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33282634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文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冲撞与融合:回望20世纪中国新诗吴思敬历来的文学革命,其倡导者为了冲破巨大的阻力,往往会从两个方向上寻求助力:或是面向古代,高举“复古”大旗,其实质则是革新;或是面向外国,从异域文学中借来火种,以点燃自己的文学革命之火。新诗的创始者们采取的便是这后一种办法。郭沫若坦诚宣称:“欧西的艺术经过中世纪一场悠久的迷梦之后,他们的觉醒比我们早了四五世纪。我们应该把窗户打开,收纳些温暖的阳光进来。”当然,中国新诗之所以受外国影响,除去新诗人希望“迎头赶上”西方的急迫感外,更深一层说,是由于现今世界上始终

2、存在着一系列困扰着各民族哲人的共同问题。尽管各民族有其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但是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依然在起着作用。实际上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运动便构成了人类的文学发展史。到“五四”前后,西方近百年的文艺思潮已经历了由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演变,不过,这三大文艺思潮对中国早期新诗人的影响却不是同等的。客观上说,外来的东西能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是受当时的国情制约的。从新诗诞生的情况看,创始者们更多地借鉴了西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郭沫若从歌德、雪莱那里汲取营养,那狂飙般的激情、天狗吞月式的自我护张,均使他的诗歌显示出鲜明的浪漫王义特色。刘半农、朱自清等人的早期作品

3、则大多揭示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与不平,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然而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有时难免泥沙俱下,导致艺术上的不精致;一些如实描绘社会弊病的诗篇,又由于写得太“实”而失去了诗味。“五四”落潮和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陷于苦闷、彷徨之中,于是年轻一些的诗人开始把眼光转向西方的现代主义。应该指出的是,在新诗现代化的潮流之中,新诗人们对西方诗歌的借鉴并不是全盘照搬的,而是结合汉语的特点和中囯诗歌的固有特色,对西方的东西既有吸收,又有扬弃。一些在现当代诗歌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诗人,如冰心、徐志摩等,无不是从取法于西方开始的,但没有跟着西方诗人亦步亦趋,而是把西方的东西与本民族的特点融合起来,因此他

4、们的作品有西方诗歌的某些特征,但决非西方诗歌的翻版,有中国诗歌的某些传统风貌,但又不是“国粹”式的传统诗。中国新诗是在西方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撞中孕育并成长的。这种冲撞,使我们的新诗从诞生伊始就伴随着无尽无休的责难、争论与困惑,而且这种责难、争论与困惑一直持续到60年后的新时期的诗坛回想一下围绕舒婷、北岛等朦胧诗人的争论,以及伴随韩东、于坚等后朦胧诗人而出现的喧哗与骚动。两种文化的冲撞为新诗发展带来了契机,一方面这种冲撞冲决了诗人固有的审美观念和思维定式,为诗的创造开辟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这种冲撞带给读者审美习惯的变革,造就了一批批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尽管当前商品经济与大众文化的潮流

5、使诗人处于空前的窘境,尽管当代的诗歌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中国诗人在寂寞中坚持着,中国诗坛的圣火并没有熄灭。(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新诗“冲撞与融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历来的文学革命的倡导者欲冲破巨大的阻力,变革的方向一般会选择古代和外国,中国的诗歌变革也是如此。B.“五四”前后,中国新诗人受到了西方三大文艺思潮一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不同程度的影响。C.在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中,新诗人们结合汉语的特点和中国诗歌的固有特色,吸收并扬弃了西方诗歌。D.在新时期的诗坛中,舒婷、北岛等朦胧诗人以及韩东、于坚等后朦胧诗人都曾经受过责难、争论与困惑

6、。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A.文中引用郭沫若的言辞,意在说明西方文化领先中国文化,我们应该借鉴其精华部分,并且迫切希望中国新诗能迎头赶上。B.中国新诗的创始者借鉴的全都是西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郭沫若、刘半农等人的现代诗歌因此形成了鲜明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特征。C.冰心、徐志摩等人的诗歌,取法于西方诗歌的同时,又融合了中华民族的特点,不是西方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歌的翻版。D.中西文化的冲撞为新诗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对诗人固有的审美观念和思维定式以及读者的审美习惯产生了强大的冲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各民族的历

7、史、文化传统与民族特性有差异,但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作用依然存在,人类文学发展史的轨迹是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运动。B.中国诗人借鉴西方浪漫主义直接抒情的方式,产生了艺术上不精致的弊端。“五四”之后,一些陷人苦闷、彷徨的年轻诗人开始转向西方的现代主义。 C.中国新诗糅合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从诞生到现在都伴随着无尽无休的责难、争论与困惑,但是中西文化的这种冲撞也造就了一批懂得艺术和欣赏美的大众。 D.商品经济与大众文化对当代诗歌的冲击,使诗人陷入窘境,但中国诗人没有放弃,仍然在寂寞中坚持,中国诗坛圣火没有熄灭。(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8、。材料一: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 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

9、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总结出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它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描述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并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因此“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反映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太阳历。它被融入农历中,成为农历这一古老的阴阳合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沿用。即使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它所蕴含的古老智慧同样非常有价值。“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

10、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今天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摘编自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被外国人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材料二: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四个方向的风,它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表明在该时期,“二分二至” 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已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的名称

11、。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西汉时期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自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计算。定气法以太阳运行的位置为准,“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到达的位置,现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天文年历为准。(摘编自“二十四节气”历史溯源)附:【注】数据来自问卷星网站。材料三:“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 几千年来,“二十四节

12、气”在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方面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今天,现代养生更看重节气,如“三月八,吃椿芽儿”,又如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和相关活动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摘编自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千年智慧照耀现代生活)4.下列关于民众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民间传唱的“二十四节气”歌每句含六个节气,其中第三句“秋处露秋寒霜降”所指的节气依次是立秋、处暑、白露、秋

13、分、寒露、霜降。B.今天人们的生活中仍用农历,“二十四节气”属太阳历,又被人们融入农历,由此可见农历和阳历两个系统互有交叉。C.“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后为全国各地所采用,为多民族所共享,是因为它被当作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D.今天,“二十四节气”对于指导农业生产的功能逐渐减弱,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养生保健方面更重视节气的变化状况。5.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殷商时期,我国古人已经用甲骨文明确记载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这表明当时“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B.近九成受调查者仅仅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或者完全不了解。这表明,

14、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跟人们的生活是渐行渐远的。C.从最早记载“四方风”始,到从时宪历开始并沿用至今的定气法止,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二十四节气”一步步完善。D.战国时记载了八个节气的吕氏春秋和西汉时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淮南子,是两部和清朝的时宪历性质相近的专著。6.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父啊,我的父啊徐可 父亲是他76岁生日的前一天走的。那天上午,接到家中电话后,我争分夺秒地往回赶,傍晚到家时,父亲已处于弥留状态。他双目紧闭,神态安详,仿佛睡

15、着了一般,家人喊他,告诉他我回来了,没有反应;又让我喊,我握着他的手,一迭连声地喊:“父啊!父啊!”父亲还是没有任何反应,我却哽咽得喊不出来了,一会儿,父亲终于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眼晴也睁开了,仿佛刚刚睡醒一样。转瞬间,他又闭上了眼睛,我终是克制不住,跑到屋外捂着嘴啜泣,生怕被别人听到。过不多时,侄子过来告诉我,爷爷走了。我进去一看,父亲神态安详,仿佛睡着一般。这一刻,距我到家仅十几分钟。 从小到大,我和父亲并不很亲。我们家乡有很多很奇怪的习惯,其中之一便是:家境较好的、父母对孩子较娇惯的,叫“爸爸”“妈妈”或“娘”;家境较差的、父母对孩子没那么宠爱的,都单叫一个“父”“妈”,“父”后加语助词“啊”,叫“父啊”。我家穷,孩子多,父母对我们自然宠爱不过来,理所当然地是后者,父亲读过初小,算是一个文化人,当过村(那时叫生产队)里的会计。但是他太轻信别人,村民从队里借点钱、粮什么的,他从来不记账。到年底一查账,亏空了,谁也不认账,只好由他赔偿,于是,会计的职位丢了,家也被抄了,稍值钱一点的八仙桌之类被抬走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当地一个有名的小偷又光顾了我家,把能拿走的全拿走了。抄家、遭窃,都被年幼的我看见了,心里留下深深的阴影。 我们与别人家的孩子有了冲突,他不仅不护着我们,反而责备我们。我自小很乖,不爱惹事,挨打算是少的了,但也有刻骨铭心的几次。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不知为什么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