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讲课教案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3208541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6.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讲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讲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讲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讲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讲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讲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讲课教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 杨若男 目录 我国小儿佝偻病的现状佝偻病发生机制 病理佝偻病的临床分期及影像学特点总结 佝偻病发生机制 维生素D缺乏 肠道吸收钙磷减少 血钙降低 刺激甲状旁腺分泌PTH 抑制肾小管重吸收磷 血磷降低 血清钙磷浓度降低 骨矿化受阻 佝偻病 异常的骨骼X线表现 佝偻病发生机制 细胞外液钙磷不足 破坏了软骨细胞正常的增殖分化 骨基质不能正常矿化 成骨细胞代偿性增生 碱性磷酸酶分泌增加 骨样组织堆积于干骺段 骺端增厚 向外膨出 形成 串珠 手足镯 病理 形佝偻病主要为生长中的软骨和新生的类骨组织钙化不足 病理变化始于生长旺盛的干骺端和骨膜下 致骺板增厚 干骺端杯口状增宽 骨干易弯曲

2、变形 佝偻病的临床分期 一 初期 早期 多为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表现 如易激怒 烦躁等 此期无骨骼改变 二 活动期 激期 出现典型的骨骼改变 表现部位与该年龄骨骼生长速度较快的部位相一致三 恢复期治疗2 3周后 骨骼X线改变有所改善四 后遗症期 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或秋季 因婴幼儿严重佝偻病 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佝偻病的诊断 正确的诊断必须依据维生素D缺乏的病因 临床表现 血生化和骨骼X线变化检查仅依据临床表现的诊断准确率较低骨骼的改变可靠血清25 OH D3水平为最可靠的诊断标准血生化与骨骼的X线检查为诊断的 金标准 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 1 骨骺及干骺端改变 骺板增厚 先期钙化带不规则变薄

3、 模糊或消失 干骺端宽大 呈杯口状 毛刷状改变 骨小梁稀疏 骨骺骨化中心出现延迟 密度低且不规则 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 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 手腕部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 形成 手足镯 多见于 6个月的婴儿 佝偻病活动期 腕关节骨质密度普遍减低 尺桡骨干骺端呈毛刷状 杯口状改变 其边缘因骨样组织不规则钙化而成致密影 佝偻病活动期 2 全身骨骼改变 密度减低 皮质变薄 骨小梁模糊 下肢长骨 弯曲 膝内翻或膝外翻畸形等 胸廓 鸡胸 串珠肋 头颅 方颅 囟门闭合延迟 骨盆 呈漏斗状或三叶形骨盆 脊椎 侧弯或后凸 椎间隙增宽 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 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 肋骨串珠 以两侧7 10肋最明显多见于1岁左

4、右的婴幼儿 佝偻病肋骨变形 各肋骨前端增生膨大 状如串珠 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 膝内翻 形成 O 形腿多见于 1岁 站立行走后 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 膝外翻 形成 X 形腿多见于 1岁 站立行走后 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 膝外翻 形成 X 形腿多见于 1岁 站立行走后 3 恢复期改变 先期钙化带再次出现并逐渐增厚 最初征象 骨骺相继出现 骨密度逐渐恢复正常 骨小梁变清晰 严重的畸形多不能完全恢复 可有假性骨折线 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 佝偻病恢复期 佝偻病恢复期 佝偻病恢复期 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 头部 胸部 四肢 脊柱 病变表现 患儿年龄 颅骨软化 方颅 前囟增大 肋骨串珠 鸡胸 漏斗胸 肋膈沟 手足镯 下肢畸形 后弯侧弯 3 6个月 8 9个月 迟于1 5岁 1岁左右 1岁左右 1岁左右 1岁左右 6个月 1岁 1岁 总结 佝偻病的骨骼病变多位于骨代谢活跃的部位年龄的不同 病变表现的部位也随着改变影像学检查对佝偻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