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讲义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人教必修4.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257867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讲义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人教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讲义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人教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讲义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人教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讲义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人教必修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讲义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人教必修4.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有二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1)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的本能活动不能为人的实践活动。(2)实践的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3)实践的性质是“活动”: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4)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

2、策制定、法律制度的实施等。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2.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首先,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提示】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提示】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

3、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3)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3.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的。【注意】 “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

4、容源于物质世界。“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就是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注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

5、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注意】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注意】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4.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6、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辨析】有用的就是真理吗?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2)真理的特点: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关于真理的唯一性(一元性):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权力、地位而改变。【提示】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

7、唯一性真理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判断我们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其参照系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身,即主观反映是否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相一致。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客观事物,其本来面目只有一个,因此与之相一致的主观反映也只能有一个。真理的相对性A、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提示】这里的条件和范围从空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真理与谬误(1)真理与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就是真理,而不是谬误,二者的界限不容混淆。(2)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

8、越的鸿沟。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B、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提示】这里的特定过程从时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注意】不能绝对地说真理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从真理的客观性来说,真理是绝对的,从真理的相对性(具体的、有条件的)来说,真理又是相对的,所以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5.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第一

9、、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二、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因此,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注意】既不能为任何正确的认识都要经历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也不能为只要经历一次或几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第一、认识的对象(客体)即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第二、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第三、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无限发展的。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提示】认识的无限性,即认识是发展的,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3、认识具有上升性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原理及方法论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要求我们既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注意意识与认识不能混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概念对应。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概念对应。二者都有正确、错误之分。- 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