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二十六课《鱼游到了纸上》教案

上传人:mengy****infei 文档编号:133282245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二十六课《鱼游到了纸上》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二十六课《鱼游到了纸上》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二十六课《鱼游到了纸上》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二十六课《鱼游到了纸上》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二十六课《鱼游到了纸上》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二十六课《鱼游到了纸上》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二十六课《鱼游到了纸上》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鱼游到了纸上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赏心悦目、境界、一丝不苟、融为一体”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养成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3、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养成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教学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读题质疑1、欣赏鱼图(出示课件)。引问:老师听说西湖有很多地方可以观鱼。而花港可是最有名的观鱼点,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简介花港、玉泉)2、教师导学:俗话说得好:“鱼儿离不开水。”可今天啊,这活泼可爱的鱼儿却

2、离开了水,游到了纸上。(师板书:鱼游到了纸上)3、引导学生读题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的脑海里冒出了什么问题呢?二、初读课文,把握整体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标自然段,画生字词。2、检查学生学字学词情况:(1)出示词语,朗读积累。开火车读词语:花港、茶壶、鱼缸、绣花、罢了、厂徽。指读生字并扩词。一个生字组两到三个词。教师依据学生发言纠错。(2)分组学习词语。泉白如玉清澈见底赏心悦目读完这组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美好的事物?一丝不苟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融为一体这组词语也很有特点,都是描写谁在干什么?(聋哑青年画鱼时的情景。)(3)指导写字。你觉得哪几个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进行书

3、写指导。港字第10笔是“横折”,11笔是“横”,12笔是“竖弯钩”。徽字中间可以分成“山和系”,但是书写时要将系的首笔写作“横”不能写成“撇”。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指正。3、学习第3自然段,初识聋哑青年。(1)初识人物,自学第3自然段。谁来介绍一下?(课件出示描写聋哑青年外貌的句子)这句话对聋哑青年进行了什么描写?(外貌描写)(2)小结:外貌描写是我们写人时常用的一种方法。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聋哑青年哪几件事呢?5、学生交流。三、研读“举止”,走近聋哑青年1、教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一些词来说说这是一位什么样的青年。(举止特别)2、引导学生理解“举止”,它经常和“行为”连用,如,“行为

4、举止”。3、教师导学:从一个人的举止,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个人。这位青年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观察这位青年的行为举止。4、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青年行为举止的句子,读一读,从他的举止中能感受到什么?让学生把感受用一两个词简单地写在句子旁边。(做批注)5、交流反馈。例句: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1)指名读。(2)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会看到些什么呢?(3)想象说话,仿佛看见青年在画鱼的()。(4)边读边想象画面,从他的行为举止中,你感受到了什

5、么?从哪个词体会到的?(一丝不苟、细致、很快)“一丝不苟”还可以用什么词替换?(仔仔细细、专心致志)(5)引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鱼鳞仔仔细细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嘴巴专心致志(6)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7)男、女生合作读。(8)小结:同学们,我如果在那位青年身旁看他画画,会忍不住夸他:“你真厉害,把鱼都画活了!”(9)引导学生夸夸青年。(指导称呼、夸的语气、用词、动作等。)(10)教师导学: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我们在赞叹着,议论着,还有(老人、孩子、青年)大家都在赞叹着,议论着。说说人们是怎样称赞这个青年的。(11)练笔:一位老人不住地点头称赞说:“_!”一位青年_赞叹道:

6、“_!”一群孩子_叫道:“_!”四、设疑延引1、教师导读:听了大家刚才的议论和赞叹,我们知道了这个青年画的鱼实在太逼真了,就像真的鱼在纸上游动。难怪,一个女孩说回读课题。2、为什么会画得这么好啊?课文最后,聋哑青年写了一句话:先游到了我心里,就像文与可画竹子一样,先做到了“胸有成鱼”。3、教师导学:作为聋哑人,要让鱼游到纸上,要比正常人付出更多,那么他是怎样做到让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呢?我们下节课再去观察他的其他举止,会收获更多,得到更多的启发。第二课时一、听词温习,连词成文1、听写带生字的词语。(聋哑青年、特别、清澈、花港、一丝不苟、绣花、工笔细描、挥笔速写)2、课件出示词语:你能利用这些词语

7、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3、小结:把词语串联起来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个好方法。二、研读“举止”,感受人物内心1、教师导学: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并且抓住了青年的一处特别“举止”进行研读。这节课,我们继续从青年与众不同的“举止”入手,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2、交流反馈。句一: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1)这个举止特别在何处呢?(老是呆呆地、静静地。)(2)“老是”可以换个什么词?(总是)(3)体会“呆呆地”“静静地”是怎样的神态?(专注、入神。)(4)看样子你们已经理解了“呆呆地”和“静静地”是什么神态了。试试看能不能把这句读好,感受

8、一下青年看鱼的专注。(5)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全班齐读)(6)指读,评价。句二: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他是个怎样的人?(坚持不懈、忘我。)(2)你是怎样体会到的?(3)青年坚持不懈、忘我地看鱼,到后来,即使他把眼睛闭上也能看到什么呢?(金鱼的样子。)用青年自己的话说就是?(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句三: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句四: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

9、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1)这两段话集中体现了这个青年人的什么品质?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他是个忘我的人?(“忘记”“唯一”“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2)“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应该怎样理解呢?(3)简直到了不知“金鱼是我”还是“我是金鱼”的境界了。谁愿意来读读?(4)齐读这两句话。3、这位爱鱼成癖,看鱼似醉,画鱼如生的青年,真了不起啊!不过更让人敬佩的是这位青年还是个怎样的人?(他是个聋哑人。)(1)大屏幕出示两个句子:原来,他是个聋哑人。原来,他是个聋哑人!(2)谁来读读这组句子,读出不同的语气。书上用的是哪句?为什么?(惊讶)(3)惊讶什么?仅仅是惊讶他是个聋哑人吗?(惊讶于

10、这样一个无法用语言用声音与世界交流的青年,竟能如此忘我地、意志坚定地、专注地将鱼画得这么好。)所以这个感叹号更能表达作者对这位聋哑青年的敬佩之情。你能读得更好吗?4、这位残疾青年专注、坚持不懈地学画画,要比我们正常人付出更多,遇到更多的困难,可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敢于向命运挑战。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5、学生联系自己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事说说感受。三、学习方法,迁移应用1、教师导学: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许多独特之处,值得我们学习模仿。你能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谈一谈吗?2、根据学生回答恰当点拨:点拨一:善于观察作者写这位勤奋、专注的青年,同样得先进行观察。作者是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观察的呢?(从人

11、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等方面进行观察。)点拨二:巧设悬念课文既然是按照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的,为什么在第6和第13自然段两次出现“结果”呢?第6自然段出现“结果”,有什么特殊作用么?(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作好铺垫。)点拨三:稳中求变(1)关于青年外貌与身份的描写,文中出现两处。请大家找出来。(第一处在第3自然段,介绍青年的外貌;第二处在第11自然段,介绍他是聋哑人的特殊身份。)(2)思考:为什么在文章接近结尾的部分才写出青年的身份?(稳中求变,寻求结构上的合理变化,让文章更具有可读性。)3、教师导学:模仿这篇文章的写法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题作文。祝愿你们也能让“鱼儿”游到你们的作文纸上! 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