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浅谈资本经营的现实误区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33264705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浅谈资本经营的现实误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编》浅谈资本经营的现实误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编》浅谈资本经营的现实误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编》浅谈资本经营的现实误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编》浅谈资本经营的现实误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浅谈资本经营的现实误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浅谈资本经营的现实误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本经营的现实误区 资本经营作为现代企业的有效手段,曾被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企业家成功地应用,并创造了企业超常发展的经营业绩。但是,由于资本经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时间较短,加之资本经营所需要的制度环境和条件尚不完全,以至于在资本经营的理念和操作中存在着不少误区,从而使一些实施资本经营的企业达到预期目的。误区一,认为资本经营高于生产经营。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士认为资本经营是一种高级的经营形式,企业要从生产经营转向资本经营;而一些企业抓住资本经营题材,在行业内外、地区内外大举扩张,忽视了自己的主营业务。这种观念上的错误极有可能把资本经营引入歧途。从理论上说,资本经营属于投资等中介机构的业务,与生产

2、企业有关的主要是并购、融资、股权重组、资产重组等项业务。这些业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暂时脱离生产经营而单独运作并获得一定的资本收益,但本质上资本经营最终必须服从或服务于生产经营。这是因为,第一,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都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的手段,只是经营方式不同,前者侧重于产品扩张,属于内部型,后者侧重于资本扩张,属于外部交易型,两者相辅相成,密切配合,并无高低之分。第二,生产经营是资本经营的起点和归属,也是资本经营存在和效能发挥的基础。从经济学意义上说,能够创造市场需求的物质产品的生产经营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资本增值的源泉。作为建立在生产经营基础上的一种经营手段,资本经营必须具备

3、一定的内在条件,诸如要有名牌产品、要有过硬的核心技术、要有相应的优势、要有完善的销售网络等。也就是说,只是具备良好的生产经营基础的企业才能有效地实施资本经营,很难设想一个生产经营境况较差的企业能够成功地进行兼并或收购活动。误区二,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有些人认为兼并、收购某些与自己主业无关的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会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实现稳定的经营利润。但实际上,如果企业实行无关联多元化经营战略,不太熟悉所进入的行业,反而会加大风险。正如美国著名学家德鲁克所言,一个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越多。无关联多元化使企业所有者与高层经理进入全新的领域,对并购对象所在行业不甚

4、了解,往往难以作出明智的决策。同时,这些并购还使企业分支机构迅速增多,代理链条拉长,使总部很难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迅速作出反应和决策,单纯追求投资领域多元化经营是资本经营的最大误区,它使主性业不精,副业不旺。无关联多元化扩张的结果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跳跃性发展和机遇,反而使本充满活力的企业走向衰退或破产。有的企业本无良好的基础和业绩支撑,由于收购项目与企业原先所具有的核心产品、技术缺乏内在的联系,又未能在新产品中培育出新的核心产品,最终把自己原有的竞争优势也丧失了。误区三,过分强调低成本扩张。在目前的资本经营中,有一些比较流行的方式,诸如无偿划拨式、自愿联合式、无形资产控股式、企业托管式、承债并购式

5、、租赁式、产权置换式、联合参股式、股票发行上市式、定金收购式等。所有这些方式,相对于全额并购方式来说,直接动用的现金较少,甚至“一分不动”就可以实现并购目的。这种看似低成本的扩张方式很为一些企业界人士所看好。事实上,许多并购案例,看起来直接投入很少,其实背上了巨额债务和无底的开支负担。这些成本或费用主要包括:第一,并购前期费用,主要包括:(1)交易成本,即并购过程中所发生的搜寻、策划、谈判、文本拟定、资产评估、鉴定、公证等中介费用;发行股票时支付的申请费、承销费等。(2)改组改制成本,在并购或资产置换或托管方式下,并购方还要派遣人员进驻,要安置原有领导班子和富余人员,要剥离非经营性资产,要淘汰

6、无效设备,要进行人员培训,要建立新的董事会和经理班子,这些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3)更名成本,并购成功后,还要发生重新注册费、工商费、土地转让费、公告费等。第二,并购后费用。为使并购企业立即运行起来,还需要支付:(1)启动资金或开办费;(2)为新企业打开市场,必须支付的市场调研费、广告费、网点设置费等;(3)费,既包括与新企业有关的生产、技术、人员的费用,也包括因公司总部链条拉长而加大的费用;(4)财务费用,既包括承债式并购或租赁式经营所需支付的原有的债务本息或租金,还包括为新企业发生债券、取得借款所需支付的债务本息。第三,机会成本。一项并购活动所发生的机会成本不仅包括并购活动中的实际费用,

7、还包括因这些费用支出所放弃其他投资而减少的收益,即“机会成本并购实际费用投资于其他项目的收益”。1997年6月,湖北康赛集团有限公司为填补真丝类产品生产空白,实现低成本扩张,决定兼并浙江亚马丝调集团有限公司。双方签订初步兼并协议后,康赛就借给亚马200万元资金,让其先行启动生产。随后花费了近百万元聘请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对亚马公司进行资产评估和审计。随着审计和评估前期工作的开展,亚马内部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使康赛面对无数的“黑匣子”而无法解决,兼并终于陷入僵局。康赛兼并亚马计划搁浅,其原因之一就是康赛在没有弄清亚马公司真实情况下就匆忙与之签订兼并协议,结果不但没有吃到“馅饼”,反面濒临“陷阱

8、”。误区四,把资本经营等同于股票上市和企业改制的妙方。资本经营作为企业的一种外部交易战略,不仅在微观上具有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效应的作用,而且在宏观上具有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盘活存量资产的效能。正是资本经营这一特殊作用,引起了我国经济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与关注,以至于以此相关的话题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和热点。但在资本经营的实务操作中,许多企业把它等同于股票上市或股票炒作。于是一些经营状况不佳、本身不够上市条件的企业,却通过母体裂变,将企业中效益好的部分组成股份公司,企图上市“圈钱”。另外一些小型企业为达到上市目的,通过各种方法寻求与其他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一旦取得上市资格,企

9、业内部又各自为政,经营分散,既谈不上主业,也未形成规模,使企业成为一个个“独联体”。甚至一些经营亏损的企业,为实现扭亏,不是在主营业务上努力,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盘活土地存量资产,通过土地评估和置换取得级差收益,仅在账面上作文章。资本经营与股票上市有一定的联系,如股票交易可为企业兼并、收购和重组提供一些便利。但股票交易并不是资本经营的唯一的形式,事实上大多数企业是非上市公司,股票不上市,则很难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资本经营活动。资本经营也不等于股票交易,很多企业有意无意将其当成一回事,放弃主业于不顾,从事股票、证券的炒买炒卖,不但有悖于资本经营的初衷与本质,而且可能使企业陷入更糟的境地。事实上,资本经

10、营作为企业外部扩张的有效机制,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企业的主营业务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企业的净资产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资本经营中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或产权流动实质上就是资本关系的重新界定,企业的并购、分拆都依赖于一定资本规模这一基础,没有一定规模的主营业务,没有一定规模的净资产,企业的融资和投资策略都会受到限制。因此,资本经营不是也不应该是任一企业随时都可进行的,不是也不可能是所有企业都能引用的灵丹妙药。误区五,把资本经营异化为政府行政推动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经营主体必须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而不是政府。但由于目前国有资产体制以及企业产权改革不到位,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者,对企业

11、资本经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介入是必要的,它对于解决国有企业资产配置中的“凝固性”和“偏置性”,促使资源流向资产运营效率高的行业或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地方政府不是从效率效益原则出发,而是从政绩出发,把资本经营搞成“群众运动”。1998年初,少数地方在国有小企业改制中,出现了一股出售小企业成风的倾向,某些地区甚至召开动员大会,定进度,压指标,实行“一卖了之”的政策。有的地区借助政府力量,组建了一批并未形成规模效益和集团优势的“企业集团”,甚至把一些效益很差陷入困境的企业依靠行政力量硬性搭配效益好的企业,大搞“拉郎配”,结果坏的企业没变好,好的企业被拖垮。政府对一些经营

12、不善的企业实施优惠政策(如减免债务等,转移不良资产),不仅不利于市场主体的培育,而且也使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失灵。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说,在企业资本经营过程中,任何资产的转让、交换、分离、合并都意味着企业产权和产权关系的改变。从的角度分析,企业产权主要包括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出资者一旦把资产变为资本金注入企业,就以价值形态存在于企业,从而与出资者的其他财产相分离,变成了企业法人财产;出资者不能再直接支配这一价值形态的财产,并且除依法转让外,不得从企业中抽回;出资者依法享有财产收益权和产权转让收益权,依法约束和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出资者不能随意直接干预企业法人财产权,只能运用其所有权的让渡去影

13、响企业的行为和资产的重组。企业法人财产权一般由董事会代为行使,并得以自主企业的经营活动。因此,企业资本经营的主体应是具有法人财产权的企业,政府的责任只是为企业实施资本经营提供外部条件,制定经济规则和保持社会秩序稳定。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资本经营必须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目标,必须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有效监督下进行,但有效监督决不是包办代替。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出资者应该多元化,不能只有一个国家股东,且国家股东不宜占绝对控股地位,否则企业永远不能改变政府的附属地位,也不能获得真正意义的资本经营自主权。 误区六,把资本经营作为逃债废债的渠道与途径。在当前的现实中,许多企业热衷于资本经营的内在动机是为了逃避债

14、务。自1995年以来,按照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部署,我国进行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本结构、组建企业集团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及“抓大放小”、“三改一加强”等工作,对企业实施资本经营,包括资产重组、业务重组、债权债务重组等。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借重组之机,采取各种形式逃避债务,如搞假破产、合资嫁接、母体裂变、国有民营、化整为零、金蝉脱壳等方式逃避和架空对的债务。同时,政府的一些政策,又助长了这种逃债废债行为,如实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和相应冲销呆账坏账准备金政策,的确助长了“假破产、真废债”行为。如现行政策允许将呆账坏账准备金支付那些经营困难的企业,给予它们免息减息的好处,这无疑为企业的逃债废

15、债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和契机。西方人说,马克思把“资本”留在了西方,把“论”留在了东方。而今,东方不仅在谈论“资本”,而且在实实在在地经营“资本”。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权制度的变革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以资本导向为中心的资本经营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方式,而在资本经营的背后,又隐含着资本权力和利益的量和重新分配。风险与机遇并存,只有真正把握资本经营的内涵和运作方式,能有效实施资本经营,获得企业资本价值最大化。参考资料:1.葛兆强:资本经营的现实误区及其矫正对策,经济研究参考1998年第16期。2.邵勋:试论国有资产体制改革与国有资本运营,(经济研究参考)1998年第16期。3.徐元旦:试论资本运营中的若干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工业企业1998年第8期。4.刘红灿、江时强:康赛兼并亚马未果另有隐情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工业企业1998年第8期。5.兰发钦:论企业资本经营的若干问题,审计与经济研究1997年第3期。6.王东江等:资本营运指导全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7.杜辉:不可过分强调低成本扩张,大连日报1998年2月4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