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纹及其编织工艺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33204224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8.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纹及其编织工艺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罗纹及其编织工艺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罗纹及其编织工艺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罗纹及其编织工艺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罗纹及其编织工艺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罗纹及其编织工艺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纹及其编织工艺ppt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定义罗纹组织 ribstitch 由正面线圈纵行和反面线圈纵行以一定的组合相间配置而成的双面纬编基本组织 第二节罗纹组织及其编织工艺 一 罗纹组织的结构及其性质 2 结构特点 正 反面线圈纵行不在同一平面上 正 反面线圈纵行间的沉降弧从前至后或从后至前 产生较大的弯曲和扭转 由于纱线的弹性沉降弧力图伸直 使相邻的正反面线圈纵行相互靠近 因此在正反面线圈纵行交界的地方 反面线圈纵行将以半只线圈的宽度的距离隐潜于相邻正面线圈之后 罗纹组织的宽度将随完全组织的不同而不同 1 1罗纹 用数字代表其正反面线圈纵行数的组合 3 表示方法 1 1 2 2 3 3 1 特性A 横向具有较大的弹性和较好的

2、延伸性 紧密织物优于稀疏织物 B 1 1罗纹只能在边缘横列逆编织方向脱散 2 2和2 3等亦可顺编织方向沿纵行脱散 C 罗纹正反面线圈纵行数相同的罗纹组织中 横向无卷边 正反面线圈纵行数不同的罗纹组织中 卷边现象不严重 D 因为正反面线圈纵行的歪斜方向相互抵消 所以线圈不歪斜 E 在针数相同的情况下 2 2罗纹的宽度大于1 1罗纹 二 罗纹组织的特性与用途 2 用途领口 袖口 裤口 下摆 袜口 贴身或紧身的弹力衫等 罗纹织物可以在罗纹机 双面提花机 双面多针道机 横机上进行编织 如 袖口罗纹机 3 5英寸 筒径可达34英寸 三 罗纹机的成圈工艺与分析 一 成圈机件两个针床 相互成90度配置1

3、针 上针一种 下针一种 2 三角 上三角一种 下三角一种 3 上下对位关系 1 上下针槽相错 上下针可同时出针 2 上下三角相对 罗纹机针床与织针配置 针盘 针筒 罗纹机的传动方式 1 三角 导纱器和纱架固定不动 上针盘和下针筒同步回转 较为普遍 2 上针盘和下针筒固定不动 三角 导纱器和纱架回转 小筒径罗纹机 二 成圈过程 1 上下针的成圈配合关系 1 滞后成圈 后吃 下针先弯纱成圈 上针后弯纱成圈 一般下针先形成两倍大小的线圈 再分一半给上针 上针比下针迟1 6针 上针滞后于下针成圈 同时参加弯纱针数少 弯纱张力小 线圈均匀 适合于编织在每个成圈系统中上下针用纱量都保持恒定的织物 一般是无

4、花纹的织物 如 1 1 2 2罗纹 可编织紧密织物 但弹性差 2 同步成圈 对吃 上下针同时达到弯纱最深点弯纱成圈 可用于上下针不能同时成圈的情况 如宽罗纹 提花织物等 弯纱张力大 织物松软 弹性好 3 超前成圈 前吃 上针先弯纱成圈 下针后弯纱成圈 上针一般只超前1 2针 应用较少 一般用于在针盘上编织集圈或密度较大的凹凸织物 2 罗纹机成圈过程 同步成圈 1 退圈起始位置 2 上下针同时达到退圈最高点 旧线圈从针头上退到针杆上 3 上下针同时下降 新纱线垫到针钩内 4 上下针继续下降 旧线圈关闭针舌 5 上下针同时下降到弯纱最深点 依次完成套圈 弯纱 脱圈 形成新线圈 第三节双罗纹组织及其

5、编织工艺 一 双罗纹组织的结构和性能 一 结构1 定义 双罗纹组织 interlockstitch 俗称棉毛组织 由两个罗纹组织彼此复合而成的双面纬编组织 在一个罗纹组织线圈纵行之间 绿色 配置了另一个罗纹组织的线圈纵行 红色 2 特征 一个罗纹组织的正面线圈纵行遮盖住另一个罗纹组织的反面线圈纵行 织物两面均显正面线圈 每一个完整的横列由相邻的两根纱线 成圈系统 形成 因此 相邻两纵行线圈相互错开半个圈高 双罗纹机的路数必须为偶数 1 1双罗纹 二 双罗纹组织的特性与用途 1 延伸性与弹性小于罗纹组织2 边缘只逆编织方向脱散 顺编织方向不脱散3 纵向不易脱散4 不卷边 不歪斜5 厚实 保暖性好

6、 1 特性 2 应用 A 采用色纱适当的编织工艺 可以编织彩色横条 彩色纵条和彩色小方格 花色棉毛布 抽条棉毛布 B 棉毛衫裤 休闲服 运动装和外套 尺寸稳定 三 双罗纹机的编织工艺 一 成圈机件1 针 上针两种 为上高踵针 上低踵针 下针两种 为下高踵针 下低踵针2 三角 上三角两种 为上高三角 上低三角 下三角两种 为下高三角 下低三角3 上下对应关系 1 上下针槽相对 上高踵针对应下低踵针 上低踵针对应下高踵针 上下针只能相间出针 2 上下三角相对 上高三角对应下高三角 上低三角对应下低三角 双罗纹机又称棉毛机 筒径14 38英寸 2 4 3 1 奇数成圈系统 偶数成圈系统 上针滞后于下

7、针成圈 下针 上针 下针低档三角 上针低档三角 回针 煞针 回针 煞针 二 成圈过程及其上下针的配合分析 1 退圈通常上针超前下针 至 针起针 A 以阻止织物随下针上升涌出筒口 保证可靠地退圈 B 适当减小织物牵拉张力 2 垫纱 滞后成圈 下针先垫纱 弯纱和成圈 上针的垫纱是随着下针弯纱成圈而完成的 导纱器调节以下针为主 兼顾上针 垫纱 3 弯纱 下针先钩住纱线 并将其搁在上针针舌进行弯纱 形成加长的线圈 然后下针回升分纱给上针 回针 上针向针筒中心运动进行弯纱 分纱式的弯纱 以减小纱线张力 提高线圈均匀性 3 采用下针平底弯纱三角 如图中 15 织针不回升 不放松纱线 纱线由导纱器那侧来供给

8、 以提高线圈的均匀性 下针弯纱 上针弯纱 4 成圈 在下针回针和上针压针弯纱成圈后 一般下针伸出筒口1 1 5mm左右 形成的线圈也比较松弛 所以下针回针后又稍稍下降一些 俗称 煞针 由三角控制 煞针 的目的是对新线圈再整理一下 使其均匀并达到所需的线圈长度 1 下针头运动轨迹2 上针头运动轨迹3 针筒 盘 口线 头 下针头 上针头 回针 煞针 第四节双反面组织及其编织工艺 一 双反面组织的结构特点1 定义双反面组织 purlstitch linksandlinksstitch 是双面纬编组织中的基本组织 它由正面线圈横列和反面线圈横列相互交替配置而成 2 结构特征 1 由于弯曲纱线弹性力的关

9、系导致线圈倾斜 致使织物两面都是由线圈的圈弧突出在表面 而圈柱凹陷在里面 因而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 织物正反面看起来都象纬平组织的反面 故称双反面组织 线圈倾斜的程度与纱线弹性 纱线支数和织物密度等有关 2 圈柱从前到后 纵向延伸大 使纵横向延伸性相近 3 织物有凹凸感 通过线圈的不同配置可得到凹凸花纹 3 表示方法2 2 3 3 2 3 二 双反面组织的特性与用途 1 特性在边缘横列顺和逆编织方向均可脱散 纵向弹性和延伸度较大 双反面组织由于线圈朝垂直于织物平面的方向倾斜 使织物的纵向缩短 因而增加了织物的厚度及其纵向密度 卷边性随正面线圈横列和反面线圈横列的组合的不同而不同 2 应用 主要用

10、于生产毛衫类产品 三 双反面机的编织工艺 一 成圈机件及其配置1 两个针筒的上下针槽相对 2 双头舌针3 3 上导针片24 下导针片45 上三角16 下三角7由于在两个针头上的脱圈方向不同 因此 在一个针头上编织的是正面线圈 在另一个针头上编织的则是反面线圈 二 成圈过程与双头舌针的转移 1 上针头退圈 在下导针片4的推动下织针上升 旧线圈从上针头上退到针杆上 上导针片2向下运动 2 上针钩与上导针片啮合 随着下导针片4的上升和上导针片2的下降 导针片2受上针钩的作用向外侧倾斜 当4升至最高位置 双头舌针3的上针钩嵌入导针片2的凹口 与此同时 上导针片在压片23的作用下向内侧摆动 使上针钩与上

11、导针片啮合 2 3 下针钩与下导针片脱离 下导针片4的尾端25在压片24的作用下 其头端向外侧摆动 使下针钩脱离4的凹口 之后上导针片2向上运动 带动双头舌针也上升 4在压片28的作用下向内摆动回复原位 接着下导针片4下降与下针钩脱离接触 4 下针头垫纱 上导针片2带动双头舌针进一步上升 导纱器9引出的纱线垫入下针钩内 5 下针头弯纱成圈 双头舌针受上导针片控制升至最高位置 旧线圈从下针头上脱下 纱线弯纱并形成新线圈 1 纬平针和罗纹组织在结构和性能上有何区别 罗纹组织和双罗纹组织在结构上和性能上有何区别 什么是垫纱角度 它们对垫纱准确性有何影响 针织弯纱有哪些方式 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影响多三角机弯纱张力的因素有哪些 各有何影响 6 罗纹机和双罗纹机在结构上有何区别 7 回针 煞针的概念以及常见组织的定义 8 各种组织的编织过程及其使用的设备 滞后成圈 下针 上针 舌针开启区域 舌针闭口区域 同步成圈 下针 上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