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内外阅读训练(有答案)

上传人:大** 文档编号:133287375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9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内外阅读训练(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内外阅读训练(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内外阅读训练(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内外阅读训练(有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内外阅读训练(有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内外阅读训练(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内外阅读训练(有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训练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内阅读(一)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1.请在“”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2.解释下列词语。(1)踌躇:_(2)黯然:_3.“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句话让我感受到:_。4.对第1自然段的描写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主席的外貌进行描写。B.对主席的心

2、理活动进行描写。C.对主席的神态进行描写。D.对主席的动作进行描写。5.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二)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

3、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不由自主() 悲痛() 踌躇()2.为什么主席要“强忍着心中的悲痛”? 3.毛主席想把的遗体运回国吗?文章的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主席的这种意愿? 4.文章最后一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 类文阅读(一)一掬笑容何处寻1919年10月4日,毛泽东正领导湖南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韶山家里派人到长

4、沙找毛泽东,给毛泽东送来一封紧急家书。毛泽东看了几行后,眼里立即涌出了泪花。家乡来送信的人,是毛泽东的一位堂兄。他告诉毛泽东,“婶婶在昨天晚上就有出气没进气了,所以,叔叔要我来长沙,要你和泽覃立即赶回去,晚了恐怕见不到你母亲了。”毛泽东一听,如五雷轰顶。两个月前,母亲患淋巴腺炎,自己还回去接母亲到长沙治过病。他匆匆忙忙出去安排了一下有关事情后,就带着小弟泽覃随来送信的堂兄,跌跌撞撞地往韶山狂奔。当时,由于韶山不通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100来里的崎岖山路,毛泽东他们走了一天一夜。即便如此,当毛泽东赶回韶山时,由于送信的堂哥走了一天多的路,前后就过去了三天,这时母亲已过世两天了,按

5、照韶山的习惯,母亲早就入棺。毛泽东紧跑急赶地走了一天一夜的路,但还是没有看上母亲的最后一面。面对母亲的死,毛泽东百感交集,悲痛万分。毛泽东久久伏在母亲的灵柩上,泣不成声。当晚,毛泽东不顾旅途的劳累,拒绝一切人的劝阻,坚持守在母亲的灵柩边。母亲对自己思想的影响,不断地在毛泽东眼前出现。这时的他完全沉浸在对母亲那伟大的人格和善良的心肠的追思之中。稍顷,他用笔在一张白纸上,专心致志地写了起来。第二天早晨,来祭奠的人们,看到了毛泽东那发自肺腑的祭母文和两副挽联。两副挽联,一副贴在大门口: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另一副则挂在母亲的灵前: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

6、慈容何处寻。第二天,母亲出殡。毛泽东长跪在母亲灵前,声泪俱下地诵读了自己用泪写成的四言长诗祭母文。毛泽东的这篇祭母文,全篇记述了母亲的养育深恩和盛德高风,字里行间凝结着母慈子孝的真诚情义,也深深地追忆了母亲生平对他的养育之恩,由衷地表达了他对母亲的孝敬之情,更表现出了毛泽东面对自己至亲至爱的人的死亡的悲痛心情。1.母亲已经过世两天了,毛泽东才赶到家里,是因为 。2.找出体现标题“一掬慈容何处寻”的一副挽联,用“ ”画出来。3.找出描写毛泽东面对逝世的母亲悲痛万分的两处描写,画“ ”,并写一写这两处通过详细描写了毛泽东的 来表现他的心情。4.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毛泽东是怎样的人? (二)儿 子

7、儿子是两年前在边防牺牲的。每年到了那一天,老人都要办几样菜,对着云南方向摆下,洒下几杯鸭溪窖酒。这是儿子生前最爱喝的,老人一直没有掉泪,这是典型的山民性格:坚毅、强悍。每月都要收到来自云南边防的汇款贰拾元,两年了。最初只有汇款,后来,有一次老人实在忍不住,让邻居给这个自称“解(xi)为民”的同志写了一封信。解为民看了信,直到老人家的难处是孤独,于是老人便月月都又收到一封信。嘘寒问暖,也谈部队生活及自己的婚事,每封信的落款,都端端正正地写着:您的儿子。老人满意了:这不是真正的父子关系吗?老人的心温暖了。 ,这两个月来, 汇款照样来, 信 中断了(汇款上的笔迹也很陌生)老人焦虑不安,他凭直觉感受到

8、,一定发生了意外的事。老人揣上积攒起来准备给“儿子”办彩礼的钱,登上了去云南的火车。部队把他带到了一个松林环绕的地方,那里并排筑着两座烈士墓,一座是亲生儿子的,一座是“儿子”的。1.在第3自然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关联词是( )。A.虽然 然而 但 却 B.于是 虽然 却 但C.可是 虽然 但 却 D.可是 如果 但是 就2.标题中的“儿子”是指( )A.老人的亲生儿子。B.自称“解为民”的同志。C.老人的亲生儿子和“解为民”。3.本文的主人公是 ,对主人公的刻画运用的方法是( )。A.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 C.正面侧面相结合 D.动作和心理描写4.你对文中的“儿子”是怎样评价的? 参考答案 课

9、内阅读:(一)1. , 。 , , 。2(1)踌躇:意思是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也做思量、考虑的意思。(2)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3.爱子牺牲,毛主席无比悲痛,他艰难地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决定,更体现了他超人的胸怀(意思对即可) 4.C D5.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安葬,就无须考虑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是对烈士的高度评价,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这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二)1.身不由己悲伤犹豫2. 因为他是一位主席,在别人面前,他必须保持冷静,甚至还不能把悲

10、伤的情绪影响别人,从“强忍”这个词我们似乎看到了泪水在他的眼眶里。3.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这句话最能体现主席想要儿子回国的意愿。4.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类文阅读:(一)1.韶山不通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从堂哥送信到毛泽东回到家已经过去了三天2.画: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3.画:毛泽东久久伏在母亲的灵柩上,泣不成声。当晚,毛泽东不顾旅途的劳累,拒绝一切人的劝阻,坚持守在母亲的灵柩边。第二天,母亲出殡。毛泽东长跪在母亲灵前,声泪俱下地诵读了自己用泪写成的四言长诗祭母文。动作4.毛泽东是一个孝敬母亲的人。(二)1.C 2.C 3.“儿子” C 4.儿子不仅是老人的亲生儿子,还是无数个解放军的代称,是人民的儿子,儿子对于人民的回报,以及人民对于儿子的喜爱都溢于言表。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