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老板和经理人常犯的十四种错误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33200117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老板和经理人常犯的十四种错误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编》老板和经理人常犯的十四种错误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编》老板和经理人常犯的十四种错误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编》老板和经理人常犯的十四种错误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编》老板和经理人常犯的十四种错误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老板和经理人常犯的十四种错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老板和经理人常犯的十四种错误(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板和经理人常犯的十四种错误许仙有一、拒绝承担个人责任。由于历史和家庭、周围环境的因素,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所犯的,而常常找出各种理由来推脱责任。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必备的三大条件:1、信守承诺2、没有借口3、永不放弃。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实际发生的事情。某一客户企业的副总,工作作风雷厉风行,干练高效,但是不近人情,得罪了公司上上下下的所有人。除了总经理为他说话,其他人要么三缄其口,要么就都是负面的。有一次某个培训公司来到该公司组织培训,课间做游戏比赛,以这位副总带队的队伍输了。按照规则,这位老总必须承担“失败”的责任,做120个俯卧撑。这位老总都45了,锻炼很少,一直做到全身冒汗,垫在手底下的

2、两张报纸被汗水全部侵蚀变黑。到后来整个人在做俯卧撑的过程中身体都一直在打颤。他们团队的队员多次要求替他做,但是培训公司的领队和他自己都不允许。做到后来,一些女同事忍不住开始哭,到最后连他们老总都苦。俯卧撑做完,大家对这位副总的态度完全变了。因为他能够承担责任。天塌下来,他勇于承担。另外一个著名的案例就是美国某一位总统,当发生某一件危机事件时,面对全国人民,主动承担完全责任,其支持率反而大幅度上升。这就是承担个人责任的利弊,值得我们深思。二、未能启发和培养下属的能力。1、不能制订出工作标准和充分授权;2、过多地干涉下属工作;3、未能培训员工,提升他们的业绩,没有挖掘其潜能,需要“随时、随地、随事

3、、随人”地进行培训。三、只重视结果,忽略思想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使员工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有思路就一定有出路,思想在启发,不在教条。要养成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做事习惯。四、拉帮结派,形成内部对立。以亲情或友情为纽带,拉帮结派,形成内部对立,造成严重“内耗”。五、一视同仁的管理方法。在制度上要一视同仁,在管理上要有不同的方法。六、管理过度,领导不足。管理是指令,重要“约束”,领导是“带领引导”,重在“内力”。七、没有设定工作目标。企业发展的目标规律:短期,一般为5年,需做好自己的核心产品;中期,一般为10年,需进行策略联盟;长期,一般为15年以上,需开发上中下游产品。八、公私混合,以情代法

4、。规范的公司不是靠关系、感情、血缘,而是靠制度。先做人后做事,这里的“做人”是指“人品”、“原则”、“团队”,管理就是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和整合,以达到效益最大化过程,而不是比谁的人缘好!主管要自爱、自尊、自重。九、工作没有设定标准。标准就是“量化了的细节”,细节可能会决定成败!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十、纵容能力不足的人。在关键时刻用错关键人,会酿成大祸,对于能力不足的人,“宽容心”太强。只知“鞠躬尽瘁”,不知激励和培养下属。十一、不靠团队,只靠“明星”。不靠团队的力量,整合大家智慧,只依靠能力强的“明星”,这是有失偏颇的。成功企业靠的是团队系统,不是全靠“

5、明星”。胜任的员工加少数“明星”组成的团队,就是企业最佳组合状态。十二、工作缺乏沟通力。工作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沟通不畅,造成信息闭锁,单线行动。十三、事必亲躬,不会授权。大事小情均由自己去做,惟恐别人做不到位,低估员工的潜能,不会授权,造成自身很“疲累”。十四、工作缺乏执行力。几乎是所有企业的通病,执行力不够,造成“纸上谈兵”。实际上再完善健全的制度,如没有被执行,那也是废纸一张,执行力是最重要的管理。职业生涯:你正在犯的10个致命错误这篇文章不是量化的调查报告,而是本人在进行生涯咨询的过程中与客户一对一深入接触之后总结出来的、较为真实地反应了职场人士的内心想法,属于较为全面的质化总结。

6、文中所列出的错误,可能超过90%的人正在面临。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看起来已经司空见惯、稀松平常,为大多数人所忽略。然而,经过大量职场真实案例的证实,我们发现,正是这些稀松平常的错误,日后极有可能成为影响你职业生涯发展、甚至改变你一生命运的致命错误。错误一:现在不着急,以后遇到问题再说吧很多人刚刚步入社会,没有真正意识到危机的存在;或者现在的工作相对稳定,虽然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至少目前的工作能够养家糊口,至少可以保证生存没有问题。他们不知道五年后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也不会深入去想,因为这样很累。至少现在的工作能够让自己这一年过得很安稳,至于下一年怎么样,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过。他们总觉

7、得年轻应该是享受的时光,这样才不会辜负大好年华。即使现在遇到问题,他们总是说:现在不着急,以后遇到问题再说吧。我曾经遇到这样过一个案例:一个已经35岁的男人,工作12年,有老婆,有孩子,唯一没有的,就是稳定的工作。12年来,平均不到一年就换一份工作。现在年龄大了,家庭的责任也大了,想找份工作长期稳定下来,但发现很难。我问他,为什么不早点儿考虑这个问题?他说,那时候年轻,不懂事,现在意识到了,却发现困难重重,并深深后悔以前没有早点儿做打算。你现在遇到问题了吗?你是否在困惑、迷茫中消耗自己的青春?相比一年前,你的这一年是进步了,还是在重复劳动?你现在的工作到底是否适合你?你是否知道自己的职业成长路

8、径?你是否有一个至少可以为之奋斗5年的目标?你是否知道一年以后自己成长为什么样子,五年以后又成长为什么样子?你是否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更致命的是,你是否还抱着以后再说的心态?看完这段文字,你是反应是立即行动,还是重复现在的状态?如果所有的问题都等以后再说,那么,我敢肯定,最多5年以内,你会遇到再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想解决,你必须要付出成几何级倍增的代价!错误二:有些事情总要亲自经历了才会知道有些人会虚心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生怕自己走错了路;而有些人则说要亲自犯一些错误,亲自遭遇一些挫折,才会清醒。这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愿意在困难中磨炼自己,成长自己,但其实他们却是潜意识里刻意回避自己

9、正在经历和正在犯的错误,并且从骨子里不愿意承认和改变目前的现实。这种人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往往会在前进的道路上栽很多跟头。的确,经历困难和挫折,会让一个人得到成长。但并不是所有的困难和挫折你都要经历。能够提前合理规避的,你为什么又一定要亲自去尝试呢?不见棺材不掉泪。而当你见了棺材的时候,掉再多的泪恐怕也无济于事了。对于年轻人来说,试错其实是最愚蠢的方法,即使你觉得你还年轻,你还有机会,但实际上时间并不是你想像得那么多。以在北京工作为例。假如你大学毕业23岁,打算30岁买房结婚。房子不要太好的,但在北京,起码也要100万。在房价疯涨的情况下,这已经是最保守的估计。首付20万,装

10、修2万,家电2万,结婚3万,其他备用资金3万,这总计就得需要30万。假如你年薪10万,除去房租、生活费、电话费、应酬等等支出,一年存款7万,那么,你至少要需要4年的时间。但是对于职场新人来说,没有3年的经验积累,不可能拿到10万的月薪。这样算下来,就算你不走弯路,从毕业到结婚,你要像上紧了的发条一样高速运转,根本不允许你有时间去无所事事或者走弯路。而一旦不慎稍有偏差,走上1、2年的弯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那么对你来说,一旦买房,就会陷入破产的边缘。如果你还想着去尝试和经历一些本来应该可以规避的错误,那么,你的职业生涯定会付出更多的成本。错误三:当我遇到问题时,做个就行了很多人都

11、是在实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才会想到做职业规划。就像在上文第一个错误中所列举的那个例子。但我要告诉你的是:职业规划并不是你走投无路时的救命稻草!因为成功的职业规划,其核心是要帮助你找到你的职业方向定位,并围绕这个方向构建你的核心竞争力,以保证你能够在这个方向上顺利成长。这两点缺一不可。如果只是找一个方向,而没有考虑到该方向在现实工作中实现的可能性,那么,这样的规划没有任何意义。而要想保证职业方向实现的可能性,就必须要考虑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家庭的压力、年龄的差距、因工作不顺而造成的心态的失衡等等,都会影响到职业规划的最佳实施效果。就像医生看病一样,如果你已经病入膏肓,那么,再高明的医生恐怕也无

12、回天之力了。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大三之前确立方向,然后利用剩余的时间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毕业后完全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对于已经工作的人来说,在工作三年之内确立自己的方向,虽然要付出损失和代价,但仍然有转向成功的可能。如果三年之内甚至更长的时间工作不稳定的话,这个时候,职业规划的难度就大得多,不仅仅是因为你要承担更大的损失,付出更高的机会成本,同时,因工作不稳定而带来的严重心态失衡,才是你职业成长的最大障碍。以平均走两年弯路为例,两年之后转行,和别人在一个起跑线上,这就意味着你以前的工作基本上是浪费了。假如你月薪2500,你两年的直接物质损失就是6万,这个损失,至少是你职业规划投入的60

13、120倍(如果提早做职业规划,投入最多也就是你12个星期的工资)。你同时损失的,还有两年的成长机会,这个时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同时,你的心态也会变得很消极,无法积极去面对新的工作,这个损失也是无法估算的。更重要的是,一旦你习惯了迷茫,或者习惯了跳槽,那么,这个损失就会扩大到职业规划投入的200倍以上!很多工作多年但仍然没有方向的人来找我们做咨询,在对他们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之后,假如我觉得实在无能为力,给予不了他们应有的帮助,我就会对他们说很抱歉,我们解决不了你的问题。虽然这样的棘手的问题不多,但大家最好还是引以为戒,一定要及早打算,千万不要等走投无路的时候再解决问题。那时候,你可能就真的是走投

14、无路了。错误四:把性格测评当成职业规划有一次和一位大学生朋友聊天,我问他有没有做职业规划,他说做了。我又问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怎么实现这个目标,他说不知道。我就很纳闷,我说你不是已经做了职业规划了吗?怎么这些问题你都不知道呢?接着他就发给我一堆资料,我一看,全是各种各样的测评报告。我问他这些报告在哪里做的,他说在学校的网站上。我说这些报告结果你能看得懂吗?他说看不懂。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的过程中,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地出现,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的心里就很纠结。他们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测评的层面上,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测评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测评指导他

15、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一次在北京某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上担任评委,也同样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们也知道根据测评结果把自己分析一遍,但到最后规划的职业方向,大多数依据的标准是专业对口,而与测评结果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虽然高校已经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但据本人所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却是:这些课程平时几乎没有人去认真听,只是考试的时候突击一下,拿学分而已。我就问他们,这些课程对你们以后的就业和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为什么不去认真听呢?得到的回答是这样的:上这门课的老师完全是照本宣科,根本就不了解真实的职场是什么样子的,更别提把书中的理论在现实的职场上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操作,这门课也完全成了摆设。于是,该困惑的依然

16、困惑,该迷茫的依然迷茫。由于在大学里大家所接触的职业规划只是各种各样的测评工具,于是也就想当然地把职业规划与性格测评等同起来。而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许多人由于职场经验、社会阅历、思维分析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对于大学生和初入职场的人来说,这方面的问题就更加明显),根本就看不懂测评结果。同时,这种测评式的规划也是理论化比较严重的,测评结果完全由电脑自动生成,所提供的结果都是某一类性格所具备的共性的东西,完全不知道如何结合职场真实情况对每个人的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所以,这样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规划,实战性比较差,也就不难理解了。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性格测评职业规划。很多人认为自己做了性格测评就等于做了职业规划,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认识误区。性格测评只是我们了解个人性格的一个手段。涉及到具体的规划时,还要根据个人事业愿景、优势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