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讲义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3290036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6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匮要略讲义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金匮要略讲义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金匮要略讲义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金匮要略讲义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金匮要略讲义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匮要略讲义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匮要略讲义PPT课件(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脏腑经络先后病篇 本篇对杂病的病因 病机 诊断 治则及预防等方面 作了原则性的提示 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2 原文 问曰 上工治未病 何也 师曰 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 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 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 补用酸 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 焦苦入心 甘入脾 脾能伤肾 肾气微弱 则水不行 水不行 则心火气盛 心火气盛 则伤肺 肺被伤 则金气不行 金气不行 则肝气盛 故实脾 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 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 虚虚实实 补不足 损有余 是其意也 余脏准此 1 3 提要 本条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

2、的整体观念出发 以肝病为例说明治未病的思想 并提出虚实异治的治疗原则 4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叫治未病 为什么要治未病以及怎样治未病第二自然段指出肝虚证的治疗方法第三自然段提出虚实异治的治疗原则 5 上工 见 灵枢经 卷之一 邪气脏腑并形第四 善调脉者 不待于色 能合参而行之者 为上工 上工十全其九 行二者 为中工 中共十全其七 行一者为下工 下工十全其六 上工 指医术高明的医生 6 治未病 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泛泛的讲 治未病有三种含义 1 未病先防 如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云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治谓也 夫病已成而药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2 早期治疗

3、如 素问 刺热篇 云 肝热病者 左颊先赤 心热病者 颜先赤 脾热病者鼻先赤 肺热病者 右颊先赤 肾热病者 颐先赤 病虽未发 见赤色者刺之 名曰治未病 3 既病防传 治疗可能传遍但暂时未病的脏腑 本条文即此含义 7 实脾 即调补脾脏 8 为什么肝病传脾 素问 玉机真藏论 五脏相通 移皆有次 五脏有病 各传其所胜 素问 五运行大论 气有余 则制己所生而侮所不胜 因木克土 故肝脏有病必向脾脏传变 故在治疗肝病时首先应当调补脾脏 杜绝肝邪的蔓延 9 肝病传脾的条件 尤在泾 肝脏病唯虚者受之 而实者不受 脏邪唯实者能传 而虚者不传 说明疾病的传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已病脏腑邪实 二是未病脏腑正虚 以肝

4、病为例 即在肝实脾虚的情况下肝病才能传脾 10 四季脾王 王 音义通旺 脾属土 土寄旺于四季 故云四季脾旺 素问 太阴阳明论 脾者土也 治中央 常以四时长四脏 各十八日寄治 不得独主于时也 此处可理解为一年四季脾气都很旺健之意 11 补用酸 酸药以补肝之体 因肝的生理特点是体阴而用阳 肝虚证多是肝阴虚 12 助用 即佐用 示人用量不可过重 药味不宜过多 因为肝阴虚所生之热与火均为虚热虚火 用量过大容易化燥伤阴焦苦 炒焦炮制 苦入心 心为肝之子 子能令母实 炒焦后性禀温热入心 使心气旺而助其肝用 再者苦寒药容易败胃 炒焦后避免败胃的副作用 13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甘入脾 14 本条小结 1 治未

5、病即是预防疾病从已病脏腑向未病脏腑传变 如 肝病容易向脾脏传变 那么 在肝邪尚未向脾脏传变之前即行调补脾脏 这就是 治未病 其目的是截断疾病的传变途径 阻止疾病蔓延 发展 2 以肝虚证的治法 即酸补苦助甘调为例 说明虚证的治法 3 提出了虚实异治的治疗原则 15 原文 夫人禀五常 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 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 不越三条 一者 经络受邪 入脏腑 为内所因也 二者 四肢九窍 血脉相传 壅塞不通 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 房室 金刃 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 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 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适中经络 未流传脏腑

6、即医治之 四肢才覚重滞 即导引 吐纳 针灸 膏摩 勿令九窍闭塞 更能无犯王法 禽兽灾伤 房室勿令竭乏 服食节其冷 热 苦 酸 辛 甘 不遗形体有衰 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 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 为血气所注 理者 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 16 提要 本条从整体观念出发 论述疾病的发病原因 提出了预防思想和早期治疗措施 1 整体观念2 发病学说3 预防原则 早期治疗原则 17 1 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 正常的气候有益于人与其它生物的生长发育 而反常的气候就会影响人与其他生物 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 而发病与否 关键还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 18 2 发病学说 对于疾病的发生 张仲景概括

7、为三条 一者 经络受邪内传脏腑 二者 皮肤受邪在四肢九窍 血脉等体表部位流传 三者 房室过度 金刃虫兽伤害致病 仲景发病学说的特点是以脏腑经络分内外 六淫邪气为主要致病原因 以邪正力量的对比决定病位的深浅 19 3 预防原则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于保证 五脏元真通畅 具体预防措施归纳为 1 养正气 2 守法纪 3 防灾害 4 慎房室 5 节饮食 6 调寒热 20 原文 清邪居上 浊邪居下 大邪中表 小邪中里 饪之邪 从口入者 宿食也 五邪中人 各有法度 风中于前 寒中于暮 湿伤于下 露伤于上 风令脉浮 寒令脉急 雾伤皮腠 湿流关节 食伤脾胃 极寒伤经 极热伤络 13 21 提要 本条论述五邪的性质及

8、致病规律 1 五邪 指大邪 风邪 小邪 寒邪 清邪 雾露之邪 浊邪 水湿之邪 饪之邪 宿食 2 五邪的性质及致病规律可概括如下 22 23 原文 问曰 有未至而至 有至而不至 有至而不去 有至而太过 何谓也 师曰 冬至之后 甲子夜半少阳起 少阳之时 阳始生 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 天因温和 此为未至而至也 以得甲子 而天未温和 为至而不至也 以得甲子 而天大寒不解 此为至而不去也 以得甲子 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 此为至而太过也 8 24 提要 本条论述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时令与气候保持正常 人就不会发生疾病 时令与气候不正常 人就容易患病 异常的气候变化有四 未至而至 至而不至 至

9、而不去 至而太过 25 原文 问曰 经云 厥阳独行 何谓也 师曰 此为有阳无阴 故称厥阳 10 26 提要 本条以厥阳独行为例 说明杂病的病机 阴阳失横是一切杂病产生的基本病机 27 原文 问曰 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 愿闻其说 师曰 鼻头色青 腹中痛 苦冷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 有水气 色黄者 胸上有寒 色白者 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 其目正圆者痉 不治 又色青为痛 色黑为劳 色赤为风 色黄者便难 色鲜明者有留饮 3 28 提要 本条论述面部望诊的临床应用 面部望诊主要包括鼻头 面部及目睛的色泽变化 1 望鼻头 鼻头色青又见腹中痛 极度怕冷者 预后差 鼻头色微黑主水气为患 2 望目 两目直视不能转动

10、者 属痉病 难治 3 望面色 面色黄既可见于寒饮停留胸隔证 也可见于便难患者 面色白见于失血过多患者 若失血后面微赤者预后差 面色黑主虚劳 面色赤主外感风热 面色鲜明为水饮久留为患 29 原文 师曰 吸而微数 其病在中焦 实也 当下之即愈 虚者不治 在上焦者 其吸促 在下焦者 其吸远 此皆难治 呼吸动摇振振者 不治 6 30 提要 本条论述望呼吸形态以诊察疾病部位和轻重程度的方法 1 吸气短促 说明病在中焦 有虚实之分 实证多由中焦实邪阻滞 气不得降而致 治宜通下 虚证由宗气衰竭 肾不纳气所致 为不治 2 吸气浅促 说明病在上焦 由肺气大虚所致 为难治3 吸气深长而困难 说明病在下焦 由元气衰

11、竭 肾不纳气所致 为难治 若呼吸时全身振振动摇 元气衰惫 正气不支 为不治 31 原文 师曰 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 骨节间病 语声喑喑然不彻者 心膈间病 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 头中病 4 32 提要 本条论述闻诊在诊疗中的应用 1 语声寂然喜惊呼者 为病在关节 2 语声低微而不清澈 为痰浊窒塞心膈 3 语声细小而长 为头痛 33 原文 师曰 寸口脉动者 因其旺时而动 假令肝旺色青 四时各随其色 肝色青而反色白 非其时色脉 皆当病 7 34 提要 本论述与四时五色相结合的诊病方法 若脉象和气色的变化与四时相符属正常的色脉 若脉象与气色的变化与四时不符则为病色病脉 35 原文 师曰 病人脉浮者在前

12、其病在表 浮者在后 其病在里 腰痛背强不能行 必短气而極也 9 36 提要 本条说明同一脉象出现的部位不同 主病各不相同 1 寸脉浮主表证 2 尺脉浮主里虚 症见腰痛背强不能行 呼吸短促 37 原文 师曰 息摇肩者 心中坚 息引胸中上气者 咳 息张口短气者 肺痿唾沫 5 38 提要 本条论述望呼吸形态诊察肺部疾病的方法 1 呼吸困难 两肩上耸 为实邪壅塞胸中 2 呼吸时引胸中气逆 为胸中实邪阻塞气道 肺气不降而致咳嗽 3 呼吸时张口短气 见于肺痿 其主症是咳吐涎沫 39 原文 问曰 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 师曰 病 医下之 续得下利清谷不止 身体疼痛者 急当救里 后身体疼痛 清便自调者 急当救表

13、也 10 40 提要 本条论述表里同病时的先后缓急治则 表里同病 应根据病情缓急而采用 急者先治 的原则 若在里证为急的情况下 宜采用先表后里的原则 41 原文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 当先治其卒病 后乃治其痼疾也 15 42 提要 本条论述新久 旧 同病时的先后缓急治则 1 痼疾 是指久治不愈的疾病 也称久病或旧病 卒病是指突然发生的新病 2 在新久 旧 同病的情况下 宜先治新病 后治久 旧 病 43 原因 1 新病易治 久病难疗 2 新病病势急 容易传变 久病病势缓 不易传变 3 新病多实证 久病多虚证 新病实邪容易乘久病正虚之机内陷而加重旧 久 病 44 原文 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 五脏病各有所

14、恶 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病者素不应食 而反暴思之 必发热也 16 45 提要 本条论述应根据五脏喜恶进行治疗和护理原则 药物 饮食 居处环境适应病情则疾病向愈 反之则会加重病情 46 原文 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 五脏病各有所恶 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病者素不应食 而反暴思之 必发热也 16 47 提要 本条论述审因论治的原则 论治杂病 必须首先辨明病因 才能进行有效的治疗 48 原文 师曰 寸脉沉大而滑 沉则为实 滑则为气 实气相搏 血气入脏即死 入腑即愈 此为卒厥 何谓也 师曰 唇口青 身冷 为入脏即死 如身和 汗自出 为入腑即愈 11 49 提要 本条以卒厥为例 说明根据病位深浅判断疾病预后的

15、道理 1 脏与腑分别代表脏病的深与浅 2 判断疾病预后的方法是入脏即死 入腑即愈 即病情深重者预后差 病情轻浅者预后好 50 原文 问曰 脉脱入脏即死 入腑即愈 何谓也 师曰 非为一病 百病皆然 譬如浸淫疮 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 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病在外者可治 入里者即死 12 51 提要 本条以浸淫疮的传变为例 说明可以根据观察病势的方法判断疾病的预后 入脏与入腑代表疾病的发展趋势 判断疾病预后的方法是入脏即死 入腑即愈 即病邪由表入里者预后差 由里出表者预后好 52 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小结 53 54 55 56 57 复习参考题 什么是治未病 为什么要治未病 怎样治未病 试举方证加以说明 整体观念在本篇中是如何体现的 试举例说明 张仲景提出了哪些预防原则 什么是 五邪 其性质及伤人的规律是什么 张仲景在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篇中提出了哪些治疗原则 试举原文说明 张仲景的发病学说是什么 它与陈无择的 三因学说 有何异同 试比较说明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资料仅供参考 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感谢您的观看和下载 Theusercandemonstrateonaprojectororcomputer orprintthepresentationandmakeitintoafilmtobeusedinawiderfiel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