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优秀教案参赛用精编版

上传人:ahu****ng1 文档编号:133167338 上传时间:2020-05-2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木叶优秀教案参赛用精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说木叶优秀教案参赛用精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说木叶优秀教案参赛用精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木叶优秀教案参赛用精编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说“ 木 叶 ”教案 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2、筛选整合信息,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3、提高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比较、辨析、品读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达到预习字词、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的目的。2、利用探究-质疑、提问、比较优等方法,让学生掌握规律性的东西,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诗歌鉴赏中去。以此来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质疑的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在阅读与写作中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习惯。2、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感受古代诗歌的语言美,提高审美情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学习作者严谨

2、的治学态度,在阅读与写作中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习惯。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感受古代诗歌的语言美,提高审美情趣。二、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分析法、合作探究法三、 课堂类型 新授阅读四、 教学环节与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用时导入新课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 1、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并加以整理。2、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3、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你从中悟

3、出了什么道理。讲授新课(一)一、 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1、 什么是关键词句?关键句:开头总起句、过渡句、结尾总结句、语段的中心句、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独立成段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抒情句、议论句,关键词:序列词、指示代词、反复出现的词、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分离材料和观点的词(例如、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见)关键句和关键词均可视为理清思路的关键词句。 概括文意要舍否定取肯定2、概括每段大意:第一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总结句)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

4、(注意“可是”“而”等词语体现的句间关系)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木”字上。(反复出现的句子、谈论的对象)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结尾句)第五段,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 具有落叶的特征。(过渡句)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透着黄色,在触感上是干燥的。(上段尾句过渡句)第七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独立成段的句子)3、梳理文章脉络:(1-3),列举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4-6),说明“木”的两个基本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

5、特征。总结全文,“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去无几,艺术形象上却是一字千里。讲授新课(二)2、 研读4-6段,筛选整合信息,深入理解内容: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方法提示:浏览第四段,划出文中关键词句,相互讨论交流)高木:落木千山的空阔高树:枝叶繁茂的饱满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归纳总结五、 作业设计作业内容设计意图基础性名师对话自主学堂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发展性名师对话随堂训练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提高性名师对话拓展阅读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六、 板书设计七、 课后反思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