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147901 上传时间:2020-05-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课标与教材 (一)【课程标准】1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2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二)【课标分解】概念体系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程度气温的变化运用某地气温资料运用气温变化曲线图绘制说出绘制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气温的分布阅读图3.17阅读图3.18阅读图3.19和3.20归纳归纳归纳归纳世界年平均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归纳气温垂直分布规律。归纳世界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规律。以及不同半球、陆地和海洋气温分布的季节差异(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

2、布图的阅读。难点: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的理解。教材分析: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谈论法以及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二、学情分析本节重点从“气温与生活”、“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内容贴近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第二部分学生通过预习,搜集资料,知道由于太阳照射使气温发生日变化和年变化,但需要教师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绘制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知道气温一天中最高值与最低值出现的时刻;及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陆地和海洋的差异;第三部分内容偏难,需要教师由前面学过的等高线

3、、等深线的原理,让学生建立起等温线的概念,从等温线分布图上理解高温中心、低温中心;不同地带的温差的不同,理解气温的变化幅度,进一步理解世界气温的三大分布规律。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观测方法。能正确阅读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或日变化曲线图。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

4、态度。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态度。4、 教学评价1、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活动时评价个小组的参与度。2、采用当堂提问的形式,观察学生的听课认真度。五、教法与学法: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教学准备:温度计、多媒体课件、世界气温分布图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引入新课:展示济南一周的天气预报,请同学们复习常用的天气符号。并将图中的风向用附号展示。除了天气符号,天气预报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气温播报。让同学们试着说出图中的气温。转承:气温是如何测的呢?怎样直观地反映气温一天的变化趋势呢?展示课件: 气温观测、读温度计、整点气温读数教师提问:日平均气温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学生

5、:思考计算方法,得出日平均气温是每日8时、14时、20时、2时气温读数的平均值。教师提问 : 你感觉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在什么时候?教师展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学生: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总结规律。学生归纳: 一天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它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弯曲就明显。练习:“早穿皮袄午穿纱”分析承转过渡 请学生从四季服装的变化以及校园内景色入手,明确气温不但在一天中有变化,在一年内也有变化。教师讲授 我们把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年变化板书 年变化 迁移学习 能

6、否用气温变化曲线图表示气温年变化规律呢?学生活动在学习了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基础上,用同样的方法,利用课本54页活动提供的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学生活动 AB1 3 5 7 9 11 12 月份 读图分析:1、图中A、B气温年变化曲线有什么不同? 2、分别找出气温最高月和最低月,明确B是北半球陆地,A是南半球陆地。结合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明确气温年较差的概念。 3、再想一下,如果换成北半球、南半球的海洋月平均气温曲线图,图形会有变化吗?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科学观测结论:海洋的气温升温和降温要比陆地晚一个月左右。总结:陆地、海洋气温规律。第二课时导入新

7、课方法1 复习提问:一天之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刻?(午后2时左右、日出前后)北半球大陆,一年之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值分别是几月份?(7月、1月)这是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那么,气温在空间上有什么分布规律呢?板书 三、气温的分布讲授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等高线地形图定义、特点,以及表示的地形形态,总结将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组成了等高线。 2、教师设问:地球表面高低不同,我们能用等高线图表示出来。那么,世界各地的冷热也不同,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来表示出气温的水平分布呢?展示课本P55图3.16,带领学生学会阅读等温线分布图。(1)通常根据等温线延伸的方向,判读气温递变的方向;

8、(2)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分析气温的差异;(3)根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判读高低温中心。3、让学生仿照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以学习小组讨论完成下列各题。(1)等温线是(地图上气温相同的点连成的线)。(2)运用等温线图是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3)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同。(4)等温线数值大,气温(高),数值(小),气温低。(5)等温线(稠密)的地方 ,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6)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的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表示的是高温(中心)。4、在小组讨论交流后,选1名学生代表上讲台指图逐题讲述,大家逐题评判补充,教师逐题点击正确答案

9、。使学生掌握阅读气温分布图的基本要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5、电脑展示课本P56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读图分析:(1)分别指出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的主要纬度范围。(2)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6、应用启发式,教师一边提出问题,让1名学生上讲台一边指图说明,大家一边观察回答,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教师 请大家找出20等温线,看看和哪两条纬线接近?学生 南回归线、北回归线。教师 这说明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学生 南、北回归线之间。教师 南、北回归线之间是“五带”中的哪一带?学生 热带。教师 请大家再找出-10等温线,看看和哪两条纬

10、线接近?学生 南极圈、北极圈。教师 这说明年平均气温低于-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学生 南极圈以(南),北极圈以(北)。教师 南极圈以南是什么带?北极圈以北是什么带?学生 南极圈以南是南寒带,北极圈以北是北寒带。教师 请大家再找出20、10、0等温线,观察这3条等温线的数值分别在南、北半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学生 北半球自南向北(从赤道向北极)等温线数值逐渐减小;南半球自北向南(从赤道向南极)等温线数值逐渐减小。教师 那么,从赤道向两极,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 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教师 在黑板上画简图(如下图),请大家判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的哪半球?判断根据是什么?学生 甲

11、地位于北半球,因为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乙地位于南半球,因为气温自北向南逐渐降低。7.投影展示“七月重庆与峨眉山气温示意图”(两地同在30N以南)。观察思考: 七月重庆与峨眉山气温示意图(1)两地海拔相差多少米?(2839米)(2)两地的气温约相差多少度?(16)(3)根据两地的高度差和温度差,计算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多少度?(160.6)教师进而说明气温的空间分布,不仅有水平分布,还有垂直变化,并要求学生记住气温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因此,各地的气温差异还要受到地形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高气温低板书 3.同一地点 海拔低气温高8组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1)投影展示课本P56图3.18“气温的垂直变化”,请大家帮助这位同学(指图)来计算一下,山顶的气温应该是多少呢?看谁算的快而准,并让先举手的同学讲一讲计算的结果和思路。(2)让学生用本节所学知识,解释导入新课时提出的两个问题。课堂小结: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