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安徽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与意义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33193339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安徽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与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编》安徽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与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编》安徽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与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编》安徽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与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编》安徽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与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安徽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与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安徽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与意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n一 安徽省就业的制约因素及现状1.1制约因素就业与再就业一直是近年来我省工作的一个重点,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就业问题一直十分重视,并探索出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有效地缓解,而作为农业和人口大省。我省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则更为的突出。(一)发展的因素。尽管我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进程,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市场的需求结构不断深化,需求倾向高级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是“后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新特征。同时,“后工业化”现象的出现意味着过去那种依靠工业扩张实现高增长和高就业的时期已经结束,仅依

2、靠降低工资来增加就业已难上加难;同时,这一现象味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将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局面。而作为全国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也无法避免这种冲击。(二) 结构调整的因素。随着技术和资本的推动,许多产业的产业结构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很多的传统产业开始萎缩或是进行了改革。出现了雇佣职工的人数大量减少的状况。此外,造成当前就业增长缓慢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容量不足。90年代的后半期,我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先后饱和和恶化,立即导致了非农产业就业增长率的陡降。这里,我省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滞后是制约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均

3、衡的工业化过程中,就业的主要增长部门是服务业,但服务业的发展取决于制造业对它的带动。我省制造业发展的滞后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而如果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不能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也就不可能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就业问题。(三)城市化进程长期滞后的因素。大量的农村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农业过剩劳动力,主要是我省城市化过程长期滞后,城镇的就业岗位难以满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而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更加大了就业压力,带来新的就业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认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有误,存在理论上的误区,实践上就不可能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当前这一问题依然很严重,必须引

4、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并应能在提高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制定促进城市化的具体目标和政策。 (四)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陈旧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是造成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 1、是受社会环境和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一些应聘者“高不成,低不就”,苦、脏、累、险活不愿干,而高技术活又没能力干;一些应聘者热衷于找“铁饭碗”,不屑临时就业、阶段就业,丧失了就业机会等,这些均导致“许多人没事干,许多事没人干”的矛盾。 2、是大多数城市人、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中小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就业。 3、是个别地区将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看作是“硬指标”,把扩大就业当成“软任务”,致使在引导就业、扩大就业渠道方面工作不到位。 4

5、、是有些无业者宁可享受“低保”而不愿就业。5、是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固定工、长期工的就业方式根深蒂固,因而很多人认为在街道(社区)就业并不是真正的就业,特别是对街道(社区)就业中的弹性就业形式更是难以接受。 (五)岗前培训缺乏力度 在街道(社区)就业,并非不需要任何技能,也不是不需要经过任何培训。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街道(社区)就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所安排的就业人员大部分因未经过培训,与岗位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既使有些经过一定的培训,但因培训不规范、课程设置不科学、培训内容不充实,导致学以致用较差,加之一些求业人员认为培训只是浪费时间和经费,能否找到工作还很渺茫,因此对培训缺乏积极性,

6、甚至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1.2就业现状安徽省劳动年龄人口众多,国民教育水平较低,就业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近几年就业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使我国就业问题日趋严重。本节主要分析“十五”期间的就业现状。1.2.1安徽省就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我省所面临的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与我国所面临的就业矛盾大体是相同的,下面将通过对于“十五”期间我国在就业问题上的矛盾的分析,来总结出,安徽省在就业问题上所存在的问题。1、大量新增劳动力与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

7、从供给方面来看,“十五”时期正是劳动力增长的高峰期,年均新增劳动力800 多万人,而“九五”期间仅为 600 多万人,五年期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比“九五”时期多出近 1000 万人。 从需求来看, “十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年均 9.5%,比“九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率有很大提高。但同时自“八五”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一直在 0.1 左右的较低水平,“十五”期就业弹性仍在下降,只有 0.096,即十五期间每年由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需求大约是 686 万人。 2、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素质提高不同步性之间的矛盾 “十五”时期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变与技术不断进步的时期,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迅速

8、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差、技术水平低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素质低而不适应新工作岗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日趋严重。1997 年,我国从业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 15.6。在大量低素质劳动力严重过剩的同时,文化水平较高、掌握高新技术或实用技术的劳动力却严重短缺,很多地区和行业都同时面临“招工难”和“就业难”的尴尬局面。而由于受我国目前教育和培训事业发展水平的限制,劳动力素质在短期内难以有明显的改善。 3、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进程之间的矛盾 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阶段,对就业具有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城镇化初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就业造成的压力,这种压力的

9、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化道路的选择。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劳动力。而这种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最终的、本质的。 “十五”期间较多地感受到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压力。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1997 年城镇人口比重不到 30。在 7 亿从业人员中,约有 5 亿分布在农村,而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过剩则是大家较为一致的认识。根据国家统计局 199年的调查,农村劳动力跨地域流动约 7500 万人,其中 70以上为跨省流动。对于这些流动人口,作为主要流入地的城市一方,目前普遍采取了抑控态度和措施。“十五”期间,全面建设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

10、序的劳动力市场,现行政策对城镇劳动就业的保护会进一步削弱甚至消失,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就业的压力将逐步凸显。 二安徽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及意义随着安徽省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流向何处?几百万的下岗工人如何实现再就业?便成为摆在安徽省人民面前的最重要的问题。 第三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群体,被认为是吸纳劳动力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本节详细介绍安徽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当前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2.1发展历程安徽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所以说看

11、安徽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实质上也就是中国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从时间上看,安徽省第三产业市场的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开始的,从阶段上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和试点阶段(19781984) 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与此同时,安徽第三产业市场也开始萌芽。 1976年底,农村集贸市场和城市农贸市场不到3万个,到1984年却增加到56500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比 1983 年增加了 4 倍,达 1000 个。 1984 年底,全国各地物资部门在 60 多个城市和 10 多个县先后建立了 110 个物资贸易中心,其中安徽省的多个市县成为重点试点区,

12、打破了生产资料不能成为商品进行流通的禁区。 随着流通企业自主权的扩大,改变了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统一的流通体制,企业自销、商业选购、产销一体化等流通形式应运而生,初步形成了以国营流通部门为主导的包括国营商业、集体商业、个体商业、私营商业、合资合营商业的多种经济成分,初步奠定了第三产业市场的微观主体。第二阶段:全面推广阶段(19841992) 如果说第一阶段第三产业市场建设主要集中在商业,特别是商业市场主体的塑造和经营方式的转变,那么,第二阶段的改革的特点是建立健全商品市场体系并推及生产要素市场。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市场 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暂行办法,表明

13、中国票据承兑贴现市场开始启动。 1985 年,中国商业市场开始运行。银行之间一是采取资金交易会的形式,协商达成借贷协议,横向融通远期资金;二是随时通过电讯联系拆借,相互承担弥补对方资金临时不足的义务,拆借利率随行就市。 如果从 1981 年发行国库券算起,中国就有了证券发行市场。到 1992 年,全国范围内各类有价证券发行总量为 1280 亿元。同时,政权市场中介机构迅速发展,到 1992 年底,全国大约有 1000 多家证券公司。2.劳动力市场 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劳动力市场取得了明显的进展。1985 年国务院明确表示全国各地要积极支持和试办劳动力市场。1986 年全国推广了劳动合同制并建立

14、待业保险制度,1988 年全民所有制企业依法享有录用和辞退职工权。199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通过,为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加快劳动力市场发展进程提供了法律保证。 3.技术市场 中国技术市场的生产和发展,以 1978 年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为标志,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成果。1985 年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技术市场是中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的组成部分。1984 年 3 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并于 1985 年 4 月实施,1987 年 8 月,全国地、市以上的科技开发交流机构已有 1100 多个,技术服务咨询机构 3000 多个,并形成了协作网络;全

15、国共举办大规模技术交易会 240 多次。 与此同时,安徽省的技术市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第三阶段:攻坚阶段(1992 年起) 如果说第三产业市场在第一、第二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建立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那么,第三阶段的重点是建立公共服务新机制和进一步健全完善整个第三产业市场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994 年,国家开始进行系统的财税改革。 从 1994 年起,进行行政机构改革,将一部分具有服务性质的政府部门改组为公司,将部分行政管理部门改为行业管理总会。同时,推行公务员制度。 1998 年又有六种试点证券投资基金发行,初步形成了基金运作和监管的基本框架。 安徽省产权交易市场随着科技含量的

16、不断提高,产权交易电脑网络系统建设规模的发展表明产权交易市场大发展的态势。1998 年,中国产权市场的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安徽省开始实行省(区)、市、县的联网交易。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跨省市、跨区域的产权交易大市场已经出具规模。 以上事实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第三产业的 GDP 和就业人数,无论从总量还是相对量来看,都获得了快速的增长。 2.2.发展第三产业的重大意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服务业的发展越迅速。有研究表明,未来 10 年,软件工程、护士、电脑支持、收银员、售货员、食品服务等 10 种服务类职业将发展最快。同时,第一、二产业的市场竞争的重心也由“技术和产品”向“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