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中文综政热点与历史结合专题复习: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教案.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330745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届高中文综政热点与历史结合专题复习: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0届高中文综政热点与历史结合专题复习: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0届高中文综政热点与历史结合专题复习: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0届高中文综政热点与历史结合专题复习: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0届高中文综政热点与历史结合专题复习: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届高中文综政热点与历史结合专题复习: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届高中文综政热点与历史结合专题复习: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教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届高考时政热点历史学科解读3: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 超百位领导人与会【背景材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12月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据统计,此次会议将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其中仅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就超过100人,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总理温家宝。因此,会议期间的首脑级会晤尤其引人注目。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即将到期,本次会议持续到12月18日,主要任务是确定全球第二承诺期(2012年到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安排。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近

2、日表示,在哥本哈根可以而且必须达成一个新协议。它应该包括3个方面:发达国家到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能力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减缓气候变化的短期和长期资金和技术支持。【高考真题】1(2004天津文综39)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图6),回答问题。图6(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

3、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5)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2(2005上海历史33)儿童眼中的社会问题:(1)50年代儿童画取材的社会背景是什么?(2)透视这两张儿童画,你认为40年来人们的环境意识有什么变化?(3)这两幅画折射出的中国经济发展观有什么不同? 3(2008四川卷文综3

4、9题第(1)、(2)问)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407年,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在无定河以北、黑水以南修筑都城(统万城)。赫连勃勃曾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北魏灭夏以后,这里成为牧场,唐初为农业区,唐末以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底沙泛起成流沙。至北宋末,这里已是一片沙漠(今毛乌素沙漠)。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 隋至宋初统万城地区人口统计略表时间户数口数(每户以5口估算)隋1167358365唐中期1263563175北宋初期21386106930 摘编自隋书旧唐书太平寰宇记等材料三 1886年美国首

5、次出现沙尘暴,1894年和1913年美国中西部地区又分别发生两次沙尘暴。1931年发生严重干旱,1932年冬刮起了强风,加剧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芜。据美国官方统治,如果以能见度小于一英里为准的话,这样的沙尘暴1932年14次,1933年38次,1934年22次,1935年40次。整个沙尘暴肆虐范围达1000万英亩。沙尘暴造成美国农业减产和农业收入减少。频繁的沙尘暴对美国人来说,如同恶梦一般。当时的一首歌这样唱道:“这漫天尘土侵入我的家乡,从此我不得不漂泊四方。一场尘暴来势汹汹好像乌云遮住太阳。” 摘编自(美)唐纳德沃斯特尘暴(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统万城建立哪一历史时期,说明该城所在地

6、区自建城至北宋末年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沙尘暴频发的历史原因及影响。4(2008四川延考区文综39第(1)、(2)问)阅读分析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黄河源出巴颜喀拉山,于山东垦利县境入海。其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黄河养育着中华民族,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决口、改道最多的河流。春秋以前,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入海,河道无所约束,漫流改徙无定,时常多股河道并存。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两岸筑堤,河道逐渐固定。由于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浊重,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汉文帝时黄

7、河下游出现大规模决口。东汉初年,王景治河,随地势高低,截弯取直,修筑堤防,开辟了一条新的河道。其后,北方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大片土地由耕转牧,水土流失相对减缓。至唐末,800年间黄河下游河道相对稳定。北宋初年,随着黄河下游河道逐渐淤高,出现悬河,“高民屋殆逾丈”。1128年,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于李固渡扒开河堤。黄河决口,东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泗入淮。此后七百多年间,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夺淮入海,多次决口、改道,改变了黄淮平原的原有水系。水患遍及黄淮平原,洪水吞没大片土地,夺去千万人的生命和财产。洪水过后形成的许多沙丘和沙垅,吞噬大量农田、房屋,淤没城市,淤塞运河,阻塞交通。

8、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论(1)概括指出北宋之前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2)为什么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热点训练】1认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的战国思想家是 A荀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墨子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环境状况改善的原因有 北朝各政权统治者的重视 中原战乱,农耕规模缩小 畜牧业因少数民族内迁有所扩大 北方地区防护林带的营建与保护A B C D3唐人记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对这段材料中的现象的阐释和评

9、价,不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逐渐导致耕地不足 B反映了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C唐朝工具落后生产效率很低 D过度开垦对生态环境有不利影响4下列现象都是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消极影响的有 昔元光(汉武帝年号)之间,人庶炽盛,缘堤垦殖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规模扩大 唐朝时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清代在不适宜生产稻麦的贫瘠土地上种植玉米、甘薯A B C D5田汉诗云:“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A颂扬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巨大成就 B反映了大跃进时期违背客观规律对环境的破坏C反映了人民群众以高度的热情

10、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D展现了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6右图是1858年英国著名的幽默杂志笨拙周刊刊登的反映泰晤士河的一幅漫画,题为“沉默的强盗”。画面为象征死亡的骷髅在泰晤士河上游荡。该图的立意是 A.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力对外扩张,成为海上强盗B.社会秩序混乱,泰晤士河上强盗频繁出没C.泰晤士河的航运业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D.环境污染已经威胁到人们生存,希望引起对环境问题的重视7恩格斯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蒸汽机广泛应用 化工业兴起发展 太阳能开发利用 电子产品普遍使用A B C D8在科学技术的推

11、动下,人类越来越多地对自然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下列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汽车尾气大量排放到空气中,有的地区甚至出现酸雨现象 工厂里高耸的烟囱冒出滚滚浓烟,隆隆的机器声打破了宁静的田园生活废旧的电子产品释放的辐射严重就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A B C D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管仲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为可为天下王。”“山林虽近,草林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材料二 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生;杀生时,则草木植。”“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材料三 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山林及雍堤

12、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材料四 汉淮南王刘安说:“教民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硗(硗:指土地坚硬不肥沃)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萌,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贵。”材料四 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仍然处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粗放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资金、劳力、原材料和能源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以1吨标准燃料所产生的GDP比较,我国为395.8美元,美国为2172.8美元,日本为5747.8美元,德国为4351.5美元,印度为1430美元,世界平均为216

13、7美元。消耗同样的能源所创造的产值,我国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数,单位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我国人口、环境、资源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研究表明,中国人口最大容量不能超过16亿,而目前已达13亿。每年净增1400万人口,要消耗掉每年新增国民收入的14。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还有劳动人口增长高峰已经到来。人口文化素质在世界属于偏低,贫困人口在全国总人口的117。资源短缺对未来发展压力很大。我国主要资源人均水平都远远低于世界水平。由于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还将继续下降。农业生态资源条件先天不足,目前还在继续恶化,生物资源进一步锐减。生态环境问题已危及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

14、损失,20世纪90年代初已超过1000多亿。如果再不正确处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那么多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很可能被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等问题所抵消。材料五 1952年,洛杉矶有近400名老人因光化学烟雾的污染造成心肺衰竭而衰竭而死亡,该事件引起了全美国的高度民主重视。1963年上1952年,洛杉矶有近400名老人因光化学烟雾的污染造成心肺任的美国总统约翰逊提出建立“伟大社会”的施政纲领,其中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是“伟大社会”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约翰逊执政其间,国会通过的立法中就有3个控制水质和空气污染的立法。“伟大社会”被称为自罗斯福“新政”以来最雄心勃勃的社会改革计划。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管仲和荀子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3)据材料四,你认为我国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有哪些?我国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环境问题?(4)罗斯福总统采用什么方法推行“新政”?约翰逊政府为治理环境污染采取的措施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