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版九年级科学 1.3 探索碱的性质(1)名师导学 浙教版.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257106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版九年级科学 1.3 探索碱的性质(1)名师导学 浙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2版九年级科学 1.3 探索碱的性质(1)名师导学 浙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2版九年级科学 1.3 探索碱的性质(1)名师导学 浙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2版九年级科学 1.3 探索碱的性质(1)名师导学 浙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2版九年级科学 1.3 探索碱的性质(1)名师导学 浙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2版九年级科学 1.3 探索碱的性质(1)名师导学 浙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版九年级科学 1.3 探索碱的性质(1)名师导学 浙教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 探索碱的性质(1)学习指导一、知识要点1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2碱的性质和用途:碱的通性实质上是反映OH一的性质。 (1)可溶性碱与指示剂反应:碱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H2SO4+2NaOH=Na2SO4+2H2O 用途:精炼石油时,用NaOH来中和过量的酸。 2HCl+Ca(OH) 2=CaCl2+2H2O 用途:农业上用熟石灰来降低土壤的酸性。 3HCl+Al(OH)3=AlCl3+3H2O 用途:医学上用氢氧化铝中和过多的胃酸。 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H

2、+和碱中的 OH一结合成H2O。 (3)可溶性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2NaOH+SO2 =Na2SO3+H2O 用途:工业上用碱溶液来吸收有毒的酸性气体。 Ca(OH) 2+CO2 =CaCO3+H2O 现象: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用途:可用来检验CO2的存在。 (4)碱能跟某些可溶性盐反应生成新的碱和新的盐。 CuCl2+2NaOH=Cu(OH)2+2NaCl CuCl2+Ca(OH)2 =Cu(OH)2+CaCl2 现象:蓝色溶液中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用途:可用于检验Cu2+的存在。 FeCl3+3NaOH=Fe(OH) 3+3NaCl 2FeCl3+3Ca(OH)2=2F

3、e(OH) 3+3CaCl2 现象:黄色溶液中出现红褐色沉淀。用途:可用于检验Fe3+的存在。二、重要提示1碱的共性是就可溶性碱而言。可溶性碱之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在水中都能电离出相同的阴离子OH一。2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本身无明显现象,利用酸碱指示剂无色酚酞试液可指示反应是否发生。实验时逐滴加入稀盐酸,当两者刚好完全反应时,红色刚好褪去。3碱与盐反应时,反应物必须都可溶,且生成物中必须有一种是沉淀或者挥发性碱(如NH3H2O不稳定,易分解生成NH3和H2O)。科学广场趣谈石灰 冷水为什么遇冷的石灰会发热甚至沸腾? 乍一看来,的确有些奇怪,热从何来?原来,生石灰(氧化钙)遇水

4、后,立刻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所谓的熟石灰(氢氧化钙),这个化学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就好像煤遇空气点燃后发生的化学反应,也会放出热量一样。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的热量相当大,如1千克生石灰和水反应所放出的热量,假如无损失的话,可以将3.5千克的水煮沸,厉害吧! 石灰涂到墙上后,为什么很难干? 我们知道泥土涂在墙上,很快就会干,但石灰涂到墙上后,往往几天都干不了,为什么呢?原来,生石灰和水反应后生成的熟石灰(氢氧化钙)遇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变成了碳酸钙和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少,因而这个化学反应进展得很慢,因此,较长时间内,因反应有水生成,所以墙壁就不容易干。 石灰墙为什么越来越硬,颜色越来

5、越白?熟石灰(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而碳酸钙呢,很坚硬,并且很洁白。因为氢氧化钙较松软,反应慢慢变成碳酸钙,所以,石灰墙越来越硬,越来越白。解题指导【例题】在学习NaOH的性质时,老师将CO2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同学们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CO2和NaOH发生反应了吗?探究活动从这个疑问开始。(1)明明同学认为两者发 生了反应,他设计了 一种方案,如图13所示,加入适量NaOH溶液后,可观察到小气球有什么变化?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 。(2)另一位同学认为这个方案还不足以证明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因为NaOH溶液中有水,二氧化碳又能溶于

6、水。为使实验方案更完善,你认为还需要做什么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解析】如图所示的密闭装置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后,CO2和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使瓶内气压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的空气进入气球,气球胀大。CO2和NaOH虽然能发生反应,但没有任何现象。因为NaOH溶液中有水,要证明气球的胀大不仅仅是因为CO2与水的作用,CO2和NaOH确实有发生反应,可通过检验产物中有Na2CO。来证明,也可通过设计一个水和氢氧化钠的对照实验来证明。【答案】(1)气球胀大CO2和NaOH反应使气压减小CO2+2NaOH=Na2CO3+H2O (2)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Ba(OH) 2溶液或在反应后的溶液

7、中滴入Ca(OH) 2溶液;或取两个同样的试剂瓶充满CO2后,注入同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比较气球胀大的程度等,合理均可同步训练 A组1下列物质不属于碱类物质的是 ( ) A纯碱(Na2CO3) B氢氧化铁Fe(OH) 3 C氢氧化钡Ba(OH) 2 D消石灰Ca(OH)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因此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而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C碱中都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碱 D碱能跟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则碱溶液一定能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气体3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

8、用生石灰做食品干燥剂; 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泄漏的浓硫酸 A B C D4已知氢氧化锂(LiOH)可溶于水,其化学性质与氢氧化钠相似。下列对氢氧化锂化学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B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C能与稀硫酸反应 D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5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 认识错误的是 ( ) A反应结束时溶液的pH=7B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C酸与碱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D该微观图还可说明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6小政同学在复习Ca(OH) 2的化学性质时,归纳出了Ca(

9、OH) 2与其他物质问相互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1)若X是与其他三种物质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X可以是 。 (2)根据图中所示的物质问关系,写出其中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 。7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中和反应时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为了确定其反应是否发生,某班同学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1)方案一:向装有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几滴酚酞试液,不断滴人稀硫酸,并用玻璃棒搅拌。如果实验现象是 ,那么可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方案二:向装有一定量稀硫酸的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向其中滴加碳

10、酸钠溶液,如果有气泡产生,那么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没有发生化学反应。你认为方案二的结论正确吗? (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3)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的是 (填序号)。 A用pH试纸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然后向其中滴加稀硫酸,pH逐渐减小,最终小 于7 B用温度计测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前后的温度,温度明显上升 C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后再滴加硫酸铜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同步训练 B组8氯气(C12)能与水发生如下反应:Cl2 +H2O= HCl+HClO,其中HClO是一种酸。将Cl2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的生成物有 ( ) ANa

11、Cl、H2O BNaClO、H2O CNaCl、NaClO DNaCl、NaClO、H2O9如图所示,夹子开始时处于关闭状态,将液体A滴入试管与气体B充分反应,打开夹子,可发现试管内的水立刻沸腾了。则液体A和气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 ( ) 液体A 气体BANaOH溶液CO2BNaOH溶液SO2C浓硫酸H2D稀硫酸NH310小刚和小丽两位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能发生反应。(1)小刚关闭K,二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变化,则B中盛放的是 溶液。(2)小刚关闭K,继续二氧化碳,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步实验的目的是 。(3)小丽认为: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因此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她用洗涤干净的上述装置重新实验,分别量取50毫升上述溶液放人A、B中,关闭K,约500毫升二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变化。此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5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