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PDF.pdf

上传人:xiang****la438 文档编号:133292470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51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PDF.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PDF.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PDF.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PDF.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PDF.pdf(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 山 有 路 1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 文教政策 1 秦朝的文教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答 统一文字 严禁私学 焚书坑儒 吏师制度 以官吏为师 仅学法律 2 汉朝的文教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答 汉初时期 重视知识分子作用 允许开办私学 废除 挟书律 汉武帝时期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兴太学以养士 重选举 3 隋唐的文教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答 崇儒兴学 兼用佛道 发展科举 任立私学 4 宋朝的文教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答 重视科举 重用士人 三次兴学 广设学校 尊孔崇儒 提倡佛道 5 明朝的文教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答 1 广设学校 培育人才 2 重视科举 选拔人才 3 加强思想控制 实行文化专制 推崇程朱 删节 孟

2、子 严格管理学校 禁止学 生议政 屡兴文字狱 6 清朝的文教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答 1 崇尚儒家经术 提倡程朱理学 2 广兴学校 严订学规 3 软硬兼施 加强控制 开科取士 编辑书籍 严禁立盟结社 销毁不利书籍 7 我国古代文教政策有哪些特点 答 1 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文教政策的制定 2 古代文教政策是统治阶级统治政策的组成部分 与政治 经济政策是一致的 3 古代文教政策一般在鼓励官学发展的同时 多数朝代也允许私学的发展 4 古代文教政策注意到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选用的关系 尽量做到培养人才的教育制 度与选用人才的官吏制度的统一 5 古代文教政策贯穿着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三者并重的精神

3、6 古代文教政策强调教育工作应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书 山 有 路 2 官学制度 1 请简述西周的官学制度 天子设立 成均 南学 上庠 北学 辟雍 太学 东序 东学 瞽宗 西学 大学 诸侯设立 頖宫 国学 小学 闾设塾 党设庠 乡学 州设序 乡设校 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德 行 艺 仪几方面 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 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 进大学接受教育有一定的限制 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 受大学教育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 学大艺 履大节 大学的教学已具有计 划性 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 乡学与国学等级有别 但存在一定的联系 由于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 不可能更多

4、地建造大型公共建筑供各种专门活动之用 只能让一所公 共建筑发挥多种用途 西周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关不分 这种 政教合一 是官府办学条 件下的必然结果 当时的教育与政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 封建官学制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答 公元前 124 年 汉武帝创立太学标志着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 3 请简述西汉的官学制度 太学 中央官学 鸿都门学 文艺专科学校 特殊学校 四姓小侯学 贵族学校 学 郡设立 地方官学 校 道设立 庠 乡设立 序 聚设立 元朔五年 前 124 年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为博士置子弟 标志着太学的正式 设立 太学设立后 有了集中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机构 太学产生以后 规模不断扩大 到

5、 东汉则盛极一时 汉朝太学的正式教师是博士 随着太学的发展 博士选拔任用趋向于严格 和制度化 太学实际上是一所儒学专门学校 所传授的知识是单一的儒家经典 汉元帝时开 始在各郡设置五经百石卒史 实行对地方官学的管理 书 山 有 路 3 4 请简述唐朝的官学制度 完备和昌盛时期 二馆六学 崇文馆 鸿文馆 中央官学 国子学 太学 四门学 书学 律学 算学 府学 地方官学 州学 县学 中央教育机构由附属改为独立设置 开元年代是政局稳定的和平发展阶段 政府对教育 的重视 使中央官学发展达到适应国家需要的稳定规模 以法令的形式使之制度化 并载入 唐六典 唐代官学教育管理制度最重要的是入学制度 学礼制度 教

6、学制度 考核制度 惩罚制度 休假制度 唐代有些官学不是独立设置 而是利用行政部门人才资源和业务设备 的资源 附设一些学校并由这些部门管理 在唐代中央行政机构附设的学校中 有部分实科 学校 医药学校就是有代表性的实科学校 地方官学按地方行政层次相应地设置 并由同层次的行政机关来领导管理 其有利的一 面是使地方官学在政治经济上都由地方行政机关来保证 其不利的一面是地方官学的兴衰取 决于地方当政者的思想倾向 5 宋元明清的官学制度有什么特点 答 1 入学资格逐渐放宽 2 学校类型增加与教学内容的扩大 3 学校管理的发展 6 请简述明朝的官学制度 国子监 中央官学 宗学 武学 府学 州学 县学 都司儒

7、学 儒学 行都司儒学 卫儒学 都转运司儒学 地方官学 宣慰司儒学 按抚司儒学 武学 专门学校 医学 阴阳学 明朝的官学制度有以下四点值得注意 第一 作为最高学府的国子监有许多新发展 例 如 放松学生入学资格的限制 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 分为举监 贡监 例监等 第二 地 方官学得到空前发展 第三 社学制度更趋完善 第四 形成从地方到中央相衔接的学制系 统 书 山 有 路 4 私学制度 1 什么是私学 答 古代私学包括家传与师授两种形式 作为学校教育制度的私学 指的是聚徒讲学 2 私学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答 1 私学兴起的必要性 A 复杂的政治斗争 需要兴私学 养士人 B 官学废弛 2 私学兴起的可能

8、性 A 生产力的发展 B 士阶层的出现 C 文化学术下移 3 请简述私学的发展历程 答 私学发端于春秋 战国之际 以孔 墨为显学 盛于两汉 至魏晋南北朝稍见衰落 但比之时兴时费的官学 仍显兴盛 以后历朝历代 几不间断 战国时代的养士之风盛行和百家争鸣展开 促进了私学的繁荣 可以说 有多少家学派 就有多少家私学 但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则为儒 墨 道 法四家 汉朝的私学按其程度可分为书馆和经馆两类 书馆前期主要从事识字和书法教育 后期 则开始接触儒学基础内容 书馆里实行个别教学 重视口授与背诵 学生从书馆结业后 其 中少部分人可进入地方官学乃至太学或更高一级私学 经馆从事专经学习 大部分人则从 此

9、中断学业 从事农工商活动 经馆是较书馆高一级的私学 实际上是一些著名学者聚徒讲 学的场所 其中程度较高的可与太学相比 汉朝私学教育不仅承担了绝大部分基础教育的任 务 就私学的高级阶段而言 对社会所产生的实际教育效果和官学相比也难分上下 汉朝的 经馆 实际上是后代书院的历史渊源 魏晋时期官学教育的发展极不正常 私学成为占主导的教育形式 当时在职官员或退职 失意官员以及隐居不仕的学者们开办私学的热情似乎并为减退 总体而言 魏晋私学一方面 继承了汉代私学的传统 但另一方面也呈现出时代特色 第一 私学设置范围延伸至边陲 第二 授业内容不限于五经 百家之言 文史之学皆在教授之列 第三 开办的私学多元化

10、道家 天文 占卜等均有私学 总之 魏晋时期私学处于相对发展阶段 虽然没有两汉时期 那样体系完备 但是它在教学内容的广博 设置地域的广袤以及性质多元化方面均为两汉所 不及 南朝的私学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 私学开办者成分较为复杂 既有隐逸之士 也有贵戚 富豪子弟 第二 教学内容多元化 第三 特殊性质的家学得到较大发展 童蒙教育也是私 学的一部分 这个时期编写的童蒙读物 千字文 流传后世一千余年 对古代儿童教材的编 写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朝私学的发展 形成了与南朝不同的一些特点 一是私学在学校规模和数量以及设置 地域方面胜过南朝 二是私学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展 三是北朝儒学教育较少受玄学影响 对于经典的好

11、尚也与南朝不同 隋唐时期私学蓬勃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第一 社会民众的需要 第二 政府政策的倡导 第三 隋唐经济的繁荣 私学依其教学程度有初级与高级之分 凡进行启蒙识字教育和一般 的生活与伦理常识教育为初级私学 凡进行专经教授或其他专业知识技术传授的为高级私 学 书 山 有 路 5 4 对私学我们应当作何评价 答 私学的兴起 打破了 学在官府 的局面 扩大了教育对象 私学在中国教育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对培养人才 传承文化贡献巨大 它的作用甚至比官学大 书院制度 1 书院的性质的是什么 答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 积聚大量图 书 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古代高

12、等教育机构 2 请简述书院的起源 答 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 唐代官办书院以藏书 校书为主 私人设置的书院以个人读 书治学为主 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到五代末期才形成 到北宋初发展成为较完备的 书院制度 3 请简述书院制度的兴衰史 答 北宋 书院的兴盛 六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应天府书院 嵩阳书院 石鼓书院 茅山书院 北宋初年兴起的书院不久相继衰落 北宋四次兴学运动重点都是发展官学 总体来说 宋朝的书院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 第二 书院 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 第三 书院官学化的倾向已经出现 南宋 书院的极盛时期 宋代共建书院 173 所 其中北

13、宋建 37 所 南宋建 136 所 占 78 6 元 书院多但水平低 新建书院 143 所 复建 65 所 改建 19 所 合计 227 所 书院虽多 但管理和讲学水平低 官方控制严 书院特色不突出 明 书院由衰而兴 明初重点放在兴办官学 提倡科举方面 洪武至成化 100 年间 书院沉寂 王守仁 湛若水对书院由衰转兴影响巨大 最具代表性 东林书院 清 书院逐渐官学化 成为科举的场所 后为学堂所代替 4 为什么书院在南宋时期可以达到极盛 答 1 理学的发展促进了书院的兴盛 2 官学的衰落 四次兴学收效甚微 3 名师巨儒讲学为书院树立了威信 4 印刷业的发展为书院发达提供了物质条件 5 书院在组织

14、管理和教学上有什么特点 答 1 实行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2 盛行 讲会 制度 允许不同学派争鸣 3 实行开放式教学 不受地域限制 4 教学方法上采取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 集众讲解 激疑问难相结合 强调躬行 实践 5 师生之间以道相交 感情深厚 书 山 有 路 6 取士制度 1 请简述中国古代取士制度的演变史 答 1 养士制度 春秋战国 2 察举制 汉 贤良方正 为中央选拔上层人才 三公九卿选举后由天子策试 孝廉 为地方选拔人才 以郡为单位 按人口比例每年推选若干人 3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始于魏文帝 曹丕 由中正官依据管辖内人物的品行定品 共分九品 三年一变 小中正 大中正 司徒 尚书

15、 4 科举制 2 九品中正制有什么弊端 答 1 只看门第不分贤愚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 2 中正官徇私 3 科举制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答 隋炀帝大业二年 606 年 开始设置进士科 是为中国科举制度之始 4 科举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 1 隋唐是我国封建专制国家的再建和发展时期 急需大批官吏 2 阶级的变化 中小地主阶级政治利益诉求 3 加强中央皇权的需要 5 请简要概括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答 隋 开始隋 开始 唐 形成较完备的考选制度唐 形成较完备的考选制度 乡试 州县 省试 尚书省 最后还须经吏部试 才能授官 考试科目 秀才 明经 进士 明法 明书 明算六科 最常行的是明经 进士 高宗后趋

16、向于进士科 考试内容 儒家经典 五经正义 考试形式 帖经 墨义 策问 诗赋 录取 录取人数极少 进士及第很难 少则几人 多则三 四十人 唐代 200 年间登进士 第才 3000 多人 宋 宋 科举制进一步加强科举制进一步加强 首先 严格考试 增加殿试 其次 增加录取名额 提高及第后的待遇 明 明 进一步发展 八股取士进一步发展 八股取士 科考时间 三年一大比成为制度 考试分四级 第一级科试 州县试 及第者为秀才 第二级乡试 各省会考 及第者为举人 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礼部试 国考 及第者为贡士 第一名称会元 第四级殿试 天子主持 及第者为进士 第一名称状元 书 山 有 路 7 清 清 清初采取八股取士 清末逐渐废除科举清初采取八股取士 清末逐渐废除科举 改革科举内容 减少录取名额 停止科举 1905 年 6 八股取士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答 八股取士始于明成化 23 年 1487 年 7 什么是八股取士 答 八股文就是用对偶来作文 是一种严格注重格式的文体 8 八股取士有什么特点 答 1 文体有一定规格 要用对偶 每篇文章都分为破题 承题 起讲 起股 虚股 中 股 后股 束股八个部分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