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编制指南(送审稿)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117852 上传时间:2020-05-24 格式:PDF 页数:47 大小:426.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五”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编制指南(送审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十二五”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编制指南(送审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十二五”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编制指南(送审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十二五”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编制指南(送审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十二五”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编制指南(送审稿)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二五”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编制指南(送审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编制指南(送审稿)(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十二五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编制指南 送审稿 一 目的与意义 目前 我国大气污染的区域性特征日益明显 灰霾 臭氧和酸 雨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态安 全构成威胁 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 近年来 长三角 珠三角 京津冀等区域每年出现灰霾污染的天数达到 100 天以上 空气中细颗粒 PM2 5 年均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 准指导值 2 4 倍 光化学烟雾污染频繁发生 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环境问题的整体性以及大气环流造成区域内城市间污染传输影响给 现行的环境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亟待建立 通过采取联防联控措施

2、加大防治力度 统筹环境资源 严格落实责任 形成治污合力 推动区域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确保 区域环境安全 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二五 期间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工业化和城市化 仍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资源能源与环境矛盾将更加集中 为实现 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战略目 标 应抓住 十二五 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和解决重大环境 问题的战略机遇期 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 从系统整体 角度出发 制定并实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采取煤炭消费总量 控制等政策措施 形成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 倒逼传导机制 加大 2 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能源结构优化

3、和能源 消费的合理布局 推动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科学编制 十二五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 是贯彻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 2010 33 号 以 下简称 指导意见 落实 十二五 国家环保目标 强化政府宏 观调控措施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 十二五 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组 成部分 同时也是指导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布局 能源消费和大气 污染物排放控制的重要文件 十二五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包括 三区六群 的共九个分区规划和一个总体规划 长三角 珠三角 京津冀 辽 宁中部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 武汉城市群 长株潭

4、城市群 成 渝城市群 海峡西岸城市群等 三区六群 内的各地政府 要根据 十二五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编制指南 要求和当地 实际情况 配合环境保护部等有关部委编制三区六群的 十二五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 汇编后报国务院审批 其他区域由省级环 境保护厅 局 根据实际情况参照 十二五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 防联控规划编制指南 组织编制本省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 报省级人民政府审批 为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提 高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 特制订 十二五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 联控规划编制指南 以下简称 指南 指导各地区域大气污染联 3 防联控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 二 指导思

5、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要求 以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 以统筹区域环境资源为主线 以多污染 物综合控制和均衡控制为手段 充分利用大气环境质量模型模拟的 区域减排 响应关系 科学编制 十二五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 联控规划 明确 十二五 期间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目标 重点 任务 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 实现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定量化和精 细化管理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 编制原则 统筹协调 上下联动 统筹协调 上下联动 十二五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 划编制要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节能减排重大战略 能源发展规划 和产业发展规划等有机衔接 统筹区域

6、内产业发展 产业布局 城 市间污染防治要求 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 通过自上而下 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 采取 二上二下 的方法协调与衔接不 同区域的规划目标 规划任务和技术要求 区域内各省市根据国家 制定的 指南 要求 编制提交本省市规划方案 国家统筹协调 形成区域规划文本 统一管理 整体推进 统一管理 整体推进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 将区域作为整体 进行统一规划 提出共同的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目标和政策措施要求 统筹协调多方利益主体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 采取综合控制措施 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和多污染物的均衡控制 推进区域大气环境 4 质量全面改善 分区要求 分类指导 分区要求 分类指导 根据不同

7、区域的大气环境问题特征和未 来发展需求 提出各自的环境目标和管理要求 对区域内不同城市 根据其对区域大气环境污染的影响贡献 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污染 治理能力 制定差异性任务要求与政策措施 结合各行业的生产工 艺 排放特点和政策要求 分析不同行业污染防治的技术潜力 分 行业提出控制要求 任务细化 项目落地 任务细化 项目落地 围绕区域环境质量目标 采取多污染物 综合控制和均衡控制的途径 明确细化各地不同污染物的防控要求 和工作任务 基于污染防治技术要求 根据大气污染排放现状 编 制详细的污染防治项目清单 将工程项目落实到源 作为下一步规 划实施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 总体要求 一 规划范围 一 规划

8、范围 三区六群 是指长三角 珠三角 京津冀 辽宁中部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 武汉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 海峡 西岸城市群 共涉及 14 个省 直辖市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两省一市 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市 深圳市 珠海市 佛山市 江门市 肇庆市 惠州市 东莞市 中山市 9 个城市 京津冀包括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两市一省 辽宁中部城市群包括沈阳市 鞍山市 抚顺市 本溪市 营口 5 市 辽阳市 铁岭市 7 个城市 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青岛市 济南市 烟台市 淄博市 威海 市 潍坊市 东营市 日照市 8 个城市 武汉城市群包括武汉市 鄂州市 黄石市 黄冈市 孝感市 咸宁市 仙桃

9、市 天门市 潜江市 9 个城市 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市 株洲市 湘潭市 3 个城市 成渝城市群包括四川省成都市 绵阳市 德阳市 内江市 资 阳市 遂宁市 自贡市 泸州市 宜宾市 南充市 广安市 达州 市 眉山市 乐山市 重庆市 15 个城市 海峡西岸城市群包括福建省的福州市 厦门市 泉州市 漳州 市 莆田市 宁德市 龙岩市 三明市 南平市 9 个城市 二 规划时限 二 规划时限 规划的基准年为 2010 年 规划目标年为 2015 年 远景目标年 为 2020 年 当前 各地在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时应以 2009 年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和以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后的 2009 年污染物排放量数据作为基础

10、 结 合 2010 年污染控制计划及 十一五 污染防治实际进展情况 推算 2010 年排放量 作为规划一上 一下的排放量基数 待 2010 年环境空气质 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数据确定后 规划基数统一调整为 2010 年数据 三 基本思路 1 以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 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 污染防治技术要求及环境状况 确定区域大气环境总体目标 三 基本思路 1 以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 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 污染防治技术要求及环境状况 确定区域大气环境总体目标 基于 6 区域大气环境问题特征 污染超标情况 充分考虑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 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环境要求 协调磋商确定区域大气 环

11、境质量目标 包括区域性环境质量目标和城市达标率目标 根据 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目标要求 利用大气环境质量模型模拟的排放 响 应关系 确定不同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包括区域二氧化硫总量控 制指标 区域氮氧化物总量控制指标 区域烟粉尘总量控制指标 区域挥发性有机物减量指标等 2 统筹区域环境资源 建立公平合理的污染防治目标 实现区 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 统筹区域环境资源 建立公平合理的污染防治目标 实现区 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统筹考虑区域内各城市社会 经济 环 境发展状况 兼顾长期和短期利益 建立起有利于实现区域公共利 益最大化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机制 根据地区产业结构的特 点和排污总量的

12、特征 分期 分批制定总量控制指标 环境污染严 重及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地区 严格控制排污总量 创 新环境经济政策 建立发展补偿等利益均衡机制 推动区域整体发 展 3 强化对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导向性作用 实现环境保护优 化经济发展 3 强化对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导向性作用 实现环境保护优 化经济发展 严格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 重点区域新建项目必须 按照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最严格的环保要求进行控制 划定重点控制 区 加大对控制区内现有大气污染源整治力度 密切关注这些地区 的新建项目 从区域统筹的角度考虑 实施严格环境准入制度 重 点推进区域环评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环评 引导区域重大产业合理 布

13、局 发展清洁能源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7 划定工作 控制煤炭消费总量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 4 加大区域污染控制力度 分地区 分行业编制减排项目清单 落实控制任务 4 加大区域污染控制力度 分地区 分行业编制减排项目清单 落实控制任务 针对影响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重点污染物 包括二 氧化硫 氮氧化物 颗粒物及挥发性有机物等 按照排放 质量响应 关系 加大重点区域污染控制力度 形成以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全面 改善为核心的多污染物综合防治体系 根据区域各控制单元基准年 污染排放状况及污染防治技术要求 分析其减排潜力 筛选重点污 染源 制定污染控制方案 分地区 分行业编制详细工程

14、项目清单 四 工作要求 四 工作要求 长三角 珠三角 京津冀 成渝城市群涉及的 9 省 市 分别 编制本省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后 由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协调 9 省 市 编制四大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 其他区域在环境保护部等部 委的指导下由省级环境保护厅 局 组织编制 重点区域内各地应按照 指南 的工作任务和技术方法 从本 地出发 科学开展大气环境现状评估 提出本地规划目标与控制指 标 制定污染防治重点任务 编制详细的工程项目清单 并提出能 力建设需求和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于 2010 年 12 月底前上报本省 市 规划方案 一上稿 根据各地上报的规划方案一上稿 从区域角度出发 由环境保 护部等部门

15、协调相关省份意见 编制长三角 珠三角 京津冀 成 渝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 深入分析各个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 现状 大气污染排放现状 开展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评估 提出 8 区域大气环境目标 控制指标和指标分配方案 划定区域的重点控 制区 明确不同区域环境管理政策及产业发展限制要求 对重点行 业和重点污染物 制定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任务 编制具体工程项目 清单 提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管理能力建设和实施保障措施 在此基础上 形成长三角 珠三角 京津冀 成渝四大区域的大气 污染联防联控规划 一下稿 对其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进 行指导 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该项工作于 2011 年 3 月底前完成

16、下 发征求地方意见 针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的一下稿 各地根据 2010 年环 境空气质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数据 将规划基数统一调整为 2010 年实 际数据 并根据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调 整经济发展等预测数据和污染防治任务 于 2011 年 5 月底前完成规 划方案 二上稿 提交环境保护部 根据各地规划方案 二上稿 和反馈意见修改完善规划文本 环境保护部等部委组织征求有关部委和地方意见 召开专家评审会 修改完善后上报国务院 批复后正式下达各地 二下稿 五 工作任务 一 大气环境现状评估与问题分析 一 大气环境现状评估与问题分析 评估区域和城市的大气环境现状 建立大气污染物排放与环境 质量之间的响应关系 识别区域关键性大气环境问题 区域性主要 污染因子和污染特征 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9 开展基于常规污染因子 SO2 NO2 PM10为主的环境质量评价 以 区域内城市为基本单元进行评价后开展区域综合评价 有条件的地 区基于已有的监测点位和研究成果 开展以区域特征污染因子 PM2 5 和 O3为主的环境质量评价 评价区域酸雨污染现状 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