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方氏头皮针教程文件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3054615 上传时间:2020-05-24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8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九章-方氏头皮针教程文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第十九章-方氏头皮针教程文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十九章-方氏头皮针教程文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十九章-方氏头皮针教程文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十九章-方氏头皮针教程文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九章-方氏头皮针教程文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九章-方氏头皮针教程文件(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方氏头皮针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 2020年5月24日 定义 头皮针是通过针刺头发覆盖区内的特定穴位 以资料全身各部分疾病的一种微针针刺系统治疗方案 是中西医学理论在针灸学领域中融会贯通而产生的一朵奇葩 中国古人利用头皮部穴位治病的历史 最早的文字记录当见于 史记 扁鹊传 黄帝内经 中也有大量头部经脉的记载 但直到上世纪50年代 头部穴位才成为一个完整的新的针灸体系 未几又有数种不同又相类似的头针取穴法相继提出 计50年代末的陕西方云鹏的陕西头针 方氏头针 60年代初上海汤颂延的上海头针 汤氏头针 70年代初山西焦顺发的山西头针 焦氏头针 等 方云鹏老先生 学术特点 治疗体系形成最早穴位穴区最为

2、完备 具有四个取穴体系强调生物全息律与本疗法的天然联系强调中医理论知识在治疗方案中的重要性强调中西医两种医学知识在治疗中的协同作用临床特点 疗效稳定 安全性好 病人耐受性高 理论基础 伏象与伏脏穴区 一 伏象穴区伏象穴区位于人体头顶的骨缝 以冠矢点前为头部 冠状缝为上肢 矢状缝为躯干 人字缝为下肢 酷似一个趴着的人形 因为伏象位于人体最高点 属于阳中之阳 是人体经络系统功能联系 阳中枢 内经 云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故名伏象 1 伏象穴区的解剖人的颅骨由8块组成 骨与骨之间形成骨缝系统 在头顶部有冠状缝 矢状缝 人字缝 顶颞缝 缝与缝之间形成交接点 分别是冠矢点 人字缝尖 翼点和星点 矢状缝是

3、人形穴位的躯干部 冠状缝是该人形穴区的左右上肢 人字缝是左右下肢 冠矢点即为前囟处 冠矢点部位 相当于伏象的颈椎部与胸椎部之交界处 冠矢点之前 则相当于伏象的头 颈部 在顶骨的前下角 冠状缝和颞顶缝相交之处 叫做翼点 相当于人形穴区的手指尖 人字缝与矢状缝相交之处 称为人字缝尖 即是后囟处 相当于人形的尾椎尖部 顶骨的后下角 人字缝与顶颞缝相交之处 称为星点 相当于人形穴区的足趾尖 伏象头部侧面图 2 伏象穴区的定位 1 头颈部 头部上下长为2cm 左右宽为2cm 颈部上下长为2cm 左右宽为1cm 因为头部下面和颈部上面 约有1cm的相互重叠 所以 头颈部在冠矢点前 约总占3cm 2 上肢部

4、 要定准上肢部的位置 首先将一侧上肢分为肩 肘 腕3点 再从冠矢点开始沿冠状缝向下至颞顶缝 其长为11cm 冠矢点至伏象上肢的肩点 长为2cm 肩点至肘点长为3 5cm 肘点至腕点长为3 5cm 腕点至手指尖 长为2cm 以上为一侧定位 另一侧与此相同 故省略 以下各部定位 凡涉及双侧穴区或穴位 均同此 3 躯干部 一由冠矢点到人字缝尖为伏象的躯部 这一部分是从颈下的上背部开始 到下臀部总约14cm 把躯干部分为3段 即背部 腰部 臀部 背部由冠矢点起分上中下三部分 各部长为2cm 总长为6cm 腰部分为上下两部 各部分长为2cm 总长为4cm 臀部分为上下两部 各部分长为2cm 总长为4cm

5、 各部分左右宽度分别是 肩部4cm 背部3cm 腰部2cm 臀部3cm 4 下肢部 从人字缝尖 沿人字缝向下至星点 大约长为9cm 将一侧下肢部定出髋膝踝3点 由人字缝尖向下至髋点 长为1 5cm 髋点到膝点长为3cm 膝点到踝点长3为cm 踝至足趾尖长1 5为cm 3 伏象穴区的作用与主治伏象为 总运动中枢 或 总经络中枢 是人体神经功能的集中反映 支配着全身的运动神经功能 针刺头部伏象穴区的各个穴位 可以用来治疗全身相应部位的疾病 特别是对于神经系统 血管系统 运动系统的疗效 尤为显著 二 伏脏穴区伏脏穴区即是头皮针的发际取穴体系 在头部前额上不要 为从额正中线 沿发际分别至左右两侧额角

6、在此穴区内 有规律地分布着许多与全身各部位相对应的特异刺激点 如果将这些刺激点 一个个连接起来 则左右两侧各分别构成与人体左右相对应的半侧人体内脏 皮肤缩形图 人体缩形图的头部 向额正中线 足向额角 横伏于发际之部位 因其负担和调控 总中枢 中全身总感觉功能的重要任务 附属为 总感觉中枢 这个穴区以调节皮肤系统 内脏系统的功能为主 故称为 伏脏 穴区 伏脏头部前面图 1 伏脏穴区的定位穴区之定位 从额正中线 沿发际向两额角 各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也叫三焦 中焦 下焦 其总长约为6 5cm 上焦3cm 中焦1 5cm 下焦2cm 三焦区域的划分 只是大概界限 因为脏腑在躯体内互相连贯 所以不能截然

7、分开 1 上焦 是指横膈以上的胸部内脏 还包括上肢及胸以上的皮肤感觉和大脑的思维 上焦前2cm 发际下0 5cm 发际上1cm为头部 颈部重叠于其内 从额正中线旁开2cm 前额发际上2cm作为一个点 再从额正中线旁开1cm 前额发际上3 5cm 作为一个点 两点连线即伏脏上肢 分为上臂 下臂和手部 约各占0 5cm 上焦后1cm 发际下0 5cm 发际上2cm为胸部 2 中焦 是脐以上 横膈以下腹部内脏 还包括躯干皮肤感觉 中焦占伏脏1 5cm 发际下0 5cm 发际上1cm为腰部 3 下焦 是指脐以下的腹部内脏 还包括泌尿 生殖系统及脐以下的腹部和下肢皮肤感觉 在下焦前1 5cm 发际下0

8、5cm 发际上1 5cm为小腹 臀 髋部 下焦后0 5cm 发际下1cm 发际上2cm为膝至踝部 发际1cm再向下0 5cm为足部 2 伏脏穴区主治伏脏穴区之穴位 主要用来治疗内脏和皮肤感觉异常疾病 对全身皮肤的痛 触 冷 热 麻 痒 紧束之类异常疾病 理论基础 倒象与倒脏穴区 一 命名倒象和倒脏穴区 实际上就是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 在头皮上的投影 倒象穴区即运动中枢 共有两区 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中央前回部位 以管理躯体 四肢运动功能为主 倒脏穴区 即感觉中枢 亦有两区 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中央后回部位 以管理躯干 四肢皮肤感觉功能和内脏功能为主 穴区内 不很规则的排列 从头部向下 依次分为

9、倒象或倒脏的下肢 躯干 上肢 颈部和头部 因其上下位置的倒置 犹如一个倒立的人形缩形图 位于头皮部 故定名为 倒象 和 倒脏 颅脑位置及中央沟位置 二 定位想要确定出倒象和倒脏区域的位置 首先就要找出中央沟在表皮表面的投影位置 要确定它的位置 先从眉顶枕线的中点向后1 25cm向外1cm处定为A点 再从眉耳枕线的中点上端定位B点 连接A B两点之间的直线 就相当于中央沟在头皮表面的投影位置 根据中央沟在头皮表面的位置 再确定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在头皮表面的位置 在中央沟直线前面和后面 分别划一条距中央沟直线1 5cm 并与中央沟直线相平行的直线 这两条直线与中央沟之间的区域 就是中央前回和中央后

10、回的横向宽度 关于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的纵向长度 临床上 一般是从眉顶枕线向左右两侧旁开1cm才开始计算 其平均为9cm 1 倒象为便于取穴 把倒象的上下区域分为上中下上部 每部分大约3cm 在中央前回下部4cm的一段为上部 中央前回上部2cm的一段为下部 中间3cm的一段为中部 1 上部 主要包括咽 舌 下颌 眼 额 颈等 2 中部 主要包括拇 食 中 次 小指 腕 肘 肩等 3 下部 主要包括躯干 髋 膝 踝 趾等部位 旁中央小叶部 包含有肛门和膀胱括约肌 2 倒脏分为上中下上部 即上焦 中焦 下焦 在中央后回下部4cm的一段为上焦 在中央后回上部2cm的一段是下焦 中间3cm的一段时中焦

11、1 上焦 主要包括腹内消化道 咽 舌 齿 颌 下唇 上唇 面 眼等和皮肤感觉器官 2 中焦 主要包括额拇 食 中 次 小指 腕 臂 肩等部位和皮肤感觉器官 3 下焦 主要包括头 颈 躯干 胸腔 生殖 泌尿 腿 足等部位和皮肤感觉器官 倒象 倒脏穴区示意图 3 作用与功能 1 倒象 倒象为运动中枢 其上部主要管理对侧头颈部运动器官 中部主要管理对侧上肢运动功能 下部主要管理对侧躯干及下肢的器官和肢体的运动功能 2 倒脏 倒脏为感觉中枢 来自外界的半侧躯体 四肢皮肤 痛 温 冷 触 痒等感觉及内脏和粘膜感觉各种刺激冲动 经由传入感觉的神经纤维形成各级水平通路 到达大脑皮层部位 并将接受的冲到分析后

12、 传向皮层其他部位 在进行更广泛的分析综合活动 4 倒象 倒脏穴区的主治 1 倒象 在治疗上基本与伏象相同 一般主要治疗对侧躯体四肢的运动功能障碍或异常疾病 2 倒脏 在治疗上基本与伏脏相同 主要用于治疗对侧半身的感觉功能障碍 或异常疾病 理论基础 十一大中枢系统 十一大中枢建立于大脑皮层解剖功能定位的基础上 每一个皮层功能区相对应一个穴位 以本穴区的功能作为穴位的命名 构成对伏脏复习体系的有力补充 使方氏头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 思维 两额骨隆突之间 即由眉间棘直上3cm处主治 智力减退 痴呆 癔症 大脑发育不全 精神分裂 神经源性头痛 高血压 神志不清 神经衰弱 记忆了减退 失眠 胃溃疡

13、等 2 说话 在眉中与耳尖连线中点主治 运动性失语 发音困难 口吃 舌肌麻痹 假性延髓性麻痹 唇肌麻痹 大脑发运迟缓等3 信号 在由耳尖至枕骨外粗隆上3cm处划一条线 连线的前1 3与后2 3交界点主治 感觉性失语症 癫痫 失眠 神经性头痛 癔症 精神病 理解能力减退等 4 视觉 在枕骨外粗隆尖上2cm 向左右旁开1cm处主治 视觉障碍 幻视 视野缺损 视网膜炎 角膜斑翳 青光眼 视神经乳头炎等5 运平 以人字缝尖为顶点 分别向左前方和右前方各划一条直线 并使这两条线距矢状缝成30 夹角 在这两条直线上 距人字缝尖5cm处主治 失用症 末梢神经炎 共济失调 手指认识不能 指端红痛症 风湿性关节

14、炎 脑血管意外等 6 失忆 以人字缝尖为顶点 向左前下方和右前下方分别划一条直线 与矢状缝成60 角 在这条直线上 离人字缝尖约7cm处主治 头昏 头木 浮肿 大脑发育迟缓 脑炎后遗症 失读症 失写症 记忆力减退 头痛 耳鸣心悸 气短 腰酸腿疼 遗精等7 书写 在以冠矢点为顶点向左后方和右后方两侧各画一条直线 它们分别与矢状线成45 夹角 在这两条线上 距冠矢点3cm处主治 书写功能障碍 失写症 手的精细功能减迟或丧失 手颤 额叶性共济失调 高血压 低血压肺气肿 皮层性浮肿 舞蹈病等 8 听觉 在耳尖上1 5cm处主治 神经性耳聋 耳鸣 幻听 眩晕 同侧偏盲 目痛 高血压 癔症 腹内胀满等9

15、臭味 在耳尖前3cm处主治 嗅 味觉迟钝 臭 味觉丧失 幻臭 幻味 急慢性鼻炎 各种音幻 记忆力障碍 变视症 头晕 偏头痛 流涎 感冒等 10 平衡 在枕骨外粗隆尖下2cm 旁开3 5cm主治 眩晕 共济失调 肌张力降低 眼球震颤 偏瘫 帕金森综合征 书写过大症 失调性构音障碍以及全身性共济失调等症11 呼循 在枕骨外粗隆尖下5cm 旁开4cm 即风池穴内上方主治 心律不齐 风湿性心脏病 冠心病 高血压 肺气肿 眩晕 咳嗽 哮喘 呼吸困难 感冒 头皮针的临床应用 一 头皮针的取穴与配穴 一 取穴与配穴原则1 辨证取穴2 合理取穴3 准确的穴位定位是提高疗效的关键4 明确各个中枢在头皮的部位和功

16、能 二 取穴与配穴的方法1 取穴方法a 相应取穴法 就是身体某个部位有病 可以在 伏象 伏脏 倒象 倒脏 相应部位取穴 b 仿体针取穴法 就是根据中医学经络 脏象 以及阴阳五行辨证取穴的理论 摹仿体针取穴的方法 在 伏象 伏脏 倒象 倒脏 上精细应用 进行高度集中施治的取穴方法 c 特定取穴法 根据其他中枢穴位所具有的治疗作用 独特性能 按照某一种疾病必须选定某一部位的要求 进行取穴的方法 d 米 式取穴法 就是左右肢体对称取穴 上下肢体重叠取穴 左上 右下 左下 右上肢体交叉取穴 躯体折叠取穴 2 配穴方法a 伏象 与 伏脏 相配合b 倒象 与 倒脏 相配合c 伏象 与 倒象 相配合d 伏脏 与 倒脏 相配合e 伏象 伏脏 与其他中枢相配合f 伏象 伏脏 倒象 倒脏 以及其他中枢穴位 也可与头部在经腧穴 经外奇穴 体针所有穴位配合取用g 头皮针还可与耳针 手针 体环针等新针疗法的定位 相互配合运用 注意事项 1 针刺时应向患者交代头皮针操作过程2 选择合适的体位3 在过饥 过饱 过劳 醉酒等情况下 不宜针灸4 头部血管丰富 针刺出血不必惊慌 只需按压止血即可5 婴幼儿囟门未闭者 应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