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关于妇女事业发展的初步研究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33205627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关于妇女事业发展的初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编》关于妇女事业发展的初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编》关于妇女事业发展的初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编》关于妇女事业发展的初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编》关于妇女事业发展的初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关于妇女事业发展的初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关于妇女事业发展的初步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安徽省供销社瑞隆印务有限公司 夏婷)关于妇女事业发展的初步探讨摘要:2001年-20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我国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妇女事业的发展必须要有更高的目标和更快的前进步伐。妇女,不再只惯用“贤妻良母”的头衔,不再仅限于“男主外,女主内”,而是可以拥有“女外交家”、“女企业家”、“德艺双馨”“知识女性”等荣誉称号。在现代生活中女性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借用冰心的一句话: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

2、“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促进妇女事业发展,使这世界更美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关键字:妇女;社会经济发展;低碳家庭时尚生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0引言妇女同志是党的群众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现代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为了更好地维护妇女权益,提高妇女整体素质,加快实现男女平等的进程,发挥广大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乃至全社会的民众必须长期投身于发展妇女事业的工作当中,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了解妇女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需,多为妇女办实事,让妇女事业的发展更加顺畅。1 安徽省的发展与发展妇女事业安徽省位于我国中部发展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实施

3、中部崛起战略以来,我省抓住机遇,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这其中,也凝聚了我省广大妇女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多年来,在全国妇联的关心指导下,我省各级妇联组织紧密团结广大妇女群众,紧紧围绕中部崛起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心任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当中,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省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充分激发和调动全省广大妇女群众推动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我省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只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妇联和妇女工作的领导,为全省广大妇女群众发挥聪明才智、投身创

4、业实践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为维护全省广大妇女群众的合法权益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才能开创安徽省妇女事业新局面,促进安徽省经济和谐发展。2 发展妇女事业的必然性2.1发展妇女事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新形势下,全省广大妇女同志顺应形势发展,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创造激情竞相迸发,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女性弘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开拓进取,争创佳绩。农村妇女主动学习新技术,积极投身于发展现代农业当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企业女职工爱岗敬业、争先创优,在深化企业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

5、了积极作用;高新产业的知识女性刻苦钻研、勇攀高峰,在推动社会科学技术进步上作出积极的贡献。她们以实际行动共促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展示了巾帼风采。2.2发展妇女事业是满足“低碳家庭时尚生活”要求的需要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同时又不盲目让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这时“低碳经济”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恰好从理论角度解决了

6、这个问题。所谓的“低碳经济”就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它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要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但是“低碳家庭时尚生活”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发挥民众的力量。妇女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妇女事业,发挥女性同志的力量,在家庭中倡导实行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低代价的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家庭为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而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2.3发展妇女事业是对和谐社会的最好诠释社会

7、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体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实现男女平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为广大妇女施展才干提供了广阔舞台。妇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要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也要在妇女参政、就业、受教育等方面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共同把我们的社会建设得更加和谐、美好。2.4发展妇女事业不仅有益于弥补和完善家庭形象,而且使妇女本身更具有吸引力家庭生活愉快,可以增进全家人的身心健康,延年益寿。但是,要想使家庭生活其乐融融、开心

8、快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就要看妇女的能力了。发展妇女事业,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中的关键作用,妇女用自己的聪慧、勤劳在家庭中起到无可替代的“黏合剂”的作用,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包容家庭复杂而多重的矛盾,维系家庭各方关系,用母性最大的无私和真诚,促成家庭的和谐、融洽、温馨和美满。此外,发展妇女事业使妇女同志的聪明才干被多数人发现、认可、运用到各项事业中,也使妇女本身更具吸引力,使妇女在与孩子、丈夫、朋友等沟通时更得心应手,更具亲和力。2.5发展妇女事业的影响是永存的胡锦涛总书记曾说过,在我国和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妇女都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历史进步的一支伟大力量,哪里党和人民事业如火如荼发

9、展,哪里就有广大妇女奋发进取的飒爽英姿,广大妇女是当之无愧的“半边天”。广大妇女同志始终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实现社会文明进步、推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30多年来,广大妇女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进行劳动创造,各行各业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妇女先进典型。在不平凡的近几年,我国妇女充分展示了中华女性特有的风采和崭新的面貌。2008年年初的雪灾、汶川的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难来临,给中国带来的是无法磨灭的记忆。灾难过后,是我们妇女同志走在了灾难的第一线,灾区妇女临危不惧、迎难而上、贡献巨大;全国各族

10、妇女奉献爱心、鼎力相助,以女性特有的坚韧、勇敢和博大胸怀,诠释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把温暖和关爱送给了每一位受灾的群众,在全世界树立了中国妇女的崇高形象。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举办期间,妇女同志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女运动员以骄人的成绩为祖国和人民争得了荣誉,女性志愿者以微笑、真诚的服务赢得了广泛赞誉这一切,留给后人的影响,不单单是一时的,必将长久地温暖他人、感动他人、影响他人。3.发展妇女事业的策略3.1政府相关部门扶持是发展妇女事业的前提 主张政府、公安、行政等执法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就业和分配权。加大对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的执法监督力度,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和劳动力市场秩序

11、,禁止招工、招聘中的性别歧视。建立城乡劳动力公平竞争、同工同酬、同等待遇的就业制度,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依法维护进城务工妇女同志的合法权益。3.2引导农村妇女积极参与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村妇女积极参与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她们在发展高效、外向、生态、观光农业,以及在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地提高农村妇女整体收入水平。保障农村妇女在土地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征用补偿费分配等方面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4.未来妇女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今后,我省应该继续促进男女平等,推动妇女充分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使男女平等在政治、

12、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领域进一步得到实现。保障妇女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分享经济资源的权利,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保障妇女的各项政治权利,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及决策的水平;保障妇女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普遍提高妇女受教育程度和终身教育水平;保障妇女享有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保障妇女获得平等的法律保护,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优化妇女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促进妇女事业的持续发展。妇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任重道远,在这充满希望与机遇的新世纪,我们应该继续主张男女平等,消除不利于提高妇女地位的障碍,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提高整体妇女同志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素质,以此推动我省妇女事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使之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