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选择题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其基本解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3308988 上传时间:2017-10-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历史选择题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其基本解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历史选择题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其基本解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历史选择题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其基本解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历史选择题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其基本解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历史选择题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其基本解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历史选择题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其基本解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历史选择题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其基本解法近几年来,高考历史试卷中选择题的分值和质量己经成为高考历史的主体题型,实现了利用选择题考查除文字表达之外所有历史学科能力要求的目标。因此,高度重视历史选择题的主体题型地位,切实加强历史选择题的训练和指导,已经成了中学历史教学尤其是高考复习指导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近几年来,历史学科的选择题出现了几个变化趋势:(1)由易到难再到适度降低难度。 (2)取消多项选择题。 (3)加强了对能力的考查,突出了思考性、材料性、理论性、社会性的题目。 (4)出现了程度性选择题,即最佳选择题等。选择题的基本情况:1、选择题的基本结构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题肢” (也称

2、备选项)两部分组成。 “题干”是用来创设解题的情境,明定解答要求;“题肢”包括正确答案和干扰项。2、选择题的主要类型按题干特征分,可分为最佳选择题、因果选择题、否定选择题(逆向) 、推理选择题、排序选择题、组合选择题、比较选择题、材料选择题、空间型选择题、表述型选择题等。3、审准题目的要求审题的大忌是粗心大意。同学们在选择题的审题中发生失误,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 、题干中的限制条件多, 容易顾此失彼。(2) 、题干里的限制条件中有容易被混淆的概念,审查不仔细,极易疏忽。(3) 、题干中的限制条件中的比较隐藏的要求,粗心的学生往往忽视隐藏的“陷阱” 。由于历史选择题是客观性试题,其特点之一

3、是知识覆盖面广、题量多,且在试卷中所占分值高。因而它要求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所以,必须准确、全面、牢固地掌握所学历史基础知识,包括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只有具备了这一前提条件,研究解答选择题的技巧和方法,才有实际意义。而能否在选择题中减少失误,是提高考试成绩的关键。下面就选择题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其基本解题技巧和方法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概念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或对历史事实正确的表述,设计者惯用的迷惑考生的手法,就是在备选项的遣词造句上做手脚,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鱼目混珠,或以本代末。其在题干

4、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要能识破题目的“陷阱” ,仔细辨识有关词语的含义,鉴别其正误。例:官僚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是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C、南京政府统治初期 D、抗日战争时期【解析】注意题干中“ 官僚资本 ”这一概念,在 A、B 时官僚资本还没出现,C 时才刚刚形成,D 时已完全控制。故选 D。二、组合型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是由多项选择题演变而来的单项选择题,通常是在题干中列出四个或四个以上的历史事

5、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组成若干题肢;然后将题肢组合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考查的知识点一般都在四个以上,且多属同类系列知识或专题知识。该题型可以较好地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历史线索或知识体系的认识把握程度和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解题方法:1、肯定法。对于题目考查的内容掌握较牢、记忆清晰、可快速作出正确选择的,应采用肯定法,果敢作答,从选项中迅速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2、排除法。一是排除含错题肢,在众多小选项中,先判断出一个错误选项,如果在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或两个含有这个错误选项,那么此题肢则是错误的,应排除。二是排除漏正题肢,在众多小选项中,先判断出一个正确选项,如果在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或

6、两个不含有这个正确选项,那么此题肢则是错误的,应排除。三是留同存异,若经过前面两次排除后,还有两个题肢需要继续排查,两个题肢中相同的选项保留下来,不同的选项进行辨析,从而判断出正确的、排除错误的备选项。3、选基法。此方法与排除法有点类似。根据自己掌握的熟悉知识先确定一个或两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题肢作为基点,然后以此对各选项比较辨析,顺藤摸瓜,从而获得正确答案。三、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题方法:此类选择题题干中的材料信息是命题者提出问题和学生解答问题的依据,因

7、此解题的关键是获取所引材料蕴含着的有效信息,把握好信息点,理解材料的意思。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通读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例:一次考古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纪文曰:“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据此判断,这块刻石应出自 ( ) A、西周 B、秦代 C、汉代 D、元代【解析】材料提供的信息是分封导致乱世,废除分封而天下一统即设立郡县管理,故选B。四、原因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

8、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概念。需要注意的是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往往容易混淆。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键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主要原因

9、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例:20 世纪 20 年代,孙中山实现了由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的伟大飞跃,促使孙中山先生思想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C、坚持民主革命的精神 D、共国际和中共的帮助【解析】对于孙中山来说,国际国内条件、别人的帮助都是外因,当然不是根本原因,

10、其个人素质才是内因,这就是根本原因,故选 C。五、最佳选择题此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辨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 、 “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此题型备选项的表述必然存在主次、轻重、大小、深浅或整体与局部等程度差异。这种差异,只有通过深入的分析、比较,才能鉴别。因而考生对备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时,还必须运用相应的史学理论或基本观点。确定出“

11、最佳”目标,找出最佳答案。例如鉴别一场社会革命或变革的根本原因,就要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对具体的革命运动的根源作出分析;而鉴别一项重大措施的主要目的,则要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的观点,并联系具体措施的内容及其出台的背景,分析施政者企图达到的主要目的或结果。例:我国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各种因素中,最为主要的是 ( )A、新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C、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增强 D、 “一国两制”构想为各方接受【解析】国力增强为港澳回归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是最主要的因素,故选 C。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

12、最根本原因是 ( )A、战争频繁 B、新兴地主的产生C、社会大剧变 D、群雄并立的需要【解析】百家争鸣是说社会意识方面的问题,根本原因要注意从社会存在中找,D 也是社会意识,故先排除。A 与 B、C 都是社会存在,当时的社会的典型特点注是社会大剧变,A 与B 不够全面。故选 C。六、逆向型选择题(否定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取否定式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 、 “无” 、 “没有” 、 “不正确” 、 “错误的” 、 “不包括” 、 “无关的”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它主要适用于难度稍大的组合型选择题和逆向型选择题,重在考查学生再现史实和比较分

13、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选择题,一般采用如下方法:(1)正向思维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2)假设反正法:即假设此项正确,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原理往下推,看其得出的最终结果是否符合史实,或结论是否正确。(3)逆推法(排除法) ,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合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取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例:关于两次国共合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国民党都具有革命性 B、共产党都作了大量的争取工作C、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D、都以分裂告终【解析】根据史实,B、C、D 都符合史实,应排除,故选 A。例:下列关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

14、程度的发展 B.北洋军阀控制各省政权C.思想文化一度繁荣 D.更迭频繁【解析】 “一战”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的春天” ;1915 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有了广泛发展;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政权更迭频繁,所以 A、C、D 都是正确的。而 B 项中一些省份还控制在革命党人手中。故选 B。例:下列关于“九一八事变”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它使中国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 B、它使中国的社会矛盾开始发生变化C、它促使中共立即提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 D、它冲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此题解题时要注意正确分析题干主体项,拟定答案和逆向思维。本题首先结合题干拟定“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 1932 年日本在此建立“伪满洲国” ,实行殖民地统治;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从世界范围看,一战后所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开始瓦解,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再观察 ABD 三项属于“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正确答案为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