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技巧精编版

上传人:ahu****ng1 文档编号:133102341 上传时间:2020-05-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技巧精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技巧精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技巧精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技巧精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技巧精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技巧精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技巧精编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技巧 基本不等式具有将“和式”转化为“积式”与将“积式”转化为“和式”的功能,但一定要注意应用的前提:“一正”、“二定”、“三相等”所谓“一正”是指“正数”,“二定”指应用定理求最值时,和或积为定值,“三相等”是指满足等号成立的条件 在运用基本不等式与或其变式解题时,要注意如下技巧1:配系数【例1】已知,求的最大值.2:添加项【例2】已知,求的最小值.3:分拆项【例3】已知,求的最小值.4:巧用”1”代换【例4】已知正数满足,求的最小值.一般地有,其中都是正数.这里巧妙地利用”1”作出了整体换元,从而使问题获得巧解.【例5】已知正数满足,求的最小值.5:换元【

2、例6】已知,求的最小值.【例7】已知,求的最大值.6:利用对称性【例8】已知正数满足,求的最大值.【分析】由于条件式与结论式都是关于正数轮换对称的,故最大值必然是当时取到,这时,从而得到下面证明思路与方向【解】利用基本不等式得,以上三式同向相加得,所以化简得,所以当且仅当时取到最大值.一般地,如果条件式与结论式都是关于各个元素轮换对称的,则最值必定是在各个元素相等时取到.利用这一思想往往可给解题者提供解题的方向与思路.7:直接运用化为其它【例9】已知正数满足,求的取值范围.含参不等式的解法举例当在一个不等式中含有了字母,则称这一不等式为含参数的不等式,那么此时的参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影响不等

3、式的求解,首先是对不等式的类型(即是那一种不等式)的影响,其次是字母对这个不等式的解的大小的影响。我们必须通过分类讨论才可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同时还要注意是参数的选取确定了不等式的解,而不是不等式的解来区分参数的讨论。解参数不等式一直是高考所考查的重点内容,也是同学们在学习中经常遇到但又难以顺利解决的问题。下面举例说明,以供同学们学习。一、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例1:解关于的x不等式分析:当m+1=0时,它是一个关于x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当m+11时,还需对m+10及m+10来分类讨论,并结合判别式及图象的开口方向进行分类讨论:当m0,图象开口向下,与x轴有两个不同交点,不等式的解集取两边

4、。当1m0, 图象开口向上,与x轴有两个不同交点,不等式的解集取中间。当m=3时,=4(3m)=0,图象开口向上,与x轴只有一个公共点,不等式的解为方程的根。当m3时,=4(3m)3时,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小结:解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可先分解因式再讨论求解,若不易分解,也可对判别式分类讨论。利用函数图象必须明确:图象开口方向,判别式确定解的存在范围,两根大小。二次项的取值(如取0、取正值、取负值)对不等式实际解的影响。牛刀小试:解关于x的不等式思路点拨:先将左边分解因式,找出两根,然后就两根的大小关系写出解集。具体解答请同学们自己完成。二、含参数的分式不等式的解法:例2:解关于x的不等式分析

5、:解此分式不等式先要等价转化为整式不等式,再对ax1中的a进行分类讨论求解,还需用到序轴标根法。解:原不等式等价于当=0时,原不等式等价于解得,此时原不等式得解集为x|;当0时, 原不等式等价于,则:当原不等式的解集为;当0原不等式的解集为;当原不等式的解集为;当1和1分为两类,再在1的情况下,又要按两根与2的大小关系分为三种情况。有很多同学找不到分类的依据,缺乏分类讨论的意识,通过练习可能会有所启示。具体解答请同学们自己完成。三、含参数的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例3:解关于x的不等式分析:解绝对值不等式的思路是去掉绝对值符号,本题要用到同解变形,首先将原不等式化为不含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然后就、两个参数间的大小关系分类讨论求解。解:当时,此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当时,由,此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当时,此时此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综上所述,当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当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小结:去掉绝对值符号的方法有定义法:平方法:利用同解变形:;牛刀小试:(2004年辽宁省高考题)解关于x的不等式思路点拨:将原不等式化为然后对进行分类讨论求解。要注意空集;抓住绝对值的意义,在解题过程中谨防发生非等价变形造成的错误。具体解答请同学们自己完成。-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