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科大17秋《移动通信》在线作业2

上传人:教*** 文档编号:133327082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科大17秋《移动通信》在线作业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科大17秋《移动通信》在线作业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科大17秋《移动通信》在线作业2(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秋移动通信在线作业2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一、 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1. 模拟移动通信系统采用的多址方式是() A. FDMA B. CDMA C. TDMA D. SDMA 满分:5 分正确答案:A2. 在跳频通信中,若原信号带宽为4kHz,跳频频点数为1000,则跳频增益为( )dB。 A. 10lg(4/256) B. 10lg(256/4) C. 4/256 D. 256/4 满分:5 分正确答案:B3. GSM1800收发频率间隔为() A. 95MHz B. 45MHz C. 35MHz D. 25MHz 满分:5 分正确答案:A4. 已知移动

2、台运动速度v60km/h,载波频率f2000MHz,移动台的运动将导致基站接收到的信号发生最大的多普勒频移fm约为( )Hz 。 A. 410 B. 310 C. 210 D. 110 满分:5 分正确答案:D5. WCDMA系统具有软容量的特点,它的容量与()不相关 A. 负载门限 B. 用户数 C. 业务种类 D. 业务质量 满分:5 分正确答案:A6. GSM系统中,在BCCH(广播控制信道)的每一个时隙中,对应的是突发脉冲序列是( )。 A. 普通突发脉冲 B. 频率校正突发脉冲 C. 同步突发脉冲 D. 接入突发脉冲 满分:5 分正确答案:A7. 在WCDMA系统中,上行用扩频码来区

3、分() A. 小区 B. 不同用户 C. 同一用户的不同信道 D. 基站 满分:5 分正确答案:C8. 主叫用户呼叫数字公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中用户所需拨打的号码是() A. 移动用户ISDN号码MSISDN B.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 C. 移动用户漫游号码MSRN D. 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TMSI 满分:5 分正确答案:A9. 使用交织技术,是为了( )。 A. 纠正随机误码 B. 将突发误码随机化 C. 抗码间干扰 D. 抗自由空间传播损耗的影响 满分:5 分正确答案:B10. 在以下通信系统中,属于移动通信系统的是( )。 A. 无绳电话 B. ADSL宽带 C. 光线电视 D.

4、 PLMN 满分:5 分正确答案:A11. 由于多径效应引起的衰落称为() A. 多径衰落、.路径损耗 B. 多径衰落、瑞利衰落 C. 对数正态衰落、多径衰落 D. 路径损耗、多径衰落 满分:5 分正确答案:B12. 第二代系统WCDMA、CDMA2000、TDSCDMA都利用( )进行切换过程的控制 A. 移动台辅助的越区切换 B. 网络控制的越区切换 C. 移动台控制的越区切换 D. 基站控制的越区切换 满分:5 分正确答案:A13. CDMA的含义是( )。 A. 时分多址 B. 空分多址 C. 码分多址 D. 频分多址 满分:5 分正确答案:C14. 在扩频通信中,若扩频前信号带宽为4

5、kHz,扩频后信号带宽为256kHz,则扩频增益为( )dB。 A. 10lg(4/256) B. 10lg(256/4) C. 4/256 D. 256/4 满分:5 分正确答案:B15. 移动通信中信号的传播是通过不同路径实现的,不同路径的传播将使接收信号出现起伏不断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信号的( )衰落。 A. 慢 B. 来斯 C. 瑞利 D. 多经 满分:5 分正确答案:D16. 下列既是上行信道,又是下行信道() A. BCCH B. RACH C. DCCH D. AGCH 满分:5 分正确答案:C17. 我国目前有三大运营商获得了3G牌照,其中,WCDMA是由()在运营。 A. 中

6、国联通 B. 中国移动 C. 中国电信 D. 中国铁通 满分:5 分正确答案:A18. 在切换的瞬间,切换过程会使通信发生瞬间的中断,即首先断掉移动台与旧的链路的连接,然后再接入新的链路,人们称这种切换为( )切换。 A. 硬切换 B. 软切换 C. 更软切换 D. 更硬切换 满分:5 分正确答案:A19. 处于空闲模式下的手机所需的大量网络信息来自()信道 A. CBCH B. BCCH C. RACH D. SDCCH 满分:5 分正确答案:B20. 信道编码中的码距决定编码技术的性能,码距越( ),纠检错能力越( )。 A. 小 若 B. 小 强 C. 大 弱 D. 大 强 满分:5 分

7、正确答案:D以下内容可以删除:我们知道立法活动的论后是立法者对不同利益间的衡量。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制度衡量的是公共利益、道德秩序与个人的意思自治,其法律结果应当衡量的是当事人对利益的危害程度和当事人的责任程度以及其应适当承受的不利后果。但是法律结果却被规定在同一个条文里适用同样的结果,这显然是不合无的。如果不区分两者的法律后果,那么二者的法定情形的重构从现实层面上来讲也就毫无意义了。首先,笔者认为应当调整现行婚姻无效与可撤销规定的溯及力在题。溯及力涉及到对之前婚姻事实的法律认可状况。如果溯及既往,那么婚姻关系自成立起无效,从而导致因夫妻身份关系产生的其他一切行为也将陷入纠纷,对于与之有交易的

8、第三人来讲将面临不可预测的法律法风险,不利于交易安全。笔者认为应当根据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中不同法定情形的违法程度区分为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溯及力。在笔者对于无效婚姻法定情形重构之后,只剩下重婚、近亲婚姻以及未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婚姻三种,本以为可以完全适用的无效婚姻被确认无效后自始无效的规定,但是在引入责任要素之后,笔者发现其中可能存在无辜方的情况,如重婚情形中被重婚的一方不知对方已有配偶,在婚姻被宣告无效之后,被重婚者依然与造成婚姻无效的一方当事人共同承担婚姻自始无效一样的结果,这样的规定对被重婚者不公平,也不利于保护子女的利益。笔者认为应参虑双方当事人的责任区分不同的溯及力,由造成婚姻无

9、效的一方承担婚姻自始无效的后果,无辜一方则自法院宣告无效之日起婚姻开始无效。实际生活中造成婚姻无效的责任人可能是当事人一方,也可能是双方,可统一适用上无规则,笔者认为更加公平。笔者对可撤销婚姻的法定情形重构之后扩充了未达法定婚龄的婚姻、患禁婚疾病的婚姻、欺诈的婚姻与重大误解的婚姻。笔者认为此部分也不可以完全重构为“婚姻被撤销的,自撤销之日起生效”。因为尽管重构后的可撤销婚姻制度所保护的个人私益要件,但是其中当事人还是有过错方与无辜方的区分,适用同种法律后果依然不公平,应当根据造成婚姻无效的责任有无、大小区别对待,重构为“对婚姻被撤销有责任的,适用婚姻自始无效规定,无责任的适用撤销之日起无效。”

10、其次,笔者认为对婚姻无效与被撤销后的财产分割应方式当加以丰富。我国现在的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制度的法律后果中对财产的规定非常单一,忽略了当事人在该婚姻因违法导致无效过程中的主观意志和责任程度,采取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不利于发挥法律惩恶扬善的功能。笔者认为在婚姻被撤销或被确认无效后的财产分配中应当参虑双方当事人的主观意志和责任程度,以此作出与之相匹配的分割方案。换句话说主要从“是否知道存在婚姻无效和可撤销的法定事由”和“对法定事由是否有过错”这两个维度来参虑财产的划分。第一种情况,对于双方当事人都是既知道有违反婚姻生效的法定事由,又对此事由有过错的,适用现行的规定,即双方协商,协商不成的,由法院裁

11、判。第二种情况,对于仅知道有违反婚姻生效事由但没有过错的当事人,在财产分配过程中应当少分,而不论是否属于弱国一方。因为这种情形下,当事人对社会公共利益和法律秩序的挑衅太严重,应当予以更加不利的法律后果。第三种情况,对于不知道存在违反婚姻生效法定事由但是有过错的当事人,境如当事人婚前不知自己患有禁止结婚的疾病而后导致婚姻可撤销,可以适用离婚时财产分割的相关规定。第四种情况,对于既不知道存在违反婚姻生效要件存在,对此又没有过错责任的当事人应当适用离婚时的财产分割规定。因为以上情形中,当事人对社会公益和法律秩序的破坏很小,甚至是无辜的,应当适用更为有利的法律制度。但是需要注意的时,当事人不知的状态需

12、要一直持续到婚姻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否者将构化为第一种或者第二种情况。最后,对于子女抚养在题一律适用与离婚时一样的对子女保护的相关规定。虽然最新版的婚姻法增加了无效婚姻制度,但是该制度太过简略,有很多的缺漏需要填补。首先,无效婚姻的法定情形设置就目前来看已经稍有过时,国家对于婚姻的干预过多,由于法律的滞后性,一些新的情况也没有规定进来;其次该制度的诉讼程序中的请求权人范围不本以囊括应有之人;再次,对于该制度的法律后果没有区分。本文主要针对以上的在题提出了完善建议,首先针对无效婚姻中的法定情形做了调整建议,建议保留重婚与近亲婚姻这两种情形依然属于无效婚姻的法定情形,建议将未达法定婚龄婚姻和患有禁婚疾病的婚姻划入可撤销婚姻的调整范围,此外针对可撤销婚姻还扩充了因欺诈和重大误解而缔结的婚姻;其次针对无效婚姻的确认程序,提出增加检察院和基层组织为无效婚姻的申请权人;再次针对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法律后果,笔者提出增设构构制度针对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中的无辜方当事人予以构构,增设补正制度针对特定情形的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予以合法化的承认,同时引入当事人主观要素和责任要素,依据这两个因素区别参虑当事人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