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研究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3143798 上传时间:2020-05-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研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与方法再探研究方案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 1、时代背景新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些挑战,当今国际社会已广泛认同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在当前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伴随政治、经济、科技迅速发展而同时出现的,是诸如人文精神的丢失、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令人担忧的现象。因此,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发展的共同目标。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社会发展,其核心是人自身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影响包括教育系统在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导致全社会的深刻变革。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

2、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2、国外研究状况述评从国际教育发展上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年报告的主题,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学习”,再到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7页,这些都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断认识与追求。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了“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ESD)一词。随后,各种报告、会议、机构相继开展和成立。在我国,1983年10月1日,同志在视察景山小学时,就向全国发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他高瞻远瞩,从国家民族未来命运和世界

3、发展趋势的高度提出了这“三个面向”,为教育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思路和途径。“面向现代化”是“三个面向”的基础和核心,这为可持续发展规定了具体容,“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是“面向现代化”的时空两翼,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和途径。 刘云生:三个面向与人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4期,第10页“三个面向”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发展,它为教育改革和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奠定了重要的思想与方法论基础。它揭示了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改革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同志也指出: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4、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基础教育升级换代,就是基础教育可持续性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有:“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个性健康发展,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从中指明了今天的教育活动,应该以促进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活到老,学到老”。我国这句古话蕴涵了朴素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有研究者指出 孙宏艳:关注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访陆小娅,少年儿童研究,2000年第7-8期,第4 - 9页:“如果成年人一味地预支孩子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这将比对森林的过度开采还要可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

5、要有资源的支撑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么人的一生也要注意资源的保护和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至少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健康的身体、求知欲、自主性、自尊和自信、人际交往的能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和总趋势。对于“素质”概念的理解,已基本形成共识:个人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并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质量水平。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素质不是指具体的思想观念、知识、技能,而是最重要、最具有迁移作用或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成分,是未来发展的潜在基础,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要素、结构及质量水平”。作为提高素质的教育来说,意味着完整的、

6、活生生的人的发展,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质量水平”发展,不是一程的发展,而是全程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各类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长远目标所在。3、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虽然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都在逐渐开展与实施,但仍存在着片面强调科学教育,相对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在科学教育中,重视科学知识教育,忽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教育;在人文教育中,偏重人文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精神教育,具有几千年历史根基的“应试教育”迟迟退不出历史的舞台。在某些地区,学生的负担仍然很重,学生苦不堪言,严重抑制了学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二)研究的意义1、 理论意义康德曾说

7、:“儿童应该受教育,然而不是为了现在,而是为将来人类可能得到一种改善的境况。”我国北宋理学家程颢也曾指出:“学乃是终身事。” 研究小学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在“未来的境况”中得到终身的最大发展,这与只求现在考得好的“为应试而教”截然相反,也与夸美纽斯所言“人在其身心最早形成的阶段中,就应当这样来塑造,使其成为终身应当成为的那样”不同,它并不是把“终身应当成为的那样”看成一个僵死的东西,按推断中的未来成人模式来要求现实中的儿童,而是遵循人本身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始终把人的发展的最大化作为追求的目标,“为可持续而教”。因此,以“小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为容的研究是当今教育界具有前瞻性和开拓

8、性的研究课题。它不仅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前沿课题,而且也是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而持续的发展,是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一项具有开创性的教育改革研究,有利于发展和丰富我国主体教育、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促进其进一步科学的发展,从而更好,更正确地指导实践工作。2、 实践意义小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宗旨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服务的。在实践上,小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就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的突破口,在素质教育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能够有效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提高教育质

9、量,实现一流教育和优质教育;它还有利于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各项教改实验的全面实施,尤其是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校本教研、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具有直接的实践价值。二、核心概念的界定1、素质“素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素质”概念也就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中写道,素质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解剖生理学和心理学上最早使用素质概念。因此狭义素质是素质的本义。狭义素质概念的

10、特点是强调素质的先天性。先天性,亦即“后天发展的主体可能性”。广义素质概念,也就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则泛指整个主体现实性,亦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如,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写道,广义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素质”具有潜在性、稳固性、整体性、发展性、化性、全民性、社会历史性、层次性等特点。本研究中的小学生素质主要指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2、可持续发展追求可持续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观的一个根本变革。持续发展的目的是社会发展,其核心是人自身的发展。“可持

11、续发展”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最初应用于林业和渔业,指的是一种管理资源的策略:即利用全部资源的一部分,而新生资源足以弥补使用的资源量,以此达到资源永不枯竭。 张民选编:可持续发展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第16页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长期研究,于1987年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它是从社会综合发展与自然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的。目前,这个概念已经基本得到广泛认可。人的发展“较为严格地指一种持续的系列变化。这种变化既可是由于遗传因素,也可是环境或学习的结果,既可是量变,也可是质变

12、”。(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它不局限于人生的某些阶段,而是着眼于人的终身。它“不求各个阶段的平等与最大化,只求人最终发展的最大化” 刘云生:素质教育应致力于学生可持续发展,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1期,第24页。本研究中的可持续发展就是采纳这样的界定。三、理论依据1.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思想的产生可追溯到20年前。20世纪80年代初,顾明远教授撰文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 又是教育的主体。”(教育1981年第10期)并在1982年顾明远、黄济教授主编的中等师学校的教育学教材中将此命题作为专节论述。在哲学界、文学界、历史界等对主体、主体性问题形成研究热点的同

13、时,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主体性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主体教育实验自20 世纪90 年代产生以来, 至今已十来年, 它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它认为人的主体性素质是现代社会人的核心素质, 在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主体教育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人是通过自身有目的的活动或实践而认识客观事物,在不断地认识中发展自我,是认识的主体。教育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参与教育活动而接受教育,使自我得到发展。所以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意识和能力,才能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

14、化为自我发展的在需要;才能把外在的教育容,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化为自身的素质。学生的主体性还表现在情感的体验和行为的自觉性,从而使知、情、行三者得到统一。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求知欲和对学习过程感受到的乐趣,是他们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这就要激发他们的情感作用。他们对学习容的体验,更是对学习容深刻理解和体会的在表现。如果说浅层次的学习尚可以通过灌输和强制手段让学生掌握,而深层次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则完全寄托于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学生要把学到的观念、知识、技能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到实际活动中,达到学以致用,也离不开主体意识和能力。没有学生的主体性,就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主体教育的主要容包括:(1)学生主体

15、性发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和核心。(2)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认识主体, 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个体和群体。(3)主体性,作为主体的本质属性,是主体在同个体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不是实存性,而是功能性。既包括人对世界的自觉能动的掌握,也包括人对世界的自觉能动的创造。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的在规定性。(4)“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主体性是实践主体的个性。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中生成,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表现。应坚持活动的客观性、目的性、群体性及创造性。个体在群体交往中得到发展,通过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主体间性,主体与

16、主体间的相互交往的特性,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主体在群体中的交往,在交往中人自身才能得到发展,人的主体性才能得以真正的实现。(5)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条件。主体素质结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成就动机、知识结构、智力水平、身体素质、活动能力、科学方法、人格特征等在因素决定学生主体性水平及其发展。学校教育及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条件。(6)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应处理好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关系,主体性与实践活动的关系,个体主体性与群体主体性的关系,自主、主动与创造的关系。揭示主体性的实践基础,主体性的特点、主体性的涵及发展机制,以及主体性在人的依赖性奴役性个性充分自由发展三个阶段中的作用。2.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是构成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本质要素。它是在个体先天禀赋的基础上, 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而形成的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