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知识点总结精编版

上传人:ahu****ng1 文档编号:133183983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知识点总结精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中历史 知识点总结精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中历史 知识点总结精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中历史 知识点总结精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中历史 知识点总结精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知识点总结精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知识点总结精编版(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高中历史(必修一) 知识点总结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西周分封制1、分封的目的: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2、分封的国家:鲁、齐、燕、卫、宋、晋3、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商代后裔) 其中,同姓贵族(即姬姓)是分封的主体,形成“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局面,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4、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 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随从天子作战; 向天子朝贡; 定期朝见天子;5、分封的作用: 积极:分封制使西周的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消极:但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二)

2、宗法制1、含义: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秩序,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2、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最大特点。(嫡长子3、形成的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使分封制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础。(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一)背景:(秦的统一)1、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灭六国的顺序:韩、

3、赵、燕、卫、楚、齐2、统一六国的条件: 根本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强大,最有实力实现统一 秦王本人具有的雄才大略、3、统一后的活动: 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 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地区 江西南夷地区纳入版图之中(二)确立:1、皇帝制度: “始皇帝”的由来:秦王嬴政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皇位继承制和皇权至高无上。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群臣奏事,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武事”

4、,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秦朝已建立起一整套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三个官职中,丞相地位最高,但受到御史大夫的牵制,且无兵权;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丞相,但权重;太尉掌兵,但不长设,由皇帝自掌兵权。三者处于“互不相属,互相牵制”的状态,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九卿:秦朝中央政府在三公之下还设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3、郡县制: 特点: “郡”是指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道: 少数民族)、乡、里三级,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2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A 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郡”是中央垂直管理的地

5、方形式;而在分封制下,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B 官吏来源: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而在分封制下,根据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继承。C 作用上: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而分封制则容易出现分裂割据的现象,导致分裂。 意义: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 公元前213年至公元前212年,先后发生了“焚书”、“坑儒事件。主要目的在于防止有学识素养的士人对时政展开批评;制定“挟书律”,对收藏违禁书籍的人处以每组的酷刑。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皇帝制度:1、核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皇帝为

6、核心2、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3、表现: 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以人的意志。(“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4、理念及基本原则: 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 基本原则:历代官僚体制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后来,历代官僚体制虽有变化,但是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没有变。(二)君权与相权(宰相制度)的演变:1、过程:秦朝:在中央社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位高权重。汉初:汉承秦制,丞相仍然有很大的权力。汉武帝时:频繁更换丞相 建立“中朝”制度。东汉:设尚书台

7、(中台)地位逐渐重要。唐代: 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是宰相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6)北宋:设置中书门下,为了分割相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 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2、趋势:皇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步削弱。(三)监察体制:1、概况: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有监御史。汉武帝时:在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在地方,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

8、,如御史台、都察院等,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2、评价: 积极:监察体制的逐步健全,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历代监察机构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消极:因专制制度本质所决定,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特别是对处于独尊地位的皇权,却没有能力干预。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各个王朝末期的腐败,更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四)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1、世官制:指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官位的制度。这一制度决定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世卿世禄制。2、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汉武帝即位后,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

9、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一种发展的察举制,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与两汉相比,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察举制也有弊端,体现出封闭性的特征,实际上这种选官制也仅限于社会上层。4、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完善于唐朝,1905年废除) 积极: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保证了专制政府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促进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消极: 内容仅限于儒学经义。 选拔的官吏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10、 阻碍了科学文化的进步,最后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五)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1、概况: 秦汉:由最初的郡县两极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唐朝:道、州、县三级。宋代:路、州、县三级。元朝:行省、路、府、州、县五级。明朝: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县三级。(6)清朝:省、道、府、县四级。2、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央是中书省) 行省的划分:十个行省 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四川、青海等 行省的职权范围: 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军政要务则需要呈报枢密院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3、意义: 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

11、义。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六)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1、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造成皇帝政务繁多。2、形成和发展: 明成祖(永乐帝朱棣)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正式设立内阁制。 后来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

12、高。 评价: 性质: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作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后来,皇帝担心内阁演化为事实上的丞相,威胁皇权,于是由司礼监的太监加以牵制,因此又存在宦官专权的隐患。(二)清朝军机处:1、最初目的:清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2、特点: 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具有封闭型的特征;3、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力,标志着

13、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三)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及影响:1、特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2、表现: 明朝废除宰相,权归六部,设立内阁制,使君主权力大大加强;清朝设立了军机处,推行密折制,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力,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3、影响: 积极: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组织兴建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性等。消极:皇权专制容易造成暴败现象;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在思想方面,钳制了人民的思想。所有这一切都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

14、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四)边疆政策:1、目的: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3、措施: 设有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其地位和职权与六部相同,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等事务。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元代形成改土归流,明代开始出现“改土归流”的做法,清代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的施行“改土归流”)(五)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央:相权不断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增强。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独揽全国的一切政治、军事、司法等大权,丞相只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必须完全听命于皇帝。两汉时期,汉武帝不仅启用布衣为相,而且创立“中朝”“外朝”制度,削弱丞相的权力。东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唐朝时将相权分割,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统治者为加强皇权,使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并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这样皇帝的一独揽大权。明朝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立内阁,君主专制权力大为增强。(6)清朝康熙帝设南书房以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雍正帝增设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