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狂沙系列】高中语文 经典话题作文题写作指导 诺贝尔情结导写及例文.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256511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吹尽狂沙系列】高中语文 经典话题作文题写作指导 诺贝尔情结导写及例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吹尽狂沙系列】高中语文 经典话题作文题写作指导 诺贝尔情结导写及例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吹尽狂沙系列】高中语文 经典话题作文题写作指导 诺贝尔情结导写及例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吹尽狂沙系列】高中语文 经典话题作文题写作指导 诺贝尔情结导写及例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吹尽狂沙系列】高中语文 经典话题作文题写作指导 诺贝尔情结导写及例文.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话题作文“诺贝尔情结”导写及例文【话题聚集】 诺贝尔奖设立已有百余年,中国人百年的奥运梦都圆了,但国人的名字却始终没有出现在诺贝尔奖的名单上。面对新一轮诺奖的揭晓,内心酸涩的国人早已习惯从名单中尽可能梳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更有一些中国文人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模样,认为中国人不能过分关注诺贝尔经济学奖,因为这是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科学评价活动。 事实上,国人向来不缺对诺贝尔奖的热情。这些年,关于国人与诺贝尔奖发生联系的新闻或者说小道消息,从来就没有停歇过。从鲁迅到王蒙,再至安徽省诗人叶世斌的自娱自乐,似乎诺奖尤其文学奖总是与国人擦肩而过。 如何缩小我们与诺奖之间的差距,中国人何时才能走近诺贝尔奖?

2、面对国人情深似海的“诺贝尔情结”和难以掩饰的尴尬,你的看法如何?请你以“诺贝尔情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写作导引】 这是个思辨性极强的话题,写作时要先梳理出自己的观点。明确诺贝尔奖不只具有荣誉意义,更是一个国家尖端科技实力的反映,因此对国人的“诺贝尔情结”,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以此淡化诺贝尔奖的科学意义显然无济于事,我们更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制度和科研制度,乃至整个国家的人文环境。在当今这个浮躁而功利的社会,是不可能培养出大师的。真正的大师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治学精神,更需要有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科学可以没有国境

3、,但科学家有祖国。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理解国人难以言说的“诺贝尔情结”,另一方面更需要优化育人环境,奋起直追,不断创新,勇攀世界科学高峰。这些都是对诺贝尔奖的基本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写作时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深入剖析即可。【素材放送】一、诺贝尔及诺奖获得者语录 1我真想发明一种具有那么可怕的大规模破坏力的特质或机器,以至于战争将会因此而永远变为不可能的事情。 (瑞典)诺贝尔 2人间最可怕的是一知半解而又以通达自居。 (奥地利)罗伯特巴雷尼,1914年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 3不要死读书,要把握住一点学术心得,终身研究。 (美籍德国)詹姆斯弗兰克,1925年物理奖获得者 4搞科学的人,一定要坚持这

4、样的信念,学无止境。 英国 约翰道格拉斯科克罗夫特,1951年物理奖获得者 5一般的推测,并非研究者唯一可行的的道路。以自己的行动去开发脑子才更为有趣而且有益。 (瑞典)特斯坦威塞尔,1981年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 6我不知道是否会得诺贝尔奖,但我知道我要公开说些什么。我想提出杀害儿童的战争。我认为这是我们时代最可怕的事情。文学也是一种提示这个悲剧的手段,将其置于舞台的前方。在巴黎,人们最近将妇女雕像掩盖,以谴责对阿富汗妇女的自由权利的践踏。这很好。也可以在所有的儿童雕像的心上画上一个大红点,提醒大家在巴勒斯坦、在拉丁美洲、在非洲某地,一个儿童被子弹打死了。而大家对此都默不作声! (法)克莱齐

5、奥,2008年文学奖获得者二、事件速览1鲁迅曾拒绝诺贝尔奖提名 其实早在1927年,瑞典人就打算提名鲁迅,鲁迅干脆说了句不配:“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点滴感悟: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看着诺贝尔奖名单上一个个陌生的名字,我们似乎还有咀嚼往事的荣耀:不是要不到,而是不想要!不过鲁迅的谦虚态度还是

6、让我们意识到自身底气的不足,强调这种距离,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为了使中国文学能更好地向前发展。2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七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和钱永健。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

7、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8年,钱永健与日本科学家下村修和美国科学家沙尔菲因对水母进行研究和发现绿色荧光蛋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点滴感悟:截止目前,七位华裔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而每次他们的获奖都能引起国人的浓厚兴趣,其实,他们都是早已加入外国籍的外国人。尽管在国籍上我们无法分享这些科学家的荣誉,但他们的血统还是让许多国人津津乐道,也不免让人想起一句古话:“桔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诺贝尔奖为什么在中国水土不服?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3“山寨式”搞笑诺贝尔奖 美国幽默科技杂志不可能的研究纪录最

8、近评出2008年“搞笑版诺贝尔奖”。在中国,也有网友仿照,选出中国版的“山寨式”搞笑诺贝尔奖。其中,周正龙“发现” 在陕西早已绝迹的华南虎,荣获“生物学奖”;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嘉宾纪连海,因“考证”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真正原因是婚外情,获得“考古学奖”;女诗人赵丽华,因开创“梨花体”诗而获得“文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银河,因发现“同性恋并不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渠道,异性恋才是”而获得“医学奖”;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教授徐滇庆,因预言“深圳房价有涨无降”,获得“经济学奖”。 点滴感悟:在这个泛娱乐化的今天,一直伴有诺贝尔奖情结的中国网友,无奈之下,只能再次以搞笑的方式,聊以自嘲

9、,却难以掩饰内心的尴尬与失望。国人什么时候才能不以这种黑色幽默的形式登上诺贝尔领奖台?诺贝尔奖,你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4从诺贝尔奖谈日本的科技立国政策 本年度诺贝尔科学奖项已相继揭晓,日本科学家下村修获诺贝尔化学奖,小林诚、益川敏英获物理学奖,另一位物理学奖得主南部阳一郎也是日本裔。再加上2001年和2002年的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和田中耕一、2002年的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日本近8年来已涌现6位诺贝尔奖得主。日本在2001年3月出台的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要在21世纪头50年里培养3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照目前的速度来看,实现起来并非难事。二战后,日本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模仿型“技术立国”

10、阶段,即积极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自身努力开发应用技术。1995年11月,日本明确提出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作为基本国策,开始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开发基础技术。可以说,日本近年来频出诺贝尔奖得主与日本长期以来重视科学技术密不可分。 点滴感悟: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不能完全以诺贝尔奖得主的多少来衡量,科技政策也不应以获取诺贝尔奖为导向。但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采取措施扎实推进科技发展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范文引路一】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白剑峰 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几分落寞。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

11、心底,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 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一个独特的标志,代表了一个国家科学家的素质。当我们回望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就会惊奇地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有一种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而这恰恰是比诺贝尔奖本身更重要的东西,也是容易被世人忽略的。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评选的惟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例如,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致艾滋病和宫颈癌的病毒。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无疑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曙光。200

12、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造福了无数肿瘤患者,因而也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 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多数人根本无意于得奖。这些人长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在科学的禁区,他们每迈出的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因而这种探索也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而支撑着他们永不放弃的,就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这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最缺少的不是光环

13、,而是“诺贝尔精神”。眼下,中国不乏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关注个人的小得失,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因而,他们常常是在利欲的驱使下从事科研活动,急功近利,作风浮躁,甚至欺骗造假。此种短期行为,注定只会催生“”,而无益于人类的长远进步。事实上,获得诺贝尔奖,绝非一朝一夕的“突围”,而是经年累月的苦守。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怀着造福人类的“大功利心”,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耐得寂寞,不慕纷华。惟其如此,才能孕育出非凡的科学之果,最终被历史铭记。也许,科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而在于是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懂得了这一点,中国

14、人就离诺贝尔奖近了一步。 【评析】从诺贝尔奖中,我们有太多值得反思的东西,为此教育制度和科研制度往往成了抨击的对象,却忽视了诺贝尔获奖者身上的精神品质,这就是除了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这正是我们的科学家所缺少的。文章以此为论点,从诺贝尔奖评选的标准谈起,以获奖者为实例,阐述了不同的人面对荣誉桂冠的不同态度“求者不得,得者不求”,呼吁我们的科学家需要有“诺贝尔精神”,“科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而在于是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发人深省。【范文引路二】诺贝尔奖和国籍无关郭钦 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写理想,记得当时很认真地写下了科学家。不想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阴差阳错地离科学越来越远,最后成了一名文字工作者。这时才发现,离科学越来越远的不止是我,对很多普通人来说,科学就像身处云顶塔尖的“玄学”,高不可攀。 幸好还有诺贝尔奖,它就像科学界的奥斯卡,在每一次尖端科学就快被人遗忘的时候,又适时地将它们带回地面,接受大众的朝拜。只是,这种关注在中国,把重点都落在了获奖者的名字和国籍。 其实,每一届诺奖,和我们相关并能被我们所读懂的,不应该也不止是获奖者的身份。要知道,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原本就是诺奖设置时的获奖标准,而这个人类,就是无数个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所以,它的每一个获奖发明,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今天,科学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诺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