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9 阿Q正传知识导学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340080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9 阿Q正传知识导学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9 阿Q正传知识导学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9 阿Q正传知识导学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9 阿Q正传知识导学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9 阿Q正传知识导学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9 阿Q正传知识导学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9 阿Q正传积土成山长河浪花 1.鲁迅(18811936),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破落的封建家庭。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大胆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坟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作品集,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精神胜利法的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2.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目。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

2、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在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我们从阿Q正传中就可以看出,阿Q和赵太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一类货色,假如阿Q得势,将是一个赵太爷,假如赵太爷失势,则又会是一个活脱脱的阿Q。从更远的思想根源来说,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思想陈陈相因,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规范一代代从精神上麻醉和毒害劳动人民,这种麻醉和毒害造成了阿Q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的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

3、态。这便是阿Q正传基本的写作背景。易混易错知识点1.掌握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僭称() 确凿() 醉醺醺()鬼馁() 祓除() 提防()躄进() 初隽() 黑魆魆()口讷() 似的() 分外()敌忾() 行状()2.注意辨别下列词语中多音字的读音3.注意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区别 4.积累下列词语僭称:超越身份等级的冒称。僭,超越本分。行状:文体名称,原指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章,文中泛指人的经历。口讷:嘴笨,言语迟钝。口碑:比喻众人口头上的称颂(称颂的文字有很多是刻在碑上的)。祓除:旧时的一种除灾求福的仪式。赧然:形容惭愧的样子。怃然:形容失望的样子。焦点访谈 老师: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

4、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的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其实,阿Q正传也是如此。想当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强烈的反响。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通信)郑振铎于1926年发表的呐喊一文中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这篇小说呢?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的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鲁迅在这

5、篇小说里,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对这一人物形象,我们认识和分析他的时候应突出两点:一是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显然是提醒大家: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深刻地认识到作者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显然是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该无视这支力量。归纳起来,这篇小说表现了鲁迅对的看法,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热切的爱国之心。 学生:老师,能否给我们讲一下这篇小说在体裁和结构上的特点? 老师:好

6、的。茅盾在读呐喊一文中曾经说:“呐喊中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这里所谓“形式”,主要是指体裁和结构。与狂人日记的日记体裁不同,阿Q正传可以说是属于“传记体”。也就是说,根据内容需要,小说不是描述阿Q生活的某一片断,而是几乎一生的历史。因此,与这种“传记体”相适应,作品在结构上就采取了点线结合的方式。阿Q的思想性格与未庄和县城各种人的社会冲突,构成了全篇的主线即基本情节。未庄的阶级和社会关系以及的某些时代风貌都紧紧围绕这条主线穿插布局,使情节既具有丰富的社会和历史内容而又脉络分明。另一方面,作者没有平均用力地去铺叙阿Q的生活经历,而是抓住最能体现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些生活片断,重笔描绘,如他

7、被打嘴巴、恋爱悲剧、他的“革命”和假洋鬼子的“不准革命”使一个近代旧中国农村的落后农民的愚昧、不幸的灵魂,鲜明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学生:这篇小说是如何刻画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呢?老师:概括地说,小说刻画阿Q,真正做到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从肖像描写来看,作者没有如巴尔扎克描写“高老头”那样细致、集中的描绘,而是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顺便加以简单的勾勒。(如阿Q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描写)行动描写也是这样,如描写阿Q在“供状”上画圆圈的情景。作者抓住他画押时的几个富有特征的动作,就把一个缺乏文化教养而又愚昧不幸的阿Q的思想性格,简洁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学生:

8、这篇小说在心理描写上是怎样的?老师:这个同学问的好,阿Q正传在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方面做得是比较突出的。其中有些心理描写就是通过人物的独白、回忆等形式来直接吐露或表现。例如,第八章的最后一段写出了阿Q遭到打击后的心理活动。他回忆的是“刚才”所见赵家遭抢的情景,独白的却是对假洋鬼子的恨怨之情。这使我们不能不想到他先前“投降革命党”时的神气活现,“造反”时的趾高气扬。当然,他后来得出的“造反是杀头的罪名”,这一公式含有对假洋鬼子的仇恨,但也明确告诉我们,他对革命的认识程度也不过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打掠财物,满足私欲。这段回忆和独白,也再一次体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学生:小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

9、点呢? 老师:概括地说,鲁迅先生通过未庄这个小小的社会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和阿Q悲剧产生的社会土壤,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 本文环境描写有两大特点: (1)把典型环境的描写融进故事情节的叙述之中。例如第七、八章的开头部分,既是情节的叙述,又是时代气氛和典型环境的描绘。 (2)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反映特定的时代气氛。如衣箱寄存、信件往来、辫子盘法等细节,形象地反映了时期农村的落后、闭塞,交代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典型环境。 学生:这篇小说读后让人感到语言上很独特,您能给我们说说本文语言上的特点吗?老师:本文显出作者语言上的独特格调。所谓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修辞手段和议论性

10、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从语法角度看,鲁迅常常喜欢采用“庄”词谐用、大词小用、戏弄性地创造新词等方法。例如,在序中说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感到“万分的困难”,因为“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具有讽刺滑稽味了。在赵太爷眼中,连阿Q姓赵也不配,还够得上正名吗?从修辞手法看,鲁迅主要采用了夸张手法。例如,阿Q向吴妈的求爱,与小D相互抓辫子,反动派围捕阿Q等处的描写语言,都宛若一幅幅漫画,使人如同透过放大镜,看到了描写对象的某个被特别突出的可笑部分,具有深刻的滑稽讽刺的力量。所谓

11、议论性语言的穿插,就是在叙述、描写的过程中,作者不时插入一些诙谐的议论,例如序中关于阿Q姓氏、籍贯的议论,第四章开始作者在描写阿Q调戏小尼姑后关于中国精神文明的议论,以及描写阿Q思念女人后作者关于女人是“祸水”的议论,都写得妙趣横生,辛辣而有力地讽刺了封建思想观念,使阿Q正传闪烁着鲁迅卓越的杂文色彩。 学生:小说中写阿Q“神往”而决定“投降革命”,为什么不用“参加革命”呢? 老师:问得好,其实这个词真正地反映了阿Q的心理。他本来对革命(造反)“一向是深恶痛绝之”的,是站在革命的对立面的。如今要去革命了,当然称“投降”才对。这个词的运用表现了阿Q对革命的可笑理解和模糊认识。同时,这个词的妙用还为

12、后文打下了伏笔。在最后审判阿Q时,阿Q断断续续地说道:“我本来要来投”他本意是想说“投降”革命,结果,审判官却理解为“投案”,因而以“此刻说,也迟了”为由莫名其妙地判了阿Q死刑。这个“投”字竟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契机。由此可见,鲁迅先生选词精当,照应周密,令人叹绝。 总之,从全文看,鲁迅先生用词一向准确、精当。例如,对阿Q的称呼:在阿Q高喊造反,唱着戏文在街上“飞了一通”的时候,赵太爷这种有权势的人,竟叫阿Q为“老Q”,表现出对阿Q的恭维之意;赵白眼却称“Q哥”以示与阿Q的亲近。这都是对他们没有探到革命虚实时,对革命感到恐慌和畏惧的写照。而阿Q对“老Q”等美称,却全然听不进,只习惯他的正名“阿Q”,这又是何等的可悲!几个寻常的称呼,蕴涵着多么丰富深刻的内容。4专心 爱心 用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