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农业昆虫学复习题2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33060168 上传时间:2020-05-24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农业昆虫学复习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精编》农业昆虫学复习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精编》农业昆虫学复习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精编》农业昆虫学复习题2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精编》农业昆虫学复习题2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农业昆虫学复习题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农业昆虫学复习题2(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农业昆虫学复习题绪 论一. 名词解释1.农业昆虫学二、填空题1.我国现行的植物保护工作方针是( )、( )。三、简答题1.农业昆虫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如何理解我国植物保护方针?第一章 农业害虫防治的理论基础一. 名词解释1.密度制约因素2.农业害虫3.害虫的种群密度4.经济损害水平5.害虫的生态对策6.虫害7.关键性害虫8.偶发性害虫9.经济阈值二、填空题1.害虫种群的自然控制过程一般分为调节过程、( )、( )3类。2.一般来讲,防治r-选择类害虫的最有效方法是( ),防治中间型害虫最有效方法是( )。3.根据害虫种群动态类型,一般可将害虫分为( )、( )和

2、中间型害虫。4.农业害虫按其为害程度可分为( )、( )和潜在性害虫。5. 农业害虫为害农作物的方式有( )、( )和传播植物病害。6.害虫防治适期的确定,对食叶性害虫应在( ),对钻蛀性害虫应在( ),对蚜虫、螨类害虫应在种群突增期前或点片发生阶段。三、单项选择题1.下列限制昆虫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子为密度制约因子的是( )。 A. 温度 B. 生活空间 C. 湿度 D. 土壤类型2.下列限制昆虫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子为非密度制约因子的是( )。 A. 温度 B. 生活空间 C. 食物数量 D. 捕食性与寄生性天敌3.遗传不育防治最适合防治( )。 A r-选择类害虫 B K-选择类害虫 C

3、 r-选择类害虫和K-选择类害虫 D 中间型害虫4.在作物受虫害损失的一般测定中,将作物受害株与未被害株相比减产的比率称为( )。 A 被害株率 B损失系数 C产量损失百分率 D单位面积实际损失5.田间调查某地块玉米螟对玉米危害所造成的损失, 抽样调查200株, 其中有20株被玉米螟为害, 平均每健株产量为100克, 被害株产量为80克, 则该地块玉米的产量损失百分率为( )。A. 10 B. 20 C. 40 D. 2四、多项选择题1. r选择害虫的主要特点是( )。A. 繁殖力强 B. 扩散能力强 C. 寻找寄主能力强 D. 生活史复杂而长 E. 后代死亡率高2. k类选择害虫的发生特点为

4、( )。A. 繁殖力弱 B. 对密度过高的适应能力强 C. 扩散能力弱 D. 寿命较长 E. 死亡率低3. 农业害虫取食农作物为害的方式有( )。A. 咀食 B. 潜叶 C. 刺吸 D. 卷叶和缀叶营巢 E. 钻蛀4. 下列防治方法对r-对策害虫防治有效的有( )。A. 化学防治 B. 农业防治 C. 抗虫育种 D. 生物防治 E. 遗传不育5.农业害虫为害农作物后,影响作物减产的因素有( )。A. 害虫的种群密度 B. 作物补偿能力的大小 C. 作物品种的抗虫性D. 害虫为害的时期 E. 栽培管理条件6. 经济损害允许水平确定涉及到的因素有( )。A. 防治费用 B. 产品价格 C. 防治效

5、果 D. 生产水平 E. 社会所能接受的水平7. 造成农作物虫害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A. 虫源 B. 适宜害虫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 C. 害虫有一定的种群密度D. 田间具有害虫为害的寄主作物 E. 作物易受虫害的生育期与害虫发生期相遇五、问答题1.田间试验测定害虫为害造成产量损失的基本方法有哪些?2.防治农业害虫的基本途径有哪些?第二章 农业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一. 名词解释1.化学防治法2.物理机械防治法3.害虫生物防治法4.植物检疫5.农业防治法6.植物抗虫性7.害虫的不育性防治8.害虫综合治理二、填空题1.天敌昆虫可分为( )和( )两大类。2.寄生性天敌昆虫主要包括( )类和( )类。

6、3.植物遗传抗虫性包括( )、( )和耐害性。4.植物生态抗虫性包括( )和( )。5.目前,用于害虫生物防治实践的昆虫病原细菌主要是( ),病原真菌主要是( )。6.诱集或诱杀害虫的主要方法有( )、( )、潜所诱杀和作物诱集。7.害虫不育的方法有( )、( )和遗传不育。8.应用性外激素防治害虫的主要方法有( )和( )。9.害虫综合治理包括的三个基本观点是( )、( )和环境保护学观点。三、单项选择题1.利用植物的抗虫品种来防治害虫的方法属于( )。A 植物检疫 B 物理机械防治法 C 生物防治法 D农业技术防治法2.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 采用黑光灯诱杀害虫, 这种防治方法属于( )。

7、A 农业技术防治法 B 物理机械防治法 C 生物防治法 D 化学防治法3.利用高频电流和微波加热进行杀虫的方法属于( )。A 化学防治法 B 物理机械防治法 C 生物防治法 D农业技术防治法4.利用不育性防治害虫的方法属于( )。A 化学防治法 B 物理机械防治法 C 生物防治法 D农业技术防治法5.利用昆虫激素防治害虫的方法属于( )。A 化学防治法 B 物理机械防治法 C 生物防治法 D农业技术防治法6.利用放射能防治害虫的方法属于( )。A 化学防治法 B 物理机械防治法 C 生物防治法 D农业技术防治法7.下列防治方法属于农业防治方法的是( )。A耕翻耙地 B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

8、 C阻隔分离法 D果实套袋8.下列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方法的是( )。A合理轮作 B利用苏云金杆菌防治玉米螟 C清洁田园 D 机械捕杀虫9.下列防治方法属于物理机械防治法的是( )。A耕翻土壤 B铲除杂草 C日光曝晒 D引进和移植天敌昆虫10.IPM的中文名称是( )。A害虫综合治理 B 全种群治理 C 大面积种群治理 D 化学防治11.下列防治方法中,能有效地防止危险性害虫远距离传播蔓延是( )。A 农业防治法 B 物理机械防治法 C 生物防治法 D 植物检疫12.抗玉米螟的玉米品种含有毒化学物质“丁布”(DIMBOA)等抗螟素,这种抗虫性属于( )。A 不选择性 B 抗生性 C 耐害性 D

9、 诱导抗虫性四、多项选择题1.农业害虫的防治方法按应用技术可分为( )。 A 植物检疫 B 农业技术防治法 C 物理防治法 D 生物防治法 E 化学防治法2.下列防治方法属于农业防治方法的是( )。A 选用抗虫品种 B 机械耕翻土壤 C 人工机械捕杀 D 果实套袋 E 人工助迁草蛉3.下列防治方法属于农业防治方法的是( )。A合理轮作 B合理作物布局 C助迁瓢虫防治大豆蚜 D树干涂胶或刷白 E铲除杂草4.下列防治方法属于农业防治方法的是( )。A 合理施肥 B 日光曝晒 C合理灌溉排水 D 用糖醋酒液诱杀粘虫 E 调整播期5.下列防治方法属于物理机械防治法的是( )。A耕翻耙地 B 日光曝晒

10、C 利用青蛙捕食害虫 D 辐射不育 E人工机械捕杀6.下列防治方法属于物理机械防治法的是( )。A 黑光灯诱杀 B 低温杀虫 C 烘干杀虫 D合理密植 E 人工捕杀地老虎7.下列防治方法中,属于物理机械防治方法的是( )。 A 清洁田园 B阻隔分离法 C 蒸汽杀虫 D 激光杀虫 E红外线杀虫8.下列防治方法属于物理机械防治法的是( )。A潜所诱杀 B 烘干杀虫 C合理轮间作套种 D 化学不育 E应用Co60杀虫9.下列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方法的是( )。A 助迁瓢虫防治蚜虫 B 释放赤眼蜂灭卵 C 合理轮作 D 喷洒苏云金杆菌防治菜蛾E 选用抗虫品种10.下列防治方法中, 属于生物防治法的是(

11、 )。 A遗传不育 B 人工饲养、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C 利用糖醋液诱集粘虫 D 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 E 保护和利用农田蜘蛛防治水稻害虫11.下列防治方法中, 属于生物防治法的是( )。 A利用不育性防治害虫 B 利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 C作物诱集D 利用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粘虫 E 保护和利用食蚜蝇防治蚜虫12.下列植物抗虫机制属于遗传抗虫性的有( )。A 生态回避 B 诱导抗虫性 C 抗选择性 D 抗生性 E 耐害性13.农业防治法防治害虫的特点是( )。 A 大部分措施可结合耕作、栽培、管理技术进行, 无需增加额外费用和劳力 B 防治规模大, 安全有效, 易于推广 C 农业措施

12、多样, 对害虫的抑制多样、持久、综合 D 农业技术防治见效快, 立竿见影 E 农业技术防治见效缓慢, 在害虫大发生时防效差五、问答题1.简答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的原则。2.化学防治法防治害虫有何优缺点?3.简答害虫生物防治法主要包括哪些防治措施?4.简答物理机械防治法包括那些内容?六、论述题1.试述害虫生物防治法的特点。2.试述农业防治法防治害虫的优点和局限性。3.试述害虫综合治理有哪些特点。第三章 农业昆虫的调查和预测预报一. 名词解释1.发生期预测2.发生量预测3.害虫预测预报二、填空题1.农业害虫的预测预报按测报时间长短可分为( )、( )和长期预测。2.农业害虫的预测预报按测报的目的和内容可分为( )、( )、发生范围和为害程度预测。3.在进行害虫发生期预测时,根据害虫每代或虫态的发育历期,结合下段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