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33163525 上传时间:2020-05-24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2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精编》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精编》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精编》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精编》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 论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是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早期重要成员之一。他出生于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从小深受犹太教的熏染,青年时期受到新康德主义影响,同拉齐斯、卢卡契、布莱希特、阿多诺、霍克海默等人的交往使其又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本雅明一生涉猎多个学术研究领域,虽然著述不多但其独特的思想给他同时代及后来的学者留下了丰富多样的学术遗产。在本雅明众多的学术遗产中,本文选择大众传媒美学思想作为研究内容,主要是由于本雅明关于大众传媒美学理论的独特性及其对今天大众传媒研究影响的深远性。本雅明身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一员他对大众传媒的理论思考却

2、迥然不同于本学派的其他学者。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曾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一方面,他们认为大众传媒的载体如电影、电视、广播等只是一个具有反面性角色的大众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工具,它操纵、封闭了广大人民的思想和心理;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大众传媒接受者在各种机械复制技术的灌输中毫无选择的余地,只能沦落为受人摆布之物;此外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更是败坏了艺术的品味,改变了艺术的性质,降低了观众的审美能力。本雅明的思考却与此有异。早在20世纪初期,他就预见并提供了大众传媒的思想理论框架,主要散见于作为生产者的作家、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等作品中。在这些文章中,本雅明给

3、予当时大众传媒艺术的代表性载体摄影和电影以充分的肯定,提高了大众传媒接受者的地位,最具有意义的是,他为大众传媒理论的研究做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理论框架的构建,针对当时技术复制时代的背景提出了大众传媒载体、大众传媒传播者、大众传媒接受者的划分,这都为日后大众传媒的研究树立了方向。随着时代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大众传播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将大众文化产品普及到各个地方,大众传媒理论的影响波及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学术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本雅明大众传媒理论的关注并不多,并没有看到他在大众传媒理论方面的真知灼见。他逝世后50年代,其好友阿多诺等人编辑出版了他的论文集、书信集,使得本雅明“重新

4、”被发现,从而名声大振,在西方学界引起轰动效应,形成所谓的“本雅明复兴”。今天,本雅明对当代美学的影响更因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而日益受到关注。1992年,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市为纪念本雅明诞辰100周年举办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国际学术大会,参会的学者来自世界各地,会后更是出版了大开本(3卷本)论文集近2000页的容量,可见,学术界对其思想的重视。不过,相对来说,学术界对本雅明大众传媒美学理论研究仍属“弱项”,国内外对此研究大多散见于中短篇文章、论文中,专著类的研究著作甚少,仅仅对复制技术、传统艺术、现代艺术等涉及到大众传媒方面的知识点有所涉猎,并没有将本雅明对大众传媒理论的思考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目

5、前笔者所能查到的专著类作品共11部,论文约有189篇。本文应用文本分析方法,希冀能将本雅明散见在各个文章中关于大众传媒美学思想的内容进行收集、整理,还原本雅明大众传媒初始的体系构建。第一章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艺术生产理论就是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社会生产理论。本雅明认为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一样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并且由生产与消费、生产者、产品与消费者等要素构成。基于此,本雅明的大众传媒思想以艺术生产理论为基础进行构建。在本雅明看来,在艺术生产过程中,大众传媒的传播者就是生产者,艺术作品是以电影和摄影为代表的大众传媒载体,大众传媒的接受者是消费者;艺术创作是生产,艺术欣赏是消费,艺术创作的“技术”则

6、代表着一定的艺术发展水平即机械复制技术。但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并非原创,它最早由马克思提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是全面的,除了满足肉体需要的物质生产外,“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2页. 鉴于此要想真正了解本雅明大众传媒理论,我们有必要对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进行简要梳理,同时了解一下本雅明自身艺术生产理论诞生的背景。第一节 艺术生产理论来源一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内容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工业革命刚诞生的时代。19世纪

7、上半叶,欧洲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历了简单的协作和工场手工业阶段,开始进入机器大生产阶段。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由此,工业革命所引起的生产技术上的变革同样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革命,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正是在此社会经济前提下诞生的。马克思在1844年4月至8月写于巴黎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中把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来考察,认为它受一般生产即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他以音乐为例,指出:“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

8、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7页.18451846年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表述新世界观时提出了“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 的重要命题,这命题不仅包含着艺术生产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基础,而且首次将生产区分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两大

9、类,哲学、宗教、艺术等均属于精神生产范围,并明确提出了“精神生产”、“科学劳动”、“艺术劳动”等概念,论述了“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关系,认为物质生产的性质决定着精神生产的性质。随后在1848年,马克思又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五十年代,马克思完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序言”,并第一次使用“艺术生产”这一概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以及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具有永久魅力等问题作了完整的、经典性的阐述,他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

10、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卷第82页.它表明了我们如今熟知的生产关系命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的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原理。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展开的。首先,马克思明确地区分了物质生产及精神生产,把艺术生产纳入到精神生产的范畴,物质生产制约、决定着精神生产、艺术生产。其次,马克思以希腊神话和史诗作为典型的艺术样式为例来阐述,认为历史上许多重大艺术样式是特定时代社会物质生产及其所规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一旦其赖以生成的物质生产条件和社会条件改变了,这些艺术样式也就会随之改变甚至消亡。再次,在

11、对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关系上,马克思认为必须坚持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惟有如此才能正确地说明某种物质生产的特征及与其相适应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具体特征,科学地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最后,马克思论述了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看来,无论物质生产还是艺术生产,都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论述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时,马克思认为:“生产不仅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它也为材料提供需要。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马

12、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卷第95页.艺术生产作为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必然遵循着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的相互辩证关系的理论。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提出为后来艺术生产理论的阐述和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理论家大多是以此为基础,发展演绎出新的理论,并对新时期、新技术出现的艺术、媒介、文化产业进行理解与批评。二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背景马克思为艺术生产这一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将属于美学领域的“艺术”同属于经济学领域的“生产”两者相结合,提出了“艺术生产”这一概念。马克思认为艺术的神圣性被其消解,他将艺术创作看作同其他物质生产过程一样,

13、是生产者、消费者、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间的回环往复运动,认为艺术创作和物质生产过程相同,艺术家是生产者,艺术作品是产品,艺术创作技巧(技术)是艺术生产力。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的集中、技术的进步,艺术生产理论势必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由当初局限的理论空间拓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由此可见,马克思为后来的艺术生产理论的论述提供了较大的理论空间。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理论家大多是在这个框架之内展开对新时期艺术生产新形态的讨论。在这其中,本雅明更是较为突出的一位,他继马克思之后将艺术生产理论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本雅明生平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是欧洲大陆现代史中最具悲剧性的时代,

14、时代的悲剧也塑造了他悲剧的一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执掌政权,对犹太人进行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政策,作为一名犹太人,本雅明也开始了他无奈的流亡之旅。许多对大众传媒、复制艺术、文化更迭等方面的研究论著都是他在这一时期写下的。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产生的背景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新技术的出现,尤其是大众传媒的威力日益凸显,摄影、广播、电影、报纸等传播载体充斥着人们的视野,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艺术从高雅的圣坛上走下来,走向平民百姓,人们不用再到剧场欣赏高雅的音乐会和歌剧,大众可以通过广播在家中收听,而摄影术、电影的诞生更是对传统艺术造成巨大的冲击,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娱乐消遣方式。另一方面,本

15、雅明对艺术生产理论的思考也受到许多艺术家的影响。苏联导演女共产主义者拉西斯向他介绍了自己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促使其阅读列宁、卢卡契、布洛赫等人的作品,学习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去关注他所研讨的问题。同时,在拉西斯的介绍下,他认识了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布莱希特深深地吸引并影响着本雅明。布莱希特关于经验与体验的认识,关于戏剧与电影的看法等等都在本雅明大众传媒理论中有所体现。至此,在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影响下,本雅明对现代艺术的转变、“震惊”的当代体验艺术与政治斗争的关系等问题开始了独具本雅明特色的理论研究。第二节 艺术生产理论内容1934年,本雅明应邀在巴黎左翼知识分子办的“法西斯主义

16、研究所”发表演讲,演讲内容后来被整理成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一文。文章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如苏联和西欧的文学创作、布莱希特的戏剧、欧美的摄影和电影等大众传媒。在这篇演讲中,本雅明继承了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理论,并在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与所处时代的特点创立了属于他自己的艺术生产理论。本雅明同马克思一样,将艺术创作视为同物质生产有共同规律的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和过程,认为它同样受到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制约,“在他看来,在艺术生产过程中,文学艺术家是生产者,艺术作品是产品或商品,读者观众是消费者;艺术创作是生产,艺术欣赏是消费”,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734页.并以此论证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科技和生产方式变化带给艺术生产力、生产者、消费者的影响和冲击。一 艺术生产力技术艺术生产力是本雅明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