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改革培训教材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33248633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1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改革培训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精编》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改革培训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精编》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改革培训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精编》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改革培训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精编》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改革培训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改革培训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改革培训教材(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改革 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 博士生导师李维安教授 国内外典型案例 安然 世通 帕玛拉克等事件引发的焦点问题 中国上市公司的个案分析 济南与青岛现象 国有独资企业的改革案例 中散集团 中国企业改革步入公司治理新阶段 企业制度的演进与公司治理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改革 基本内容 一 企业制度的演进与公司治理 一 企业制度的演进与公司制企业的产生 业主制 soleproprietorship 是企业制度中的早期存在的形式 甚至比资本主义的历史还要悠久 合伙制企业 partnership 是由两个或多个出资人联合组成的企业 股份制企业 corporation 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现代

2、企业制度 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主要的企业存在形式 现代公司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大约14 15世纪1600年 英国成立了由政府特许的 专司海外贸易的东印度公司到17世纪的时候 英国已经确立了公司的独立的法人地位 公司已成为一种稳定的企业组织形式 二 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三个重要特征 股权结构的分散化融资方式的多样化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三 公司治理的基本内容 公司治理的概念为什么要实行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的主体与客体公司治理的基本模式 日本 企业统治会社运营经营监视 牵制中国 公司治理 结构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台湾 香港 公司管治公司监管 公司治理的概念 公司治理的内涵 狭义的公司治理 是指所有者 主要是股东对经

3、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 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 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 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 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 董事会 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 广义的公司治理 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 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 包括股东 债权人 供应商 雇员 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 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 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 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 为什么要实行公司治理 国外原因 经营者 独走 缺乏控制的经理人股东的

4、反扑 机构投资者作用的加强来自社会的关注 民主化与环境保护竞争环境的变化 全球化 社会化 网络化下的企业生存新技术的冲击 信息革命的影响国内原因 内部人控制 经营者腐败之源陷入困境的股份制改造 安定股东的缺失法人治理结构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公司治理的主体与客体 公司治理主体 公司是谁的 从传统公司法律的角度来说 股东是理所当然的所有者 我们认为 公司治理的主体不应局限于股东 而是包括股东 债权人 雇员 顾客 供应商 政府 社区等在内的广大公司利害相关者 如下图所示 公司治理的主体 供应商竞争者 政府社区 债权人 雇员 经营者 股东 公司治理的客体 公司治理客体 公司治理的对象及其范围公司治理

5、实质 股东等治理主体对公司经营者的监督与制衡 以解决因信息的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公司治理的对象有两重含义 第一 经营者 对其治理来自董事会 目标在于公司经营管理是否恰当 判断标准是公司的经营业绩 第二 董事会 对其治理来自股东及其他利害相关者 目标在于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否恰当 判断标准是股东及其它利害相关者投资的回报率 公司治理对象的范围 是公司治理的边界 即公司权力 责任以及治理活动的范围及程度 按照治理的途径 公司治理可分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种形式 公司治理的形式 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 公司治理的形式 外部治理 内部治理 股东大会 董事会 经理层 经理人市场 产品市场

6、资本市场 英美股东导向模式日德债权人导向模式 公司治理模式 英美股东主导型治理模式 德日债权主导型治理模式 德国模式 日本模式 银行 股东大会 工会 监督董事会 执行董事会 监督职能 执行职能 主银行 关联企业法人 股东大会 执行董事会 监督董事会 执 行 职 能 监 督 职 能 公司治理的发展趋势 模式趋同化公司治理模式趋同化的引发机制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推动治理模式的变革两种治理模式趋同化的迹象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变革 面对新的经济环境 旧治理模式的弊端日显 英美治理模式的弊端 1 股权高度分散化 弱化了股东对公司经营的监控 2 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造成了经营者的短期行为 3 英美公司的机构投

7、资者的消极行为 德日治理模式的弊端 1 法人相互持股使得证券市场疲软 2 主银行制 导致 泡沫经济 的产生 3 利益相关者的冲突有增无减 全球市场的形成 知识经济的到来 推动了公司治理模式的变革 1 产品市场的全球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市场边界的概念日益淡化 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 对产品市场全球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产品的高科技化 2 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全球金融自由化 全球资本流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全球金融业相互渗透 4 股权日益全球化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知识经济中 创新和服务将替代控制和管理成为新的增长点 这就要求企业的结构做如下转变 一是减少管理层次 二是使企业的金字塔型的管理转变为

8、网络型的管理 两种治理模式趋同化的迹象 英美公司治理模式开始重视治理结构中 用手投票 的监控作用 放松银行对持有公司股票的限制 机构法人股东持股比例日益上升 而且具有相当的安定性 强化非执行董事的监控权 德日公司治理模式开始重视治理结构中 用脚投票 的监控作用 强调个人股东的利益 加速证券市场的发展 公司负债率呈下降趋势 交叉持股的数额减少 公司治理模式趋同化的影响 1 全球化的公司并购更加频繁 2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3 推动了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 不同的公司将有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 治理公司的要素资源由单一转向复合化 职工民主治理的地位有所提高 4 诱发全球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增大5 对转轨经济国家

9、的公司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 公司内部治理的基本原则与组织设计 公司内部治理的基本原则 公司治理应保护股东权利 并保证公平对待所有股东认可法律所规定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 并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进行积极合作 以创造财富 就业和企业的持续发展及时和准确披露公司的财务状况 业绩 所有权和治理结构等重要事项 2 公司内部治理的机构设置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公司执行机构 五 董事会结构 1 董事会类型 NACD 全美董事联合会的咨询委员会 将公司治理的目标定义如下 公司治理要确保公司的长期战略目标和计划被确立 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建立适当的管理结构 组织 系统 人员 同时要确保这些管理结构有效运作以保持

10、公司的完整 声誉 并对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负责任 NACD根据功能将董事会分成四种类型 1 底限董事会 仅仅为了满足法律上的程序要求而存在 2 形式董事会 仅具有象征性或名义上的作用 是比较典型的橡皮图章机构 3 监督董事会 检查计划 政策 战略的制订 执行情况 评价经理人员的业绩 4 决策董事会 参与公司战略目标 计划的制订 并在授权经理人员实施公司战略的时候按照自身的偏好进行干预 董事会结构 2 董事的属性 正式董事 事实董事和影子董事 熟悉公司业务 作业和政策 具有比较完全信息 对公司而言是可以得到的人才 有良好的工作动力 能够被公司接受 勇于承担责任 有参与精神 不能仅仅是名义上的橡皮图章

11、 谨慎 执行职责时细心 富于技巧 即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 在具备处理相关事务的能力的前提下 尽可能安全地完成工作 有能力 与同行业同等规模公司的董事会相比 具有竞争力 忠诚 保守公司秘密 能够承担责任 因为可能面临错误的决策招致的赔偿责任 诚实廉洁 遵守公司伦理手册和社会规范 3 董事会的单层制与双层制 单层制与双层制的成因 英美施行单层制原因强调股东主权证券市场极为发达无明确区分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分散与监督成本非执行董事监督作用 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层制历史传统的影响证券市场不发达主银行制 双层制 复合制 II 日本模式的董事会结构 单层制 III 英美模式的董事会结构 单层制董事会中

12、次级委员会的划分 I 常见的单层制董事会结构图 二 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改革 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的基本评价 公司治理结构的失灵 股权多元化 改造公司的董事会 强化对经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一 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的基本评价 国有企业改革在激励机制方面相对来说是比较成功的 国有企业改革在代理人选择机制和约束机制方面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通过公司制改革之后的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不能有效运作 二 公司治理结构的失灵 经过公司制改革 我国企业普遍建立了在形式上比较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 但是 这种建立在股东大会 董事会 监事会和经理班子之间的权责明晰且相互制衡的机制在现实中并未发

13、挥应有的作用 大量的事实表明 在我国公司制企业中 作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的股东大会往往变成了 大股东会 中小股东的利益不仅得不到保障 而且常常遭受严重侵害 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核心机构 未能有效地履行股东大会赋予的受托责任 在公司的重大决策和对经理人员选拔 激励 约束等方面表现不佳 甚至被沦为经营层操纵公司的 橡皮图章 监事会则由于天生的缺陷几乎是形同虚设 经理人员虽然被授予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权 但由于选拔 激励和约束机制的不完善 其行为被严重扭曲 创新精神受到遏制 公司治理失灵的根本原因 行政任命的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委托 代理关系 经过公司制改造之后的国有企业 虽然

14、没有了原来的上级主管部门 但取而代之的各种形式的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仍然是一个行政机构 并直接听命于上级政府部门 国有资产控股公司掌握着改制企业最重要的人事任命权和资产经营决策权 由它派出的董事长 总经理带有浓厚的官员色彩 因此 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委托 代理关系 由于行政任命代替了市场化的企业家选拔机制 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面临重重困难 一方面 企业经营者虽然拥有较大的企业实际控制权 但受制于上级机构的行政任免权和资产经营决策权 他们仍然抱怨放权不够 干预过多 另一方面 行政任命机制难以把真正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选拔到企业经营者的岗位上 即使企业经营者业绩突出 但其官员身份使

15、其人力资本价值难以得到实现 一个简要结论 广泛存在的公司治理结构失灵反映了公司制改革在解决政企分开问题上的局限性 更进一步讲 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公司不可能解决国有股权的所有者缺位问题 由政府或其他机构代行所有者职能必然导致所有权行使过程中的行政化 这一点应该在下一步的国有企业改革中予以重视 在解决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时 应以国有资本的所有者特征和产权特征为前提条件 在此前提下研究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问题 可能更具现实意义 三 股权多元化 国有股东的行为特征 经过公司制改造之后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公司 包括绝大多数国有股居于控股地位的上市公司 由于国有产权的政府代理依然存在 并未真正实现政企分开

16、政企不分的结果是政府或政府官员代表国家行使股东职能和管理者职能 政府官员通过控制企业的领导层而控制企业 由于政府是不同于任何市场主体的特殊主体 具有法律赋予的强制性权力 它几乎不受市场竞争规律的约束 因而在行为特征上 往往超然于市场之外 更多地考虑社会目标 这导致了国有股东对企业的盈利或亏损反应迟钝 企业极易偏离利润最大化的方向 同时 政府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它的行为是由政府官员所代表的 但政府官员并不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 因而 他们很容易通过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而为自己谋取私利 在决定企业领导人人选或资产经营等重大问题时 政府官员可以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适度的股权多元化 国有股东的行为特征在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中是很难扭转的 除非将国有资产私有化 但这显然不符合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要改变国有股东行为 必须改变企业的股权结构 使国有股东受到来自其他股东的制约 使不同股东的权益只有通过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得到保护 股权多元化主要是针对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而提出的 其实质不是股权分散化 而是要形成若干不同类型的关键股东共同构成的新型股权结构 从而为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奠定基础 具体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