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浅论地勘单位管理审计的内容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33216387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浅论地勘单位管理审计的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编》浅论地勘单位管理审计的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编》浅论地勘单位管理审计的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编》浅论地勘单位管理审计的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编》浅论地勘单位管理审计的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浅论地勘单位管理审计的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浅论地勘单位管理审计的内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地勘单位管理审计的内容高锦宁俗话说: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近几年,随着地矿事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 各单位大多采取了:交足国家的税,交够单位的费,剩下的承包者自己来支配的粗放管理方式。要发挥内部审计“寓监督于服务之中”的作用,审计工作重点转移到管理审计当务之急。就管理审计而言,如何明确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跳出常规财务审计的圈子至观重要,本文就地勘单位的现状作一探讨。一、 管理审计的重点管理审计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以改进管理为导向、以审查受托管理责任为己任的、有别于传统财务鉴证审计的审计类型。它的目的是使被审计单位的资源配置更合理更有效。审计重点是通过监督地勘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

2、性和有效性,查找“盲点”。通过对组织机构的职责分工、授权审批、会计控制、主要经营管理环节、实物控制程序以及经营实体管理等环节进行检查,评价经营管理秩序是否规范,是否严密和有效,各控制点是否由不同部门和个人去完成,有无“独揽”情况,经营管理职权是否民主科学和相互制约,寻找失控点和漏洞,提出弊端及症结所在,为强化管理和科学决策服务,进而促进地勘单位加强管理和提高地勘效益。二、管理审计的内容随着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面对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的改革过渡期,内部审计要以发现风险和转移风险为己任。只有这样,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开展管理审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地勘单位计划

3、目标的制定情况地勘单位计划目标制定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单位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应成为管理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从以下方面入手:1、地勘单位以及所属部门有无明确的目标,目标可否计量和考核,能否为职工及管理人员所理解;地勘单位的经营目标是否符合内部和外部条件,是否切实可行;地勘单位或其所属部门的目标是否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步骤,地勘单位的短期目标或具体目标是否与长期目标或总体目标相一致等。2、地勘单位管理人员实施计划的具体形式是否适当,是否有背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3、是否存在保证计划目标能够按预定方案执行的控制手段,计划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能否及时传送给计划的控制者,计划控制者能

4、否对计划执行过程出现的偏差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二)地勘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情况地勘单位与下属各承包体之间的内部授权形式,制蘅监督制约机制、管理职责的分解、组织机构设置健全性、组织机构与单位的生产规模及经营特点的适应性、机构的精简性高效性、机构人员配备的适当性等,综合评价地勘单位治理结构的情况。1、管理层的经营控制理念。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指决策和中级管理层)的经营控制理念、管理层采取的推动措施及落实程度。从而了解营运中隐含的控制、需要进行的改善和目前进行的状况。2、地勘单位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的合理性。地勘单位内部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各机构之间的分工和职责是否明确,上下左右关系是否协调;地勘单位对

5、各机构的授权是否充分,集权和分权的程度是否恰当;企业最高领导层与各个机构之间、各机构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否充分等。管理审计通过分析各个构成要素及相关的企业目标来检查组织结构,检查每个岗位承担责任职责和权限的合理性,从而提示组织结构中的无效和高耗;闲置能力的经费、时间和资源的短缺及潜存的管理风险等。 3、与领导职能相关的审计内容:企业各级领导者的领导才能和责任感;领导层对下级的各项指标是否简明易行,对问题的处理是否及时;各级管理人员与职工的关系是否正常;管理人员是否掌握了现代管理科学知识与技能,是否具有开拓精神等。(三)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审计。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已有的制度是否被有效执行

6、?重要职能部门的工作绩效怎样?对重点审计对象的考核评价、兑现利益是哪个部门进行的?有无利益关系或职责关联相容关系。1、地勘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情况。这一审计内容包括:(1)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合法性,凡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内部控制制度一律应予以废除;(2)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在已确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合法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规模、业务特点、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经营环境等因素对其合理性进行综合考虑,注意制度之间的综合平衡,切忌畸高畸低、畸松畸严、畸轻畸重;(3)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在确定内部控制制度合法合理的基础上,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覆盖了企业

7、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能否对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自始至终的控制;(4)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协调性,审查企业各职能部门,特别是各事业部之间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不协调,甚至相互“打架”的现象。2、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对这一内容的审查可重点关注两个方面:(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一是对企业的重要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穿行测试,观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否得到有效执行;二是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中是否建立了必要的信息反馈环节,能否将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及其原因及时反馈给管理部门,以便管理部门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三是审查企业是否对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其效果进

8、行考核,促进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执行。(2)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经济性。一是审查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以后,是否规范了管理,使各个环节得到有效控制,从而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损失浪费、提高了企业工作效率,因而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二是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执行所花费的成本与其能够实现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匡算出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能否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带来多大经济效益。(四)人力资源政策及其执行情况1、员工聘用程序及培训制度,2、对激励机能的审计内容:企业是否实行民主管理,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是否强烈;领导层对职工的成绩能否客观公正的评价,奖惩是否合理等。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设计、执行力度及其员工一段时期工作结果、工作行为、工作态度的总和进行考核,主要体现为“经济性”(将稀缺的人力资源配置到企业最需要的位置上去)、“效率性”(努力用正确方法做事)和“效果性”(实现组织目标)。开展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不断改善影响员工绩效的组织因素,如岗位轮换、工作气氛、学习氛围的营造、员工个人能力开发、敬业精神培养、工作环境改善等等。在整个的绩效管理中,员工得到企业的充分尊重,提升企业员工归属感,鼓励员工主动参与的,提出自己对工作的看法及建议,最大限度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使员工易获得工作的快乐感与成就感,从而发挥员工的创造价值创新价值,提升企业对外人力资源总体竞争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