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八章 第1课 日本(第1课时)教学案2(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153539 上传时间:2020-05-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八章 第1课 日本(第1课时)教学案2(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八章 第1课 日本(第1课时)教学案2(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八章 第1课 日本(第1课时)教学案2(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八章 第1课 日本(第1课时)教学案2(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八章 第1课 日本(第1课时)教学案2(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八章 第1课 日本(第1课时)教学案2(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八章 第1课 日本(第1课时)教学案2(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日本 (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1、 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2、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3、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教学目标】1 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领土组成和首都,并描述其地理位置。2 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了解抗震自救的方法。3 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重点】1、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特点。2、 结合日本自然环境的特点,分析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教学难点】1、 初步

2、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2、 能够结合日本的地理位置特点,分析该国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的原因【教学模式】“二、五、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理助学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点拨导入: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国家日本。对于这个国家我想大家有很多话要说,那么老师给大家一些时间说说你对日本的认识。学生发表自己了解到的日本:1、 日本曾经侵略过我们国家。2、 日本是个发达国家。3、 日本的武士道。4、 日本的汽车很有名。5、 日本现在与我们国家争钓鱼岛。6、 日本的料理。7、 日本的国花是樱花。.让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可

3、以将自己的激情释放一下。过渡自然导入新课。衔接过渡樱花是日本的国花,自古以来日本人就有观赏樱花的习惯。当前正值樱花盛开时节,来自日本国内外的游客络绎不绝,今天也让我们一起走近日本。在没进入日本之前我们要对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特点、人文情况又等作一些了解吧。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大屏幕来走进日本去了解它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出示图片1、领土的组成2、位置特点3、 日本的地形点拨学生:学生试着描述日本的领土组成、海陆、半球、经纬度位置特点、地形特点。一、观察大屏幕:探究、交流学生读图填空:ABCD日本的四大岛自北向南依次是 、 、 、 。二、纬度位置:学生观察日本地形图,说出其经纬度范

4、围、海陆位置、半球位置。(日本国土由四大岛屿和附近的诸多小岛组成。四大岛屿由北到南分别是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和九州岛,南方为琉球群岛,其中本州岛面积最大。主体部分跨纬度从30N到46N,国土南北狭长,全部位于北温带)三、日本的地形学生读日本地形图,同桌互相描述日本地形特点(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且多分布在沿海。河流短小,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最大平原为关东平原,最高山为富士山,海拔3776米)指导学生认识描述一国国土面积的方法指导学生认识一国纬度位置和领土组成特点的方法,并分析其所处的温度带,为后面学习气候特点做好铺垫。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桌读图、互述,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竞争意识,

5、共同探讨则增强了合作互助精神。衔接过渡通过以上探究我们对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有了深刻的了解。现在就让我们进入日本更进一步的探究一下其他方面的特点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出示:设问: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对日本的经济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分析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设问:1、火山是否有百害而无一利呢?2、比较日本地震和汶川地震,从中可以发现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什么?3、同学们,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读图回答:特点:日本全国海岸线 ,多优良 ,这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为发展 与 提供了便利的航运条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由于日本地处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6、交界处,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比较活跃,因此多火山、地震。 (2)学生讨论回答: 日本很多温泉很出名,就是利用火山的地热. 能开发成旅游区。 还能取火山灰做肥料。 火山爆发时把地下蕴藏的矿产带到了地表,形成矿床,为开采提供了便利。探究:为了应对地震带来的危害,日本还采取了哪些措施?通过比较我国与日本的海岸线,使学生了解日本海岸线特点及其对经济的有利影响通过学生观看视频说出自己的感受,用直观的图片来增强学生对火山、地震危害的理解,使学生建立起科学防震意识。通过了解日本的防震措施,引导学生讨论地震发生时,如何应对,普及抗震知识,减少次生灾害。通过与日本的抗震自救作对比,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7、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衔接过渡同学们,日本是个狭长的岛国,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导致樱花的花期由日本国土的南端向北方依次推迟,形成一条由南向北的“樱花前线”,樱花爱好者趁此机会追赶“樱花前线”北上,饱览各地风光!下面我们趁机探究一下日本的气候特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出示图片点拨引导学生分析对比与同纬度地区的差异;指导学生读56页课文第二段,提示:结合日本的国情特点,大家认为日本应该如何因地制宜发展自己的农业?(展示图片,感性认知)点拨: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达66,被誉为“绿色王国”,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什么?学生阅读教材,探究:1、说出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南半部属亚热带季

8、风气候2.对比东京和北京的气温与降水资料柱状图,分析两地的差异(二地纬度相当):结论:东京冬季平均气温(3.7C)比济南(-4.7C)高,夏季(25.1C)比北京(27.2C)低,年降水量几乎是北京的2.5倍)3.探究日本的季风气候为什么具有海洋性特点?夏季,北半球同纬度的海洋比陆地气温低,来自太平洋的气流直接吹向日本,没有经过大陆的升温作用,故比济南气温低,而水汽量也比到达北京时多冬季,来自亚欧大陆的寒冷干燥的西北季风直接吹向济南,造成北京冬季寒冷;而在到达日本前,要越过漫长的日本海,此时海洋比陆地气温高、水汽量也大,所以到达日本时变得温湿。结论: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学生读课文探究

9、,发表见解:1.人多地狭:适宜使用小型机械,精耕细作,提高单产;2.多山地丘陵:适宜发展林果业,栽种果树与经济林木(日本森林覆盖率达66居世界前列)3.岛国位置:周围海洋广阔,渔业(海洋捕捞)发达,如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北海道渔场。但矿产资源十分缺乏。4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适合种植水稻、栽培茶叶等亚热带作物。通过读图,训练学生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柱状图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冬夏季风的性质及其对日本的影响,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日本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培养学生学会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利用自然地理条件的思维,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

10、的地理知识梳理【当堂达标】 1、下列有关日本的叙述,正确的是:A、最大的岛屿是九州岛 B、北海道在四大岛屿中纬度最低C、本州岛和九州岛之间是日本海 D、本州岛和四国岛之间是濑户内海2、日本多火山、地震是因为处在: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 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3、有关日本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稀疏 B、海湾优良,海运便利C、矿产丰富 D、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多分布在沿海4读“日本图”,回答问题。写出图中字母或数字代表的地理名称:国家:A_,B_,C_,D_。海洋:E_,F_,G_。海峡:H_。岛:a_,b_,c_

11、,d_。群岛:e_。山峰:f_。日本首都:g_。【教学反思】日本作为一个典型的岛国,在地理位置、领土构成和海岸线轮廓各方面都富有特色,在地理教学中离不开对地图的运用和分析,在本节课中,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日本地形图,引导学生说出日本的所处的半球位置及所处温度带和海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在讲解日本的领土构成时,联系到近年来,日本与周边国家岛屿之争不断升级,尤其日本与中国之间的钓鱼岛争端不断升级,在讲到日本多火山地震时,很多同学甚至鼓掌欢呼,在这里教师主要引导学生知道学习日本的主要目的,是借鉴日本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使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情怀和爱国热情,为中国的发展强大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时,采用多媒体课件,一目了然,学生很容易得出日本地处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因此多火山、地震,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讨论地震发生时,如何应对,普及抗震知识,减少次生灾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对地图的阅读、理解和信息的提取。比如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板块位置和季风的海洋性特点等。其次关注学生辩证思维培养:如火山对人类的利与弊、岛国的优势与劣势,日本如何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农业等。再次要关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状态,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以及地理情感态度的形成。如通过读图、探讨交流、发表见解,综合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表达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