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朗读感悟)

上传人:mengy****infei 文档编号:133282327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朗读感悟)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朗读感悟)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朗读感悟)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朗读感悟)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朗读感悟)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朗读感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朗读感悟)(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朗读感悟)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亭”“庭”“螺”“谙”“潭”等五个生字。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3、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能通过想象和朗读理解古诗大意。教学难点:感悟古诗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课前准备: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 导入师:同学们知道李白吗?(知道)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

2、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师:李白的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谁来背一首?根据学生的背诵相机点拨。望庐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诗人。静夜思乡愁满怀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情谊、珍友谊的李白。二、 会读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古诗百花园中一朵清新、雅致的小花。谁来读一读题目?(生读)1、学写“亭”字。师:这个“亭”字是我们今天要求写的字。看到过亭子吗?跟我们的这个字有没有联系呢?(生答)师边简笔画亭,边说“亭”字的一点像亭尖,口字像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像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像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

3、字表下照着写一遍(生写)。2、介绍敬亭山。师:知道敬亭山在哪儿吗?(生答)师:我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敬亭山后来被称为“江南诗山”。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生读)3、学读诗题。师:知道题目的意思吗?这又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出示课文画面)这座山就是有“江南诗山”之称的敬亭山,山边的这个人肯定就是大诗人李白了。诗人如此观望着敬亭山。看着这幅画,请你再读一读课题。(1)(生读,读得比较轻)教师可以说:“老师

4、听出来了,你似乎已经感受到了诗歌带给你的那份静寂。”(2)(生读,读得比较慢)教师可以说:“你把后面几个字拉得比较长,仿佛李白一个人在那儿已经坐了很久很久!”(3)齐读。4、学读诗句。(1)师范读古诗。多好啊!咱们眼前似乎浮现出了一座敬亭山!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出示古诗)古诗我们一定要吟诵,这不同于一般的读,先听老师吟一吟。(师范读)(2)生读古诗。同学们自己也轻声地吟诵两三遍,把它念到自己的心里去。(学生试读古诗)师:读得很流利!如果你能理解、体会诗的意境,那样你会读得更好。(再请一位学生读)师:静幽幽的,让这首诗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继续请一生读)师:听出来了,你已经对这首诗

5、有了自己真实的体会。现在让我们把自己看作诗人,试着用这样的语气一起吟一吟!(师生齐读)三、读懂1、这首诗一共20个字,古诗下面还有注解。借助注解,请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生同桌交流)2、老师提几个问题好不好?如果都能回答出来,证明你真读懂了!第一个问题:“独坐”是什么意思?3、第二个问题:四句诗里面哪几个词也能看出李白他只有一个人?拿起笔,认真地一句一句地读,圈出能证明他只有一个人的词。(生边读边画)(1)从“众鸟高飞尽”中可以看出当时李白是一个人的。师:这句话你怎么理解?生:很多的鸟都已经飞走了。(板书:鸟飞尽)(2)从“孤云独去闲”这

6、句话中看出来。师:“孤云”是什么意思?(“一朵云”)“闲”呢?(悠闲)这句话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生:一朵白云飘得很悠闲。师:在解释这句话时我们应该调换一下语序,可以说成“一朵白云很悠闲地飘去。”(板书:云去闲)4、山里的鸟群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连影子都看不到了,万里碧空没有一朵云彩,那该是怎样的景象?(安静的,寂寞的)带着这种静寂的感觉,谁来读一读这两句?(生读)师:读得很寂静,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5、第三个问题“相看”是互相看的意思,就是你看着我,我也看着你。那么李白明明只有一个人了,他和谁在看呢?生:李白和敬亭山互相看着。师:我们在解释这一句的时候可以说成:“李白静静地看着敬亭

7、山,敬亭山也静静地看着李白。”“厌”我们知道是“满足”的意思,那“不厌”是什么意思呢?生:“不厌”是不满足。师:“两不厌”可以说成是“彼此总是看不够”。“相看两不厌”我们连起来可以怎么说?生: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李白,彼此总是看不够。6、第四个问题:“看”原本是人的动作,这里诗人想象成敬亭山也在看着诗人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呢?(拟人)师:是啊,此时此刻的敬亭山已经不再是一座山,而变成了诗人的一位生:(好朋友) 板书:(以山为伴)师:李白在敬亭山上静静地坐着,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就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谁来读三四句?(生读)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在看着李白,人山相望,人山融

8、合在一起。请再读!(生读)四、诵读1、好一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呀,你一生游历了那么多名山大川,一座小小的敬亭山你也多次去过,为什么现在要久久地坐着,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敬亭山呢?他把敬亭山当作是自己的朋友,向他来倾诉自己心中的孤独。2、说得好。你又从哪些诗句感受到了李白的孤独呢?(板书:孤独)生: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感受到的。师:在李白的眼里,那只无情的鸟儿飞了,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些高傲的白云也(离他而去)师:多么孤独的李白呀!来,再读前两句。(生读)师:鸟儿飞了,云儿去了,只有敬亭山。老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在公元753年,那时离李白

9、被罢官逐出京城长安已整整10年的时间了,在10年期间,李白一直过着流离失所、颠簸不定的生活,他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于是,某一天当他独自一人登上敬亭山时,心中就涌上了无尽的孤独和寂寞。谁再来读读前两句?(生读)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该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相看两不厌”生:(齐)只有敬亭山。五、体验1、李白就这么久久地坐着,静静地看着,他是不是想对敬亭山说些什么呀?敬亭山呀敬亭山,你这样久久地、静静地陪伴着李白,是不是有些话想对李白说呢?拿出你的笔,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写下来。出示: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

10、他说(生写感受,师巡视)2、李白呀李白,连鸟儿都飞走了,你怎么还不走啊?不用问,不用答,一切都在“相看”师生:(齐)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3、敬亭山啊敬亭山,连云儿都飘走了,你怎么还在陪这李白啊?不用问,不用答,一切都在“相看”六、积累1、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李白他向我们委婉地道出了心中无可奈何的孤寂心声,现在我们再来补充一首,这首诗是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这次我要求你们:我写完这首诗,你们就背下来,行不行?(师板书古诗,生背诵。)望木瓜山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2、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谁能来读一读?3、刚才我们学的两首诗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李白的孤独与

11、哀愁,同学们你想安慰他吗?你想怎么对他说?3、背诵静夜思,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想着你。背诵赠汪沦,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伦同样也念叨着你呢。背诵望庐山瀑布,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一生游历了名山大川,此时庐山的瀑布也正想着你呀!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愁,因为你拥有,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传承,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背诵独坐敬亭山。第二课时望洞庭一、整体读,感知美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板书:望洞庭2、指

12、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5、同桌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二、理解读,洞察美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1)自由理解。(2)小组内研讨。(3)全班交流。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

13、:远望。重点研讨:(1)作者在什么时候望洞庭?(2)刘禹锡是在哪儿望洞庭呢?(3)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诗中这样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比

14、喻)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三、总结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去看一看洞庭湖,游一游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第三课时忆江南一、调起来1、一说到春天,你的脑海

15、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然后用一两个词语来描绘。在音乐中回味、想象春天后,交流词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光明媚、春花烂漫、百花盛开、百鸟争鸣、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春意盎然春天真是太美了!此时此刻,你还想起了哪些有关春天的诗词?生吟诵春天的诗词:咏柳、春夜喜雨、春晓、江南春2、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忆江南,同时认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板书课题)通过你们的预习或搜集的资料,你对词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教师小结。(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关系,作者只是以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也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发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