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感悟.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322381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感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感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感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感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感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感悟.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感悟作为一个在教学一线工作了二十多年的中年语文教师,我深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两周一次的作文练习,每周一次的周记写作,两个班级一百多本作文,一百多本周记,办公桌上常是堆得山高。我们常戏谑地说,愚公只移一座王屋山,知道“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而语文教师却是一座“山”还没搬完,一座“山”又来了。学校规定,大作文要“全批全改”。而周记,作为有感而发的随笔,看见学生写出有真情、有感悟的文章,或是学生对生活困惑的倾诉,作为老师你能无动于衷吗?于是又是“篇篇见红”。语文老师就是这样长年累月在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的“移山”劳动中消磨着时间,度过了青春

2、。如果教师的辛勤耕耘确实换来了作文教学的全面丰收,倒也值得,往往是教师的投入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成不了比例。长期以来,许多语文老师,包括我,总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在作文本身下功夫,通常总是采取多写的方法,两周一次作文,每周一篇“随笔”,每天一篇日记,以为学生勤于动笔,熟能生巧,就能提高写作水平了;二是经常加强“文法”指导,于是“喋喋言作法”(叶圣陶言)如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等,认为学生依法炮制自然就会写出好文章来了。事实上写得好的本来就写得好,写不好的依然写不好,对作文的厌倦溢于言表,作文水平的低下已成了语文课改中的老大难问题。是不是我们作文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有问题?为什么情况

3、会是这样呢?为什么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兀兀穷年所付出的,竟然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劳动?我常在琢磨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同一位老师的指导下,有的文采斐然,十分优秀;有的无话可说,文理不通。学生要写好作文是否只靠“勤练”和“文法”呢?叶圣陶先生曾有这样一段精辟透彻的论述:“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没有话而勉强要说话,或者把别人的话拿来,当作自己的话,都是和写作的本意相反的。”这是真正的经验之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及与学生的交流中,我认识到,还原学生的生活本性,让他们的写作回归生活需要,“我口写我心”,你自会发现生命之泉,由学生心中奔涌而出,从

4、学生的作文中感受到跳动着的生命。其实,从写作的目的来看,写作就是因为自己有话要说,才把要说的话写下来。生活中人人都有说话的需要,都有需要倾吐的时刻。因此作文教学回归生活,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生活,是服务于生活。其次,从文章内容来说,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方式都是从一个人的整个生活中来的。写作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多彩的生活,才会有多样的文章。叶圣陶先生老早就切中肯綮地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更深地领悟古人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的深刻内涵。生活中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一种情感、一点感悟就都可写到文章中来。离开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

5、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作文教学回归生活从实质上来说是求本溯源的回归,是返璞归真。吕炜同学在周记中写了一篇水珠的启示。“星期一的早上是个匆忙的早晨。我坐在车上等着爸爸。看见车窗有点脏了,我马上按了洗玻璃的按钮,水吱的一声射了出来。雨刮刮了两下后停止了。这时,我发现那些水珠,一滴滴往下流,在流的过程中不断变大。刹那间,我的心仿佛被电了一下,小水珠原先是很小的,但不断地与其它的小水珠融合,逐渐变大,这不就是一个积累过程吗?一个个小水珠,就好像我们的学习过程。知识一个又一个的积累,我们的知识和经验也就不断地增加,到最后,自然而然获得成功。想得入神,不自觉地又按了一下雨刮,水从中间往两边流下。玻璃面上的水

6、要是没有外力的推动,它能往两边流动吗?人是不是也这样只有在外力作用下才会做一点事?如果这样没有主动精神,那怎么能创新呢?想到这,我不禁会意地笑了笑。想不到一滴水珠中也有这么多的哲理,这世上还有太多的东西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呢!”一滴小水珠就给了作者如此多的联想,给了他生活启示,使他写出了自己真切和独特的感受。从这点看出,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如果有了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草一木皆可入文。那么要怎样练就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呢?首先要充实自己的生活,要对丰富的生活仔细观察。深入了解,认真分析思考,才能产生新思想,增长新见识。我们经常遇到在作文课中,总有不少的学生咬着笔头,皱着眉头,唉声

7、叹气,勉强下笔,便脱离生活,胡编乱造。写“一件有意义的事”,要么帮人推车上坡,要么拾到钱包,让人可笑又可叹。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的生活材料太少,他们总认为学习生活单调,校门进校门出,没啥可写的。不知学校生活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校也是小小的社会,不是没有生活,而是缺乏发现的眼光、搜集材料的习惯,缺少一种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本领。雷锋日记中有许多生活名言,曾让一代人受益匪浅,不是他有多高深的文化水平或是多好的写作技巧,而是他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在日常琐事中淘洗出闪闪发光的金子。这在我们学习的名篇名作中也都能看出,如初中课文童趣的细节描写,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中三仙姑的外貌描写,作者都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

8、自己的心去写,所以才有了和别人绝不雷同的情节和人物。张颖同学在路过的人生中如此写道:看了一场球赛,心突然就变得空空的,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管是自己的篮筐还是别人的,就像人生一样,把幸福装进去了,又从另一边溜走。装进自己人生的那一刻是成功的,但我们却都忘了它也会离开,再装进另一个人的生命里。而自己对于它只是一个路过的风景而已。大大小小的城市中,无处不在上演着这样的故事,重复再重复,直到你感到仓惶,感到迷茫。抬头看着去年路过的飞鸟留下的痕迹,低头间又是一年花开花落,让人措手不及。也许生活到后来会慢慢平静下来,可不变的是,你永远只是在路过人生。自己的,还有别人的。有的人会因为想得到幸福而在人生的

9、赛场上犯规,可结果却是把得到幸福的机会拱手让给了对方。越想得到的,就越得不到。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简单的生活会多出这么多繁复,多出这么多让人日渐压抑的生活底蕴。那些单纯的生活就这样被埋在川流不息的人群里,冲淡,迷失。而我坐在城市的公车上,穿梭在流光溢彩的物质生活中,看着呼啸地路过的一个个人,带着他们自己的故事。而我自己身上带着的,也是一个终究要被路过的故事。这是一篇日记,一场球赛后的感触,但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把幸福装进去了,又从另一边溜走。装进自己人生的那一刻是成功的,但我们却都忘了它也会离开,再装进另一个人的生命里。”虽然有点忧悒,但思考深沉,文笔很美,这不就是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生的

10、观察而写出的好文章吗?作者用心去观察了,而且这个“用心”观察不是一般的观察,而是调动了思考的观察,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常常就会产生一种写作的冲动和写作的灵感。第二,要提高写作水平,必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些书可以浏览一下,有些书要反复阅读领会,甚至有些篇章要熟读、背诵。中学生博览群书,开阔视野,领略众味,不但对学好语文有好处,而且对走向成熟也大有裨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视野狭窄,就无法从多角度去观察生活,去欣赏文学艺术。我认为,中学生读书,首先要读催人奋进的书。因为书是前人知识经验的记录,从这里流出的源源不绝的泉水可以消解人们对知识的干渴。郑祖翔同学在心灵鸡汤一文中写得好:近

11、日,语文课上偶然听见老师谈起刘墉先生以及他的作品,作为拜读他的作品多年的我来说,自然是激动不已,当日放学后,我便一路狂奔,直奔家中书房,以解心中仰慕之情。作为刘墉先生的铁杆读者,本人对他的散文、小说等都爱不释手,刘墉先生的作品以灵动自然,真挚感人,叩人心扉著称。每当拜读完他的一篇散文,甚至一个简短的小故事,我都从中受益匪浅。生命、生活、为人处世等等方面,在他的作品中几乎都一网打尽。有简约平实、真切实在的倾诉,有启人心灵的感悟,有充满禅趣的对话,有令人莞尔的幽默,有灵光一闪的机智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翻开他的作品,立即能被他的幽默机智所感染,并被他行云流水般的文笔所折服。所以偶有空闲,我便会读读刘墉

12、的文章,去感受生命的真谛,去体验人间的冷暖,去经历心灵的旅行”其实,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我们都有需要爱与智慧的浇灌。我们听惯了太多大道理,喊惯了太多的口号,见惯了太多的道貌岸然。而我之所以喜欢刘墉先生的作品,正是因为他那些来源于日常生活之中却能透出人生经验与感触,滴水藏海、小中见大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小故事、小镜头,它们才是真正能进入我们血液催动生命的媒介。所以,我喜欢这些小故事、小道理、小幽默,因为它们背后有大智慧,大视野、大成功。一本书能让读者“感受生命的真谛,去体验人间的冷暖,去经历心灵的旅行”可以让读者兴奋雀跃,一路狂奔,如渴鹿奔泉,精神大振,可见一本好书对一个人影响是多么的大啊!读

13、书,不单要养成阅读习惯,还要做到“俯读仰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不思考,思维就容易枯竭。对“读”,特别是对那些蕴含丰富的名著,我认为要反复地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形象性与概括性相统一的,仅读一遍,往往不能领悟,如读阿Q正传,初读时也许只凭兴趣,不解其意;人到中年后,可能对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才会有更深的了解。所以对名著的欣赏是不能只靠一朝一夕之功的。古今中外许多名人读书的例子也说明了这点。苏东坡成名之后,每天还要背诵一段汉书。马克思读歌德、莎士比亚、但丁等人的作品,经常一再赏玩,以至于有些篇章能背诵如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熟读背诵多了,写作时好

14、词佳句,俯拾皆是,写起来也就会得心应手。至于“仰而思”,不能说现在的中学生没有一点思考,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他们也能说出某个人物善良、正直或刚毅、坚强等,但这种思考往往脱离了作品所提供的艺术形象,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如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我们如果不与鲁迅笔下的狂人,孔乙已、祥林嫂、阿Q等人物一起神游,喜乐与共,而只是死记小说的主题、思想,这样阅读恐怕就不能唤起人们精神上的愉悦,更不用说获得真正的审美理解了。当然,这一点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可办到的,所以,只有平时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读得多了,才能有比较,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当然,要提高写作能力还必须坚持不懈地练笔。多写,常写,甚至天天写(如记日记),熟能生巧,就不会“咬笔头”了。另外,文章不厌百回改。写了自己修改,有时反复修改,既可把文章改好,还可以悟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奥妙来。这方面的体会已是老生常谈,无须赘述了。4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