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第十六章教科文体卫(2)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3220200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第十六章教科文体卫(2)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20第十六章教科文体卫(2)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20第十六章教科文体卫(2)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2020第十六章教科文体卫(2)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2020第十六章教科文体卫(2)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第十六章教科文体卫(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第十六章教科文体卫(2)(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陈 庄 镇 志2020第十六章教科文体卫(2)各单位有关负责同志,现将陈庄镇志教育系统所涉及内容的第十六章 教科文体卫发给你们,请抓紧对本单位所涉及有关信息进行审核,并只在本文本对修改内容予以涂绿色标注;对多余内容提出删除意见时,予以涂黄色提醒,如:改称中心园。务于12月19日上午发回对本文本的修改意见,以及4月份整理的陈庄镇志教育篇的有关信息资料电子版,同时电话联系予以说明。陈庄镇中心学校2012年12月17日第十六章 教科文体卫清代,镇域民间少有私塾。清末,镇域设有小学堂和私塾。民国元年(1912年)学堂改称国民学校,镇域内设有小学和部分私塾。新中国建立后,镇域内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各村陆续

2、建立小学,后陈庄(集贤、傅窝)相继建立中学。2001年2月,集贤、傅窝并入后,实施整合教育资源,各村小学陆续撤并,3处中学合并为陈庄镇中心学校。建国前没有开展科技工作。20世纪50-60年代,镇域内开始开展科普宣传,农业领域进行科学实验。70年代开始,特别是80年代后农业科技、工业科技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中,显示了科技事业在发展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建国前,镇域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大多由群众自发活动。20世纪50年代开始,镇域文化事业发展较快,先后发展起广播、电影、新闻、戏剧、图书等事业,乡村文化生活逐步活跃起来。80年代开始,电视、电脑、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各村相继建立文化大院,每逢节

3、日,民间文化艺术纷纷登台,农民足不出户便可尽享文化生活。建国后,镇域内体育事业主要在学生中开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学校推行“劳动卫国制”,学生普遍参加锻炼。进入80年代,推行全民健身运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陆续建立体育活动场所,每逢春季、秋季举行体育运动会,五一、八一、十一、元旦、春节纷纷举行各类体育项目邀请赛,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建国前,镇域内缺医少药。遇有传染病流行,只能坐以待毙。妇女分娩只有民间接生婆接生,由于破伤风、产褥热、大出血往往造成母子双亡。20世纪50年代,镇建立诊疗所,后改卫生院。培养乡村赤脚医生,后各村相继建立卫生室,农村缺医少药状况得到改变。进入21世纪,集贤

4、、傅窝卫生院并入陈庄后建立陈庄中心医院。形成镇、社区、村卫生所三位一体卫生工作网络。新农合的推行,彻底解决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第一节 教 育管理机构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始设劝学公所专管教育。清宣统元年(1909年),改称劝学所,每个乡定为一个学区,学区有劝学所的区董直接管理。民国2年(1913年),“劝学所”改称“视学公所”,民国7年(1918年)又称“劝学所”。民国12年(1923年)始称“教育局”(后称教育科),区、镇开始实行中心小学领导制。利津县解放后,抗日民主政府设教育科。建国后,县政府设“文教科”,各区设文教助理,管理本区教育、文化事项。自1956年起各区文教助理改

5、称中心校长,负责对普教的领导;业教则由各区(公社)扫盲干部1人负责。文、教分设,恢复教育科。1961年10月,利津从沾化县析出后设文教局,1962年5月改称文教科。1966-1967年,因受“文革”影响,教育机构瘫痪。1967年8月县革委会设教育组,公社下设教革组管理教育事项。1975年,县恢复教育局,公社教革组不变。1977年5月,县体委与教育局合并,称“文教局”。1979年5月,体委分设,恢复教育局名称。1984年体制改革,公社教革组改称乡(镇)教育组。教育组长由乡分管教育的领导兼任,另配副组长1名、业余教育和小教辅导员各1名。1993年10月,县机构改革后,乡教育组改称乡教育管理中心,教

6、育组付组长改称乡(镇)教育管理中心主任。翌年,改称乡(镇)教育委员会。1998年2月县内乡镇区划调整,设12个乡(镇)教委。1988年4月12日,县政府下发文件,利津县贯彻实施九年级义务教育的意见的通知,宣布全县实施九年义务教育。2001年3月又调整为9个乡(镇)教委。2002年,乡教育委员会又改成乡(镇)教育办公室。1989年3月,全镇对教育管理体制实行“简政放权”,完全中学由县直接管理;农村小学、学区小学由乡村共管,以乡为主;乡建立中心初中、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实行乡文教卫委直接领导下的“三中心”教育管理体制。1996年,乡镇教委为股级事业单位,有7人组成,设主任1人,副主任1人(由中学

7、校长兼任);委员5人:教育工会主席1人,小教辅导员1人,成教中心校长1人,中心幼儿园园长1人,会计1人。2001年后,根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落实以县管理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并在保障教育投入、人事制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诸方面着手深化改革。学前教育中心幼儿园 2004年,镇政府投资160万元在镇政府驻地商贸园区内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化幼儿园一处。全园占地5000平方米,建设集教学、办公、娱乐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楼1栋,建筑面积为1088平方米,绿化面积3500平方米,购买大型玩具12件,小型玩具160件,配备了微机、幻灯机、VCD、收录机等多媒体器材,开设语言、计算

8、、英语、音乐、体育、美术、舞蹈等多种技能课程,实行全日制教学,成为全镇幼儿幼教、娱乐、健体的学园、家园、乐园。是年9月18日开学,年底被评为“利津县学前教育先进单位”。陈庄镇中心幼儿园 陈庄镇中心幼儿园始建于1985年3月,主要招收镇、县直机关单位36岁幼儿,学制为三年,始称陈庄镇“镇直机关幼儿园”。1989年8月,迁入原陈庄镇政府院内。1994年改称陈庄镇中心幼儿园。1996年8月,迁入原陈庄镇中学院内,改称中心园。2004年9月,投资370万元,新建陈庄镇中心幼儿园,位于陈庄镇盛苑路72号。2005年8月搬迁新址,占地面积1.33万平米,建筑面积3554.88平米,活动场地面积2764平米

9、。 新校建成后,原陈庄镇中心园,韩中联合幼儿园、辛西联合幼儿园、新四联合幼儿园、韩北联合幼儿园、陈西联合幼儿园6处幼儿园合并,称陈庄镇中心幼儿园。覆盖陈南、陈东、陈中、陈北、陈西、北坝、韩一、韩二、韩中一、韩中二、韩北、立新、草洼子、老岭、淤东、淤西、顺兴、辛东、辛中、辛西、新一、新二、新三、新四、新五、新六、治一东、治一西、治二、治三、治四31个行政村和镇直机关单位。设12个班,招收幼儿500名,教职工41名,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人,专业教师中大专学历7人,中专学历36人,当时是东营市乡镇中心幼儿园中条件最好、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2007年,幼儿720人,教职工44人。至2011年12月3

10、1日,陈庄镇中心幼儿园覆盖29个自然村及镇直单位和陈庄商贸城个体经商户。设12个班,幼儿560名。教职工49名,其中公办教师12名,非公办教师37人。专任教师中,学前教育本科8人,专科19人,中专24人,专业学历达标率94%,持证率达72%。 集贤幼儿园 1985年7月,建立集贤、皂坝头、六百步、中古店幼儿园。1992年9月,新农、二选、郭屋村建立幼儿园。1995年6月,公茂村建立幼儿园。1997年9月,建立集贤乡中心幼儿园。2001年2月,成立中古店、崖东、清双、蒋合联合幼儿园;集贤乡中心幼儿园改称集贤学区幼儿园。2006年8月,中古店、蒋合2处联合幼儿园并入集贤学区幼儿园。辐射集贤、郭屋、

11、六百步、皂坝头、公茂、蒋合、中古店、二选、新农10个村,设6个班,200名幼儿,教职工13人。傅窝幼儿园 1985年7月,原傅窝乡在傅窝村建立学前班(后称幼儿园)、当时有头段联合幼儿园、东升联合幼儿园,姜家村幼儿园、季家村幼儿园、汪二河村幼儿园、后桥村幼儿园。 1987年,先后成立二段村幼儿园、头段村幼儿园、西三村幼儿园、东三村幼儿园、胜利村幼儿园、肖庙村幼儿园、四段村幼儿园、薄扣村幼儿园、前郭村幼儿园、后郭村幼儿园。1992年,村办幼儿园合并,改称傅窝乡中心幼儿园。2001年3月搬迁至原傅窝乡财政所院内,更名为陈庄镇傅窝幼儿园,2003年迁于原傅窝政府后院,2008年4月搬迁至原傅窝中学院内

12、,更名为陈庄镇傅窝学区幼儿园。覆盖19个自然村,占地6854平米,建筑面积1432平米,分设大中小6个教学班,在园幼儿145名,教职工16人,学历达标率100%。小学教育陈庄镇中心小学 1922年(民国十一年)利津县第二高小在韩家垣子(今新韩一村)建立。1985年以前,陈庄公社23个行政村实行村村办学,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校舍条件是黑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泥孩子。当时分3个教学片即韩垣、陈庄、辛庄片,隶属陈庄教育组管理。辛庄片包括辛西、辛中、辛东、新四、新三、顺兴、淤东7处村办小学;陈庄片包括陈南、陈北、陈中、陈西、陈东、北坝6处村办小学;韩垣片包括韩中、韩南、韩北、立新、老岭、草洼、

13、薄窑7处村办小学。1980年韩南小学改称陈庄镇中心小学。1994年,陈庄片合并为陈庄学区小学,校址在陈中村;辛庄片合并为辛庄学区小学,校址在辛西村;韩垣片合并归属中心小学。1996年中心小学迁址韩中、陈南交界处的原县招待所。 2008年8月,陈庄镇政府在陈南村征地60亩,建成一栋四层综合教学楼、一栋两层多功能楼。将原镇中心小学、辛庄学区小学、陈庄学区小学“三校合一”,归并成为陈庄镇中心小学。生源来自韩中一、韩中二、韩南一、韩南二、韩北、立新、老岭、草洼子、薄窑、陈南、陈北、陈中、陈西、陈东、北坝、辛西、辛中、辛东、新四、新三、顺兴、淤东、姜家23个行政村和市县镇直机关及商业街工商户。 至201

14、1年底,中心小学在校学生1128人,教职工60人。设置1-5年级,22个教学班。专任教师54人,学历合格率100。现有市级教学能手10人,县教学能手39人,县骨干教师、教坛新秀6人,市级重点培养对象3人,5名教师在省优质课中获奖,28人次在市级讲课中获奖,200余篇论文在县级以上评选中获奖。 2012年4月,陈庄镇中心小学开工建设1栋四层集教研、实验、图书阅读、多媒体等35个功能教室、5个教学办公室、8个教学附属用房为一体的综合楼,实用面积222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700平方米,投资7000万元。 庄科小学 1946年,在庄中村建立,为四年制初级小学。1966年,村村办学,学校停办,改为庄科

15、3个自然村分别办学,均为五年制完全小学。1968年8月,改称庄科中学,分设2个班,在校生70名,教师6人。1978年庄科中学停办。 1985年实行校改,庄科3个自然村联合办学,成立庄科学区小学,为五年制完全小学。当年,新建校舍30间,为普通砖木结构平房。1994年,崔东、崔李小学并入庄科学区小学。2003年,庄科学区小学改称陈庄镇庄科小学。2005年拆除并重建15间,2006年拆除重建15间,并重新搭建院墙,校园内全部硬化和绿化。2006年学校购置电脑16台。2008年,学校购置了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至2011年底,学校为四、五年级教室内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并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电脑,初步实现

16、了无纸化办公。 方圆希望小学 始建于1985年。1947年8月治一村、治二村联合办学,为为方圆希望小学前身。学校位于辛河路以西,陈庄镇府南两公里处,本校服务十个自然村。原址位于治河一西村,学校占地17220平方米,使用面积1753.2平方米。有7个教学班,学生219名,专任教师18名。建校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校容校貌逐年改观,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稳步提高。1996年学校顺利通过了省“两基”验收。 1965年后治河、新韩所辖村办学校逐步发展为全日制村办小学。治河一、治河二、治河三、治河四、驾屋、新韩一、新韩二、新韩五、新韩六9个自然村先后都设立初具规模的学校,有一至四年级,多为复式班教学,每个学校有学生60150人,经费由各村开支,学生读满四年,成绩合格者升入当时的陈庄公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