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鲁教版.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342428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鲁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鲁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鲁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鲁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鲁教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雎不辱使命自学评估达标训练1请为下列句子中的“使”选择正确的义项。A使命 B听、讲 C派、遣 D出使 E使臣(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2)唐雎不辱使命(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2请为下列句中加粗字选出正确的读音或义项。(1)秦王色挠( )A骚挠B屈服(2)长跪而谢之曰( )A道歉B谢意(3)天下缟素( )AgoBko(4)弗敢易( )A交换B交易3下列各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是古代帝王的敬称。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的,共三十二篇,分十二策。C“岂直五百里哉?”的“哉”是现代汉语“吗”的意思。D文中唐雎列举了四个平民中的有志之士的发怒。4找出下列译文没有

2、错误的一项(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译文:我想以五百里的地方跟安陵做交易。B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译文: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难道不是轻视我吗?C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译文: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因此没有错认为是其他意思。D安陵君其许寡人。译文:安陵君能够答应我吗?5下列句子分别揭示了秦王的什么态度,将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A前倨后恭 B以势压人 C恐吓威胁 D不可一世 E虚伪狡诈(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安陵君其许寡人。”( )(3)“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5)“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 )能力提高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1解释下列句子加粗的词。(1)仓鹰击于殿上( ) (2)秦王色挠( )2唐雎面对秦王以_相威胁时,他以_作答,列举_、_、_的壮

4、举,从气势上压倒秦王,充分展示了他_的形象。文段中的秦王则是一个_、_、_的君王形象。3翻译下列句子大意。(1)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译文:_(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译文:_4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是(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B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C皆布衣之士也。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5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_开放探究阅读下面的一则短文,回答问题。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

5、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师旷论学)1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活用现象。师旷曰:“何不炳烛乎?”_2识别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领悟其作用。(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_(2)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_3根据这则短文,能概括出一个成语:_。4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发?_参考答案【达标训练】1(1)C (2)D (3)C D2(1)B (2)A (3)A (4)A3C 4B5(1)E (2)D (3)B (4)C (5)A【能力提高】1(1)通“苍”,青灰色。(2)屈服。2天子之怒 布衣之士之怒 专诸 聂政 要离 有

6、胆有识,正义凛然 骄横狂暴、阴险、狡诈3(1)摘掉帽子,脱光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2)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4D5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开放探究】1炳,点燃。炳烛,这里是使动用法,把蜡烛点燃的意思。2(1)此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作用:叙事透辟,讲出一个人应终身向学,并且条分缕析;内容集中,不枝不蔓,增强气势;节奏鲜明,长于抒情,富有感染力,不能不打动晋平公。(2)此两句运用了顶针和反问的修辞方法。前一句的句末短语“炳烛之明”作下句的开头,构成顶针辞格,具有蝉联续接的特点。增强了语气语势,更加有说服力。后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表示确定的意思,加强了语气,对说服、打动晋平公更具有作用,更显得情真辞切。3“炳烛之明”“举烛之明”。4刘向的这篇文章,勉励人们要终身向学,活到老学到老。这则故事概括为成语“炳烛之明”或“举烛之明”,告诫人们即使到了老年,也要努力学习。现在用此成语形容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或用于自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