外小组的

3、活动,从北京入手,在介绍过关于北京的地形、地势特点后,安排本次考察。 2.业务准备: 小组成员考察前要搜集考察地区的有关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简单的整理和选编; 老师将整理好的资料印发给学生本地区的遥感图象,北京市地形图,带有考察路线的本地区等高线图; 教师在带领学生考察前要进行实地摸点。 3.物质准备: 教师要带好地质锤、放大镜、高度表、5%盐酸; 学生要带好自身的防护用具、记录本、笔,每小组带一个放大镜、一个罗盘。 4.组织准备: 根据本校的情况,将学生分为5人一组,共三组,安排好组长。 考察过程: 考察点1: 位置:画眉山庄 主要活动:A岩石鉴定。盐酸鉴定,结论:奥陶(O2)石灰岩。B

4、.读高度表,记录海拔高度。 考察点2: 位置:了望塔 主要活动:A.岩石鉴定。结论:年代为(C2P)砂岩和页岩。 提问:为何缺失S、D、C1时代地层? 结论:沉积成岩后,曾出露地表,受外力侵蚀,地层缺失,后又下沉。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建设作用 削高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破坏作用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A同时进行;B某一时间、某一地区、某种作用占优势;C内力作用是主导;B.读高度表,记录海拔高度。 考察

5、点3: 位置:公路旁 主要活动:A.岩石鉴定。结论:J1时代的火成岩,证据:内部可见“杏仁构造”。 B.读高度表,记录海拔高度。 考察点4: 位置:“跌死猫”附近 主要活动:A.岩石鉴定。结论:J2时代的砂岩和砾岩B.读高度表,记录海拔高度。 考察点5: 位置:玉泉山 主要活动:A.岩石鉴定。结论:O2时代的石灰岩。 B.读高度表,记录海拔高度。 返回 室内总结: 通过考察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沿考察路线所确定的岩石年龄和时代,说明本区的地质构造。 2、中新的岩层海拔最高的原因是什么?这又说明什么? 3、从向斜山玉泉山学校海拔高度的变化以及地层年代的变化,说明北京的地势特征是什么? 4、分组

6、讨论:根据带有等高线的考察路线图及实地考察结果,绘制沿考察路线的地质剖面图。 二、可用案例 科罗拉多大峡谷(中图版高一地理课本) 科罗拉多高原为典型的“桌状高地”,也称“桌子山”,即顶部平坦侧面陡峭的山。这种地形是由于侵蚀作用(下切和剥离)形成的。在侵蚀期间,高原中比较坚硬的岩层构成河谷之间地区的保护帽,而河谷里侵蚀作用活跃。这种结果就造成了平台型大山或堡垒状小山。 科罗拉多高原是北美古陆台伸入科迪勒拉区的稳定地块,由于相对稳定,地表起伏变化极小,而且在前寒武纪结晶岩的基底上覆盖了厚厚的各地质时期的沉积,其水平层次清晰,岩层色调各异,并含有各地质时期代表性的生物化石。岩性、颜色不同的岩石层,被

7、外力作用雕琢成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和峭壁石柱。伴随着天气变化,水光山色变幻多端,天然奇景蔚为壮观。 峡谷两壁及谷底气候、景观有很大不同,南壁干暖,植物稀少;北壁高于南壁,气候寒湿,林木苍翠;谷底则干热,呈一派荒漠景观。蜿蜒于谷底的科罗拉多河曲折幽深,整个大峡谷地段的河床比降为每千米150厘米,是密西西比河的25倍。其中百分之50的比降还很集中,这就造成了峡谷中部分地段河水激流奔腾的景观。因为如此,沿峡谷航行漂流成为引人入胜的探险活动 背景资源 一,地质作用的定义 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 二,地质作用的分类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按照方式不同分为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两类沉积作用,包括机械,化学,生物三类 5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