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食品法律与法规概述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33272518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食品法律与法规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精编》食品法律与法规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精编》食品法律与法规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精编》食品法律与法规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精编》食品法律与法规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食品法律与法规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食品法律与法规概述(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章食品法律与法规概述1 1 1法的基本概念 1 1 1法 法律和法规的概念一 法的概念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 由国家制定和认可 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 法律的概念法律有广义 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上讲 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 狭义上讲 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在与法规等一起谈时 法律是指狭义上的法律 三 法规的概念法规在法律体系中 主要指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民族自治法规及经济特区法规等 法规即指国务院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 民族自治机关和经济特区人大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1 1 2法律的基本特征1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2 法律是规定人们权利与义务的特殊的社会

2、规范 3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4 法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5 法律是建立和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 1 2我国的立法体制 1 2 1我国的立法体制我国是统一的 单一制的国家 各地方经济 社会发展又很不平衡 与这一国情相适应 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集中行使立法权的前提下 为了使我们的法律既能通行全国 又能适应各地方千差万别的不同情况的需要 在实践中能行得通 宪法和立法法根据宪法确定的 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 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 积极性 的原则 确立了我国的统一而又分层次的立法体制 我国的立法体制又是怎样体现和保证法制统一的呢 一方面 明确不同层次法律规范的效力 宪法具有

3、最高的法律效力 一切法律 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不得同法律相抵触 法律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不得同法律 行政法规相抵触 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政府规章 地方政府规章不得同地方性法规相抵触 另一方面 实行立法监督制度 行政法规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地方性法规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规章要向国务院备案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同宪法 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不适当的规章 1 2 2立法程序立法程序是指立法机关制定 修改或废止法律的程序 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 我国制定法律一般分四个阶段

4、 1 由具有提案权的国家机关或人员提出法律草案 2 对已提出的法律草案进行审查和讨论 3 法律的表决和通过 4 法律的公布 1 3我国的法律体系 1 3 1法律体系与法律规范1 3 1 1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各个法律部门的现行法律规范所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根据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对象的性质以及调整方法的不同 法律规范可划分为若干个法律部门 这些法律部门互相配合和协调一致 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法律体系 根据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 通常是把调整同一类性质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划分为一个法律部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法律部门构成 宪法 行政法 经济法 民商法 劳动法 环境法

5、诉讼法 刑法 军事法 1 3 1 2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指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 反映统治阶级意志 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法律规范是构成法的 细胞 一国的法就是该国全部法律规范的总和 法律规范是用以调整社会关系的 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决定了法律规范的多样性 把多种多样的法律规范 根据一定的标准加以分类研究 有助于对法律规范性质 内容和特点的了解 这对正确制定和实施法律是很有意义的 1 3 2法律门类关于法律门类划分 全国人大常委会经组织专题研究 按照基本上达成的共识 认为将我国的法律体系划分为以下七个门类比较合适 一 是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二 是民法商法 三 是行政法 四 是经济法 五 是社

6、会法 六 是刑法 七 是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1 3 3法律渊源法律的渊源 法律的法源 指法律的各种表现形式 我国的法律渊源包括 宪法 法律 行政法规 部门规章 地方性法规 地方政府规章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经济特区的法 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 国际条约 作业 1 写出我国食品法律的适用范围 2 简述我国的法律渊源有哪几种 案例讨论思考题 课堂发言与讨论题目 三鹿奶粉事件 1 课堂发言与讨论的规则 为了提高发言效率 发言者事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每组发言限制在15分钟之内 超过15分钟 请自动下台 每次发言主题一致 2组同学应对该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讲解 讨论时 每位发言者时间控制在3分钟内 发言内容应该与前2组发言主题相关 2 讨论评价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