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基础知识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3279834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络腧穴基础知识PPT课件(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络腧穴基础知识 一 经络基础知识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运行气血 联络脏腑 沟通内外 贯穿上下的通路 经络组成经络系统 经是经脉 就如路径 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琪特点是纵行且分布较深 络是络脉 就如网络 是经脉的分支 其特点是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经络系统里有经气循环传注 昼夜不停 如环无端 通过经气的运行 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都得到适当的调节 从而使整个杨体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 经络中的经气 来源于脏腑之气 所以经气的虚实又决定于脏腑之气的盛衰 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相结合 共同说明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和病理弯化 阐述各个内脏同体表一定部位的特殊联系 针灸 推拿等技能的学习与应用 都以经络理论为

2、重要依据 1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十五络脉及许多难以计数的孙络 浮络等组成 其中十二经脉是主体 其基本内容见P59表2 3 1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 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的总称 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所以又叫 十二正经 十二经脉的名称根据脏腑 手足 阴阳而定 十二经脉中属脏的经脉为阴经 属腑的经脉为阳经 其体表分布左右对称 在四肢的分部规律见下表 十二经脉四肢分部规律表

3、十二经脉通过脏腑 手足 阴阳 表里经脉搏的连接而逐经相传 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 如环无端的付注系统 其流注次序见P60表2 5 表中反映了十二经脉中阴阳经之间有表里属络关系 即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紧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阳肝经相表里 互为表里的阳经与阴经在脏腑之间又形成六组属络关系 即阴经属脏络腑 阴经属腑络脏 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 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等 从表中还中看出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

4、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胸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如下 1 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 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 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 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 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交接 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趋足心与足少阴肾经交接 足少阳胆经从足跗上斜趋足大趾丛毛处与足厥阴肝经交接 2 阳经与阳经 指同名经 在头面部相接 如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都通于鼻旁 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均通于目内眦 手少阳三焦经和足阳胆经均通于目外眦 3 阴经与阴经 即手足三阴经 在胸部交接 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

5、于心中 足少阴紧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2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任脉 督脉 冲脉 带脉 阴乔脉 阳乔脉 阴维脉 阳维脉八条经脉的总称 由于它们既不直属脏腑 也无表里配偶 与十二正经不同 故称 奇经 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 溢蓄 的调世作用 当十二经脉运行的气血满盈时 就流溢到奇经八脉中储存起来 当十二经脉中气血不足时 奇经八脉可调动其储蓄 把气血还流于十二经脉中 此外 由于奇经八脉也各有其循行路线 因此它们所涵蓄的气血 同样起着营着机体 内温脏腑 外濡腠理的作用 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 下出于会阴 上抵颏部 诸阴经都相与交会 所以有 阴脉之

6、海 之称 具有调节诸阳阴经经气的作用 督脉循行于腰背正中 下出于会阴 上至头面 诸阳经都相与交会 所以有 阳脉之海 之称 具有调节诸阳经经气的作用 冲脉号足少阴肾经并行 下出于会阴 上至会阴 故有 一源三歧 之说 带脉起于胁下 绕腰一周 状如束带 约束诸经 阴乔脉起于足跟内侧 伴足少阴肾经上行 阳乔脉起于足跟外侧 伴足太阳膀胱经上行 二脉交会于目内眦 有共同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开合的功能 阴维脉与六阴经相联系 在颈部与任脉会合 主一身之里 阳维脉与六阳经脉相联系 在项部会合于督脉 主一身之表 它们分别调节六阴经脉和六阳经脉的经气 以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冲脉 带脉 阴乔脉 阳乔脉 阴维脉 阳

7、维脉六脉腧穴 寄附于十二经与督脉 任脉之中 督 任二脉各有所属的腧穴 故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 合称 十四经脉 十四经脉 见P61图2 69 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病候及所属腧穴 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 因而是针灸治疗 保健按摩及药物归经的基础 2 经络的生理功能 1 内属脏腑 外络肢体经络系统中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纵横交错 八里出表 通上达下 联系了脏腑器官 奇经八脉又沟通于十二经之间 经筋 皮部联结了肢体筋肉皮肤 经络的这种相互联系 使人体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 五官九窍 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 保持着协调统一 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 输而气血 营养周身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必须领带经络的传注 才能

8、输而周身 以温养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 维护机体的正常功能 3 抗御外邪 保卫机体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 营气运行脉中 卫气运行脉外 如果经络功能正常 营卫之气密布周身 营气调和 卫气固密 就能发挥抗御外邪 保卫机体的作用 二 腧穴基础知识1 腧穴概述 1 腧穴的概念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也是接受针灸 按摩刺激的部位 2 腧穴分类分布在人体的腧穴很多 大体分为十四经穴 奇穴 阿是穴三类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 督二脉的腧穴 称十四经穴 简称 经穴 全身经穴共有361个 奇穴 是指没有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 因春有奇效 故称 经外奇穴 那些既无具体名称 也无固定部位 而是以痛处为穴的腧

9、穴 称阿是穴 3 腧穴的作用腧穴的作用与脏腑 经络有密切关系 每个腧穴都有较广泛的主治范围 本经穴能治本经病 表里经腧穴能相互治疗表里两经病 邻近经穴能配合治疗局部病 各经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而又有其共同性 2 腧穴的定位方法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 可分体表标志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手指比量定位法和简便取穴法4种 1 体表标志定位法体表标志定位法又叫自然标志定位法 它是以人体解剖标志作为定位的依据 常用的体表标志有以下两种 1 固定标志指标志不受活动影响者 如五官 毛发 指 趾 甲 乳头 肚脐等 以及各部骨节的突起和缝隙 肌肉的隆起和凹陷 其中主要是指 骨性标志 和 肌性标志 由于这些标志固定不移

10、 所以有利于腧穴的定位 如两眉之间取印堂 鼻尖取素了 两乳之间取膻中等 这是输穴定位的基方法之一 2 活动标志指关节 肌肉 皮肤随着适当的活动而出现的标志 包括关节的间隙 肌肉和肌腱的隆起或凹陷 皮肤的皱纹等 临床可利用这些标志作为取穴定位的依据 如张口于耳屏前方凹陷处取听宫 屈肘纹头取曲池 拳掌横纹头取后溪 取阳溪穴时应翘起拇指 指长伸 拇短刖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是穴位 2 骨度分寸定位法将人体各部 按照比例分别规定为一定的折算长度 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 这种假定的长度叫 骨度 骨度的单位是寸 这里的寸就是等分 如肘横纹到腕横纹为12寸 即是将这段距离划分为12个等分 不论任何年龄 体形 男女 老

11、幼都可按照这种标准测量 此法是腧穴定位的基本方法 目前常用的人体各部骨度分寸 3 手指比量定位法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 来定取穴位的方法 故又称为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简称 指寸法 医者根据病人身材高矮和手指的长短粗细情部 适当做出增减减比例 也可用自己的手指来测定穴位 此类方法较多 临床常用的有以下3种 1 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 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 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2 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 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3 横指同身寸又名 一夫 法 是令患者将食指 中指 无名指和小指并拢 以中接线员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 适用于四肢

12、的直寸及胸腹部直寸和横寸取穴 指寸法必须在骨度分寸规定的基础上运用 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总 否则会长短失度 骨度分寸与指寸然监床应用中应该互相结合 4 简便取穴法简便取穴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定位方法 此法只适用于少数腧穴的量取 如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定百会 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 食指端取列缺 直立垂手时中指的尖端到达处定风市 两髂嵴上缘连线中点定腰阳关等 应用时 应以解剖标志和骨度分寸作为取穴位的主要依据 在此基础上 根据各部腧穴的具体情况 适当参合其他方法 灵活运用 以求取穴的准确 3 十四经脉的常用腧穴 1 手太阴肺经常用穴中府定位 前正中线旁开6寸 平第一肋间隙处 应用 咳嗽 气喘 肺胀满

13、肩背痛 尺泽定位 肘横纹中 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应用 咳嗽 咳血 潮热 气喘 咽喉肿痛 列缺定位 桡骨茎突上方 腕横纹上1 5寸应用 头痛 项强 咳喘 咽喉肿痛 齿痛 2 手阳明大肠经常用穴商阳定位 食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 1寸 应用 耳聋 齿痛 咽喉肿痛 颔肿 手指麻木 合谷定位 手背第一 第二掌骨之间 约当第二掌骨桡侧中心处 应用 头痛 目赤肿痛 耳聋 齿痛 咽喉肿痛 手三里定位 侧腕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曲池下2寸 应用 手臂麻痛 肘挛不伸 偏瘫 齿痛 失音 腹胀 吐泻 眼目渚疾 曲池定位 屈肘 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 应用 热痛 上肢不遂 月经不调 目赤肿痛 高血压 胸中烦满等 肩髁定位

14、三角肌上部 肩峰与胧骨大结节之间 上臂外展平举时肩前出现凹陷处 应用 肩臂挛痛不遂 齿痛 风热瘾疹 迎香定位 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 5寸 鼻唇沟中 应用 鼻塞 口歪 面痒 3 足阳明胃经常用穴承泣定位 双目直视 瞳孔直下0 7寸 应用 眼睑颤动 目赤肿痛 迎风流泪 夜盲 口眼歪斜 四白定位 双目直视 瞳孔下1寸 应用 目赤痛痒 迎风流泪 口眼歪斜 眩晕 地仓定位 口角旁0 4寸 应用 口角歪斜 流涎 眼睑颤动 颊车定位 开口取穴 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 上下齿咬紧时 在隆起的咬肌高点处 应用 口眼歪斜 颊肿 齿痛 口噤不语 梁门定位 脐上4寸 旁开2寸 应用 胃痛 呕吐 食欲不振 腹胀 泄泻

15、 天枢定位 肚脐旁开2寸应用 腹痛 呕吐 腹胀 泄泻 便秘 痛经 水肿 梁丘定位 髂前上棘与髂骨外上缘连线上 髌骨上缘上2寸的凹陷处 应用 膝胫痹痛 胃痛 乳痛 犊鼻定位 髌骨下方 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应用 膝关节痛 足三里定位 犊鼻穴下3寸 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应用 胃痛 腹胀 呕吐 噎膈 泄泻 痢疾 丰隆定位 在外踝高点上8寸 胫骨前嵴处两横指处 应用 痰多 哮喘 咳嗽 胸痛 下肢痿痹 咽喉肿痛 内庭定位 在足背第二 三趾间的趾缝端 约跖趾关节与趾蹼缘间的中点处 应用 齿痛 鼻衄 腹痛 腹胀 泄泻 热病 4 足太阴脾经常驻用穴隐白定位 足母趾内侧趾甲角旁约0 1寸 应用 腹胀 便血 尿血 月

16、经过多 崩漏 太白定位 第一跖骨小头后缘 当赤白肉际处 应用 胃痛 腹胀 身重 肠鸣 泄泻 便秘 公孙定位 足内侧缘 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缘 当赤白肉际处 应用 胃疼 呕吐 钦食不化 腹胀腹痛 泄泻 水肿 心烦失眠 嗜睡 三阴交定位 在内踝高点上3寸 当胫骨内侧面的后缘处 应用 脾胃虚弱 消化不良 月经不调 崩漏 经闭 遗精 水肿 小便不利 遗尿 失眠 高血压等 地机定位 阴陵泉下3寸 当胫骨后缘处 应用 腹胀 腹痛 食欲不振 月经不调 痛经 遗精 腰痛 小便不利 水肿 阴陵泉定位 在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腓肠肌之间的凹陷处 应用 腹胀 喘逆 水肿 小便不利或失禁 遗精 膝痛 血海定位 髌骨内上缘上2寸 股四头股内侧头的隆起处 应用 月经不调 崩漏 经闭 湿疹 股内侧痛 大横定位 脐中旁开4寸 应用 泄泻 大便秘结 腹痛 5 手少阴心经常用穴极泉定位 在腋窝正中 当腑动动脉的前缘 应用 心痛 胸闷 心悸 气短 咽干烦渴 肘臂冷痛不举 少海定位 屈肘 在肘横纹尽侧端凹陷中 应用 心痛 手臂挛痛 头项痛 腋胁痛 通里定位 仰掌 在尽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神门穴上1寸 应用 暴喑 舌强不语 心悸怔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