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件精编版

上传人:ahu****ng1 文档编号:133331360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件精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件精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件精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件精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件精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件精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件精编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课标内容要求 1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评价其历史作用 想一想 看下图 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北宋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 五代十国图 阅读课本并思考 北宋中期的社会矛盾主要有几种 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 1 阶级矛盾尖锐 一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土地兼并严重 主要原因 赋税沉重 地租 高利贷战事连年不断自然灾害频繁 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原因 表现 汉唐是在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 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着手调整统治政策 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北宋是在兵变的基础上建立的 统治者为吸取五代频繁军事政变的教训 只注意调

2、整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而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小农经济没有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 再加上纵容土地兼并的发展 阶级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锐 探讨 以往的农民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 如两汉 唐朝 而北宋则在一开始 阶级对立就十分突出 这又是什么原因 1004年 辽军 契丹族 在举攻宋 直抵澶州城下 宰相寇准力主真宗亲征 取得胜利 但皇帝急于求和 1005年双方议和 宋辽维持旧疆 约为兄弟之国 辽主称宋真宗为兄 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 绢二十五万匹 称为 岁币 两边人户不得交侵 澶渊之盟 宋夏议和 1044年 宋册封夏国主 党项族 每年给夏7万2000两 绢15万3000匹 茶3万斤 2 民族矛盾

3、激化 辽和西夏始终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辽 西夏与北宋战争不断 原因 表现 3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朋党之争 实质 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 一 集中军权 1 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 杯酒释兵权 2 去掉了殿前都点检 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 由皇帝直接掌握禁军 将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 3 枢密院有调兵权 统兵将领有统兵权无发兵权 互相牵制 4 实行更戍法 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而统兵的将领并不随军调防 防止武将专权 5 军事布局方面 强干弱枝 内外相制 回忆必修1思考 北宋建国后 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 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1 设转运使 把地方赋税大部运

4、送中央 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2 由文臣到各地担任司法官员 死刑中央复核 地方司法权收中央 二 集中行政权 1 中央 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 皇帝总揽大权 参知政事分相行政权 枢密院分相军事权 三司 盐铁 度支 户部 使分相财权 2 地方 派文臣作知州 在各州设通判 监视地方 1 使中唐以来重臣专权 武将拥兵和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 从而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 2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维持社会稳定 3 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利 弊 1 机构重叠 官员数量庞杂 财政开支巨大 2 调兵权与统兵权相互牵制 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 战斗力下降 3 地方上财政困难 地方工作难以开展 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

5、根 积弱 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 积贫 国家财力贫弱 阅读下列材料 P47 资料回放 想一想 根据上述材料 北宋当时的统治出现了哪些问题 党项族 契丹族威胁北方边境安全 国力弱小 财政困难 官吏腐败 阶级矛盾激化 人民起义不断 二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阅读课本并思考 积贫局面和积弱局面分别指什么 又各自是怎样形成的 1 积弱局面的形成 集中军权 更戍法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政权 军队战斗力弱 行政效率低下 地方物质基础薄弱 原因 表现 2 积贫局面的形成 表现 政府财政收入入不敷出 原因 冗官 冗兵 冗费 冗官 A官僚机构重叠 B科举取士越来越多 C 恩荫 法泛滥 不仅降低了行政效率 更加重了国家

6、的财政负担 影响 原因 冗兵 原因 A对辽 西夏战争的需要 B为稳定统治 采取 荒年募兵 政策C军队战斗力低下所以扩充军队 影响 军费开支过大 措施 措施 措施 措施 局面 局面 增设官僚机构 扩充军队 养兵养官战争赔款 分散军权 冗官 冗兵 冗费 军队战斗力弱 积贫 积弱 冗费 原因 A冗兵 冗官 B每年送给西夏 辽大量岁币 影响 A政府财政收入入不敷出B百姓负担沉重 加深社会矛盾 三 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宋仁宗进行改革的动机是什么 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有哪些 说明了什么 背景目的 时间 人物 中心 措施 结果 影响 改革文官3年一次循资升迁办法

7、 考核政绩 淘汰老弱病愚等不称职和在任犯罪者 严格恩荫制度改革贡举制 慎选地方官吏减轻徭役 重视农桑 等等 缓和矛盾 挽救岌岌可危的北宋统治 1043年 宋仁宗 范仲淹 富弼等 整顿吏治 社会矛盾激化 积贫积弱严重 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一年多夭折 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先声和前奏 改革失败加深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原有的改革派意志消沉 也有主张再改革 庆历新政 改革失败的原因 宋仁宗的不信任 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攻击 措施 太猛 更张无渐 思想动员不足 配套措施不到位 罢官无安置 农民无获明显好处 关键原因 没有找到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 没有涉及真正的关键问题 议一议 1 北

8、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 赋税繁重 阶级矛盾激化 农民起义不断 社会动荡不安2 民族矛盾激化 辽 西夏威胁3 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 出现冗官 冗兵 冗费 形成积贫积弱局面4 庆历新政失败 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改革呼声强烈 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课堂小结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变法运动 比较两次变法的异同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两次改革成败的认识 同 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 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异 背景 商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王则

9、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根本目的 商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 建立新制度 王则是为挽救北宋统治危机 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 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 商鞅变法成功 王安石变法最终败 3 认识 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 不可能一帆风顺 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 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 行之有效 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1 2012年北京朝阳区模拟 据 文献通考 记载 宋 太祖 太宗平一海内 惩累朝藩镇跋扈 尽收天下劲兵 兵无常帅

10、 帅无常师 内外相维 上下相制 等级相轧 是以天下晏然 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 此制兵得其道也 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B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C 收回地方兵权达到 强干弱枝 D 提高军队战斗力 实现富国强兵 D 2 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社会危机 其根源有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不抑兼并的政策 重武轻文 地方割据严重 经济停滞不前A B C D A 3 宋辽边境 生育蕃息 牛羊被野 戴白之人 指老年人 不识干戈 这说明澶渊之盟 A 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B 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 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D 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 B 4 北宋出现 积贫

11、积弱 局面 改革也积重难返 这从反面带给我们的教训是 A 兵越多 战斗力越弱B 官越多 工作效率越高C 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D 政治改革要统筹全局 重视精兵简政 D 5 以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座右铭的范仲淹为革除北宋时弊 主张改革 其改革主张的核心是 A 整顿吏治B 减轻人民徭役负担C 整肃军队D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 6 当时北宋的都城东京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朝廷无忧有范君 京师无事有希文 这句歌谣称赞的人主持了什么改革 A 商鞅变法B 庆历新政C 王安石变法D 孝文帝改革 B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北宋政府为了防止 内患 奉行养兵政策 宋太祖认为 可以利百代者 唯养兵也 方凶年饥荒 有叛民而无叛兵者 每逢荒年 政府就派人到灾区招募饥民当兵 灾荒不断 幕兵不已 北宋初年 军队仅有二十万人 宋仁宗时 军队总数达一百四十万人之多 请思考 材料一反映了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 有何影响 材料二揭示北宋时期中国出现怎样的形势 材料三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问题 三则材料共同反映的问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 重文轻武 文人治国 有利的一面在于有效巩固统一 但造成军事战斗力低下和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 出现了北宋 辽 西夏政权并立的局面 北宋政府采取 守内虚外 政策 荒年募兵 军队数量剧增 导致国家财政困难 三则材料共同反映的问题是北宋中期出现的积贫积弱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