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食品的脱水加工节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3173405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食品的脱水加工节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第二章食品的脱水加工节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第二章食品的脱水加工节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第二章食品的脱水加工节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第二章食品的脱水加工节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食品的脱水加工节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食品的脱水加工节ppt课件(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食品的脱水加工 概述第一节食品干藏原理第二节食品干燥机制第三节干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第四节食品的干制方法第五节干制品的包装和贮藏 概述 1 食品的脱水加工 dehydration 1 1脱水加工就是从食品中去除水分日常生活中如日晒稻谷 风干鱼肉 油炸油条 烤烧饼 面包等 这些加工都会使食品失去水分 但是有些操作并不仅仅是为了去除水分 应还有其他的作用 如油炸是为了脆 烤是为了香脆或酥 因而人们不认为这些操作是食品脱水的一种主要形式 1 2脱水加工的类型 依据脱水的程度 脱水加工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产品是液态 其中水分含量较高 15 浓缩 concentration 如浓缩果汁40 70 产品

2、是固体 最终水分含量低 15 干燥 drying 如桔子粉 奶粉 粉状咖啡 依据食品脱水的原理 食品脱水加工类型 在常温下或真空下加热让水分蒸发 依据食品组分的蒸汽压不同而分离去除水分至固体或半固体 如干燥或干制依据食品分子大小不同 用膜来分离水分 如超滤 反渗透等 主要是用于浓缩 超滤浓缩原理 分子筛的原理 不同大小的分子对具有一定孔径大小的膜其通透性不同 小分子比大分子更容易通过膜 水分子是食品中最小的分子之一 用适当孔径的膜在外加压力下 就可以实现浓缩 特点是冷操作 蛋白质不会变性 如从乳清中回收乳清蛋白 在本章中所讨论的食品脱水加工是指 在控制的条件下 通过加热蒸发脱水的方法 几乎完全

3、地除去食品中的大部分水分 并尽量使食品的其他性质在此过程中极小地发生变化 食品被脱水后水分含量在15 以下 即干燥或干制 2 干燥的目的 降低食品中水分含量 一般由50 90 减为15 以下减小食品体积和重量 一般重量变为原来的1 8 1 2左右 节省包装 贮藏和运输费用 带来了方便性 为了食品的贮藏和延长保藏期 这就是干燥保藏例如奶粉 粮食干燥 许多著名的土特产如红枣 柿饼 葡萄干 金花菜 香菇 笋干等都是干制品 3 食品干燥保藏 是指在自然条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 使食品中的水分降低到足以防止腐败变质的水平后并始终保持低水分可进行长期贮藏的方法 这样的干制食品在室温下一般可达到一年或一年以上这

4、种方法是从自然界各种现象中认识和从实践中得到的 如稻谷 麦子 玉米 豆类 水果 蔬菜等 4 食品干藏的历史 是一种最古老的食品保藏方法 我国北魏在 齐民要术 一书中记载用阴干加工肉脯的方法 在 本草纲目 中 用晒干制桃干的方法 大批量生产的干制方法是在1795年法国 将片状蔬菜堆放在室内 通入40 热空气进行干燥 这就是早期的干燥保藏方法 差不多与罐头食品生产技术 1810年 同时出现 5 食品干藏的特点 自然干制 简单易行 因陋就简 生产费用低 但时间长 受气候条件影响 人工干制 不受气候条件限制 操作易于控制 干制时间显著缩短 产品质量显著提高 但需要专用设备 能耗大 干制费用大 人工干制

5、技术仍在发展 高效节能 在现代食品工业中干燥 或干制 不仅是一种食品加工方法 并已发展成为食品加工中的一种重要保藏方法在果蔬 肉类 水产 乳品 粮食 淀粉 固体饮料 食品添加剂等各类食品中被大量广泛应用 第一节食品干藏原理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知道食品的腐败变质与食品中水分含量 M 具有一定的关系 但仅仅知道食品中的水分含量还不能足以预言食品的稳定性 如 水分含量高低不同时花生油M0 6 时易变质淀粉M20 不易变质 还有一些食品具有相同水分含量 但腐败变质的情况是明显不同的 如鲜肉与咸肉 鲜菜与咸菜水分含量相差不多 一般在80 左右 但保藏状况却不同 这就存在一个食品中水能否被微生物 酶或化学反

6、应所利用的问题 水是否被利用与水在食品中的存在状态有关 食品中水分存在的形式 游离水 或自由水 Freewater是指组织细胞中易流动 容易结冰 也能溶解溶质的这部分水 结合水 或被束缚水 Immobilizedwater是指不易流动 有结合力固定 不易结冰 40 不能作为溶剂 游离水和结合水可用水分子的逃逸趋势 逸度 来反映 我们把食品中水的逸度与纯水的逸度之比称为水分活度AW wateractivity 1 水分活度 f 食品中水的逸度Aw f0 纯水的逸度水分逃逸的趋势通常可以近似地用水的蒸汽压来表示 在常压 低压 或室温时 f f0和P P0之差非常小 1 故用P P0来定义AW是合理

7、的 1 定义 Aw P P0其中P 食品中水的蒸汽分压 P0 纯水的蒸汽压 相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 P P0 RH Aw RH relativehumidity相对湿度 测定相对湿度 水分活度测定仪 水分活度数值的意义 Aw 1的水就是自由水 或纯水 可以被利用的水 Aw 1的水就是指水被结合力固定 数值的大小反映了结合力的多少 Aw越小则指水被结合的力就越大 水被利用的程度就越难 水分活度小的水是难以或不可利用的水 2 水分活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影响水分活度的因素主要有食品种类 水分含量 食品中溶质种类和浓度及温度 取决于水存在的量 温度 水中溶质的种类和浓度 食品成分或物化特性 水与非水

8、部分结合的强度见表2 2 P26 表2 2常见食品中水分含量与水分活度的关系 0 10 20 50 2 水分活度对食品保藏性的影响 1 水分活度和微生物生长活动的关系 2 水分活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3 水分活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大多数新鲜食品的水分活度在0 98以上 适合各种微生物生长 易腐食品 大多数重要的食品腐败细菌所需的最低aw都在0 9以上 肉毒杆菌在低于0 95就不能生长 只有当水分活度降到0 75以下 食品的腐败变质才显著减慢 若将水分降到0 65 能生长的微生物极少 一般认为 水分活度降到0 7以下物料才能在室温下进行较长时间的贮存 1 水分活度和微生物生长活动的关系 食品中水分活

9、度与微生物生长关系 表 Aw 0 85微生物生长受抑制 水分活度较高的情况下微生物繁殖迅速 水分活度对细菌生长及毒素的产生的影响 0 2 0 4 0 6 0 8 1 0 Aw Aw 0 65霉菌被抑制 在0 9左右霉菌生长最旺盛 水分活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 0 2 0 4 0 6 0 8 Aw 呈倒S型 开始随水分活度增大上升迅速 到0 3左右后变得比较平缓 当水分活度上升到0 6以后 随水分活度的增大而迅速提高 Aw 0 15才能抑制酶活性 2 水分活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0 2 0 4 0 6 Aw 0 8 Aw在0 4左右时 氧化反应较低 这部分水被认为能结合氢过氧化物 干扰了它们的分解 于是

10、阻碍了氧化的进行 另外这部分水能同催化氧化的金属离子发生水化作用 从而显著地降低了金属离子的催化效率 当水分超过0 4时 氧化速度增加 认为加入的水增加了氧的溶解度和使大分子溶胀 暴露更多的催化部位 从而加速了氧化 3 水分活度对氧化反应的影响 0 2 0 4 0 6 0 8 Aw 水分活度对褐变反应的影响 3食品中水分含量 M 与水分活度Aw之间的关系 食品中水分含量 M 与水分活度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该食品的吸附等温线 1 水分吸附等温线 BET吸附等温线 S形 第一转折点前 水分含量 5 单分子层吸附水 I单层水分 第一转折点与第二转折点之间 多分子层吸附水 II多层水分 第二转折点之后

11、在食品内部的毛细管内或间隙内凝结的游离水 III自由水或体相水 多层水 主要通过水 水和水 溶质氢键同相邻分子缔合 为可溶性组分的溶液 大部分多层水在 40 不被冻结 I II的水占5 以下 自由水或体相水 是食品中结合的最弱 流动性最大的水 主要是在细胞体系或凝胶中被毛细管液面表面张力或被物理性截留的水 这种水很易通过干燥除去或易结冰 可作为溶剂 容易被酶和微生物利用 食品容易腐败 通常占95 以上 单分子层水 不能被冰冻 不能干燥除去 水被牢固地吸附着 它通过水 离子或水 偶极相互作用被吸附到食品可接近的极性部位如多糖的羟基 羰基 NH2 氢键 当所有的部位都被吸附水所占有时 此时的水分含

12、量被称为单层水分含量 40 不能冻结 占总水量的极小部分 吸附等温线的加工意义 I单水分子层区和II多水分子层区是食品被干燥后达到的最终平衡水分 一般在5 以内 这也是干制食品的吸湿区 III自由水层区 物料处于潮湿状态 高水分含量 是脱水干制区 2 温度对水分吸附等温线的影响 同一原料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等温曲线向水分活度增加的方向抬升 图2 4 p28 相同水分含量 水分活度随温度增高而增大相同水分活度 水分含量随温度降低增大 3 不同食品吸附等温曲线形状不同 食品的组分或成分不同 会影响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之间的关系图1 3 1 4 加工对食品水分吸附等温线的影响 食品在脱水过程中水分含量和

13、水分活度之间的关系就是水分解吸的过程 为解吸的吸附等温线 若将脱水后的食品再将这部分水加到食品中去即复水的过程 这就是吸附 在这两个相反的过程中 吸附和解吸之间的水分吸附等温线两者之间不能重合 有差异 形成了滞后圈 见图2 5 p28 滞后现象的几种解释 1 这种现象是由于多孔食品中毛细管力所引起的 即表面张力在干燥过程中起到在孔中持水的作用 产生稍高的水分含量 2 另一种假设是在获得水或失去水时 体积膨胀或收缩引起吸收曲线中这种可见的滞后现象 解吸 desorption 干燥过程吸附 sorption 复水过程 WHC 意义 吸附和解吸有滞后圈 说明干制食品与水的结合力下降或减弱了 解吸和吸

14、附的过程在食品加工中就是干燥和复水的过程 这也是干制食品的复水性为什么下降的原因 注意 即使在最简单的条件下 也难于根据基本原理来预测食品的吸附和解吸等温线 这说明还没有完全了解所有的相互作用机制 思考题 1水分活度的概念2食品中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有什么关系 说明原因3水分活度对微生物 酶及其它反应有什么影响 4食品水分活度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5简述吸附和解吸等温线的差异及原因 第二节食品干燥机制 一 干燥机制二 干制过程的特性三 影响干制的因素第三节干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一 干制过程中食品的主要变化二 干制品的复原性和复水性三 干制品的贮藏水分含量四 合理选用干制工艺条件 一 干制机制 干制是指

15、食品在热空气中受热蒸发后进行脱水的过程在干燥时存在两个过程 食品中水分子从内部迁移到与干燥空气接触的表面 内部转移 当水分子到达表面 根据空气与表面之间的蒸汽压差 水分子就立即转移到空气中 外部转移 水分质量转移 热空气中的热量从空气传到食品表面 由表面再传到食品内部 热量传递 干燥时食品水分质量转移和热量传递的模型 一 干制机制 FoodH2O 2 温度梯度 T食品在热空气中 食品表面受热高于它的中心 因而在物料内部会建立一定的温度差 即温度梯度 温度梯度将促使水分 无论是液态还是气态 从高温向低温处转移 这种现象称为导湿温性 表面水分扩散到空气中 内部水分转移到表面 1 水分梯度 M干制过

16、程中潮湿食品表面水分受热后首先有液态转化为气态 即水分蒸发 而后 水蒸气从食品表面向周围介质扩散 此时表面湿含量比物料中心的湿含量低 出现水分含量的差异 即存在水分梯度 水分扩散一般总是从高水分处向低水分处扩散 亦即是从内部不断向表面方向移动 这种水分迁移现象称为导湿性 M M M T T T 1 导湿性 1 水分梯度若用M表示等湿面湿含量或水分含量 kg kg干物质 则沿法线方向相距 n的另一等湿面上的湿含量为M M 那么物体内的水分梯度gradM则为 gradM lim M n M n n 0M 物体内的湿含量 kg kg干物质 n 物料内等湿面间的垂直距离 m I水分减少的方向 n gradM I 图湿度梯度影响下水分的流向 M M M 导湿性引起的水分转移量可按照下述公式求得 I水 K 0 M n K 0 M Kg m2 h 其中 I水 物料内水分转移量 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水分转移量 kg m2 h K 导湿系数 m2 h 0 单位潮湿物料容积内绝对干物质重量 kg m3 M 物料水分 kg kg干物质 负号表示水分转移的方向与水分梯度的方向相反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导湿系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