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训练21《古诗三首》(有答案)

上传人:大** 文档编号:133287438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训练21《古诗三首》(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训练21《古诗三首》(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训练21《古诗三首》(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训练21《古诗三首》(有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训练21《古诗三首》(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训练21《古诗三首》(有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训练21.古诗三首一、课内阅读:(一)课内阅读。芙蓉楼送辛渐 ,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 。1.把古诗补充完整。2.首句中“ ”点明了诗人送别辛渐的季节是 。3.请说说第二句中“孤”字好在何处。 4.最后一句诗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性格? (二)补写墨梅,再填空。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 。 ,只留清气满乾坤。 1.“岁寒三友”指 , , 。2.诗的后两句意思是 。 3.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梅花的 。一个“ ”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又写出梅花的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一新。后两句借抒情,一个“ ”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香,而

2、且也突现了诗人的 。 4.墨梅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 。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是: 。 5.墨梅通过对诗人自己所画的梅花的描写,表现了诗人 、 的高尚情操。二、课外阅读:(三)课外阅读。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注释】石灰吟:赞颂石灰。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1这是一首()。A送别诗B山水诗C咏物诗2试着用“/”画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3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我体会到了石灰_的精神;读了后两句中的“浑不怕”,我想到了描写英雄人物的四字词语_、_,这两句诗还让我

3、想到了文天祥的诗句:“_,_。”4理解古诗,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思乡诗。B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C后两句表达出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D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思想。5联系本课中学习的三首古诗,你觉得这首古诗和哪首古诗的写作方法是相同的?相同点是什么? (四)对比阅读,完成练习。塞下曲(其二) 塞下曲(其三)卢纶 卢纶林暗草惊风 月黑雁飞高,将军夜引弓。 单于夜遁逃。平明寻白羽 欲将轻骑逐,没在石棱中。 大雪满弓刀(注释)惊风:突然被风吹动。引弓:拉弓。白羽:白色羽毛

4、,这里指白羽箭。没:陷入。石棱:石头的突起部分1.两首诗描写的相同之处有( )A事件相同,都是打仗B地点相同,都是树林C武器相同,都有弓D天气相同,都是下雪2.塞下曲(其二)中描写的将军,在“草惊风”的紧张气氛下,做出的反应是_;塞下曲(其三)中的将军在“月黑雁飞高”的紧张气氛下,做出的决定是_。从他们的反应可以看出,这两位将军有_的特点。3.塞下曲(其三)中“_”字写出了守边将士的果敢与勇猛;“_”字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两者相衬,表现了_的精神。三、参考答案:(一) 1.寒雨连江夜入吴一片冰心在玉壶。2. 寒雨 秋季3.“孤”字既点出了眼前所见之景,也融入了作者当时孤独的心境。4.表现了作者开

5、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二)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1.松 竹 梅2.不需要别人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留下梅花的香气弥漫地之间。3.形态 淡 梅花 满 充盈激荡 人格魅力4.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只要做到光明磊落、坦荡,不用别人的评价,自己仍然可以放出光彩,流出清香5.鄙视流俗 贞洁自守(三)1.C2.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3. 无惧无畏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 A5.与墨梅的写作方法相同,都是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四)1.C 2.夜引弓 欲将轻骑逐 果断(当机立断) 3.逐 满 守边将士不怕艰苦、英勇顽强 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