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关于构建我国学分银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报告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33054247 上传时间:2020-05-24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22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关于构建我国学分银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精编》关于构建我国学分银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精编》关于构建我国学分银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精编》关于构建我国学分银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精编》关于构建我国学分银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关于构建我国学分银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关于构建我国学分银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报告(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名称:关于构建我国学分银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DJA050155课题级别:教育部重点课题拨付经费:2万元学科分类:职业技术教育课题鉴定时间:2009年2月课题负责人:杨黎明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要成员:陈 娟 黄忠林 闻人勇建 陆国民 黄景容张明慧总 报 告一、简介部分1标题:关于构筑我国学分银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序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认为,终身教育是对作为经济增长加速器而设计的继续教育概念的重新考虑和扩充,不仅为经济的增长而设计,还要为人的持续协调发展加以设计,即要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设计。终身教育应在人们的生

2、活中不再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应该具有灵活、多样和容易进入时间和空间的优点。终身教育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终身教育是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应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对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技术与职业中等教育的衔接问题进行深入审查,要为接受终身教育提供各种机会,使学生有各种的选择及入学和退学的灵活性,要有灵活的入学和毕业或休学时间,并使高等教育的模式、招生方式和招生标准多样化。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也提出,为了有利于实施终身学习,在计划管理和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具有灵活性,要为学生提供进入、出去和在进入学习的方便,要对学生从终身教育角度更好地进行个人的学业和职业指导。教育

3、部领导也多次提出,要全面实行学分制度和建立我国学分银行。学分银行的研究能够为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我国教育四通八达的立交桥提供制度保证和技术支持。3摘要“学分银行”存储的不是货币而是学分,汇兑的不是货币而是学历或资格证书,“学分银行”是建立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之上的,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我国教育四通八达的立交桥提供的制度保证和技术支持。课题研究从学分银行的国际经验借鉴入手,分别对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制度、加拿大学分转移制度、美国学分制度、韩国学分银行制度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学分银行构建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提出学分银行创建的核心要素是课程课程,必须对课程进行标准化建设,制定各

4、级各类教育的衔接课程,提出了各种课程衔接的个案模型。通过理论研究,课题对学分银行开展了实践探索,确定我国学分银行的初步实践是开展那区域合作学分制度,并对区域性的学分银行建设-上海市“学分银行”创建进行框架设想,提出上海市“学分银行”创建的近期目标是初步构建上海普职渗透,中高贯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通的教育立交桥,初步选择四个突破口进行研究。课题最后提出了学分银行建设的几点建议,包括建立“学分银行”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学分银行”运行的组织机构、建立“学分银行”的课程信息目录、建立“学分银行”评价转换机制、建立“学分银行”开放的服务体系。4内容结构图学分制及其基本特征学分银行的国际经验借鉴学

5、分银行创建的核心要素学分银行创建的理论依据区域合作学分制度上海市“学分银行”创建的框架设想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二、主体部分1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假设核心概念研究目的:构筑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分银行”,让教育成为四通八达的立交桥研究意义: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为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我国教育四通八达的立交桥提供制度保证和技术支持。能够-为学员提供多次进或出学习的机会,能够为各级各类教育互相之间的衔接提供了可能,能够为中国教育和国外教育的衔接提供了现实的基础核心概念:银行是承担信用中介的信用机构,通常具有存款、放款、汇兑等功能。学分银行是银行,它具有银行的基本功能,如存

6、储功能、汇兑功能;但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它存储的不是货币而是学分,它汇兑的不是货币而是学历或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性的教育,而是终身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分银行就是创建在终身教育、终生学习的理念之上的,它与构建我国教育四通八达立交桥的实践是一脉相承的。学分银行的构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内容是:课程标准系统、学分累积系统、学分互认系统、学分兑换系统和学分诚信系统。课程标准系统由国家职业(专业)目录、课程标准、各级、各类教育衔接课程标准等部分构成;学分累积系统由学分的获得、学分的存储、学分的累积等部分构成,凡是通过国家认可的教育和培训课程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学分,并写实

7、记录在终生学习卡上,所有的学分从理论上来说都有可能成为兑换某类证书时的有效学分,但对于某一类、某一级教育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学分都能成为有效学分,是某一类、某一级教育的有效学分,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另一类、另一级教育的有效学分;学分互认系统由学分互认、学分折算、学分补偿等部分构成,涉及到学分认定的机构、依据、程序、结论、费用和裁决等要点,标准课程学分、非标课程学分的互认,非标课程学分的折算等部分构成;学分兑换系统由兑换汇率的设计、逐级兑换机制、累进兑换机制建立等部分构成,任何一个学分获得者都可根据自身学分拥有状况去兑换相对应的证书,在已有证书的基础上外加若干学分,还能兑换成高一层次的证书;学分诚信子

8、系统由学员自身的诚信、签发机构的诚信、认定机构的诚信等部分构成。2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国际上搞的较好的有韩国学分累积制度,英国个人学分帐户,美国的学分衔接等等。韩国于1994年成立了教育改革总统委员会(PCER),该委员会于1995年提出了一项改革设想,即通过构建新的教育体系,来促进和发展开放的终身学习社会。学分累积制度(CBS)就是该改革设想的重要内容。韩国教育改革总统委员会的这项提议于1997年1月13日得到韩国政府的批准,并于1998年3月开始正式实施。韩国学分累积制度(CBS)是一种开放的教育体系,它认可在学校内和学校外的各种不同的学习经历。当求学者积累的学分达到学

9、分累积制度所规定的要求时,就可以申请相应的学位证书。学分累积制度的目的在于提供多种受教育机会,促进求学者终身学习。从近期看,学分累积制度致力于为中学毕业后有教育和培训需求的求学者提供创新的、多样化的、最大化的教育机会;从长远看,学分累积制度将提高非正规教育的总体水平和地位,使非正规教育成为促进教育自我发展、保证韩国在全球的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英国于1998年发表了学习的时代(The Learning Age)绿皮书,提出建立个人学习帐户、成立产业大学、提高基本技能、进行资格改革、开展工作场所学习以及地区合作等新举措;1999年发表学会成功(Learning to Succeed)白皮书,计划

10、建立一个全国、地区和地方的计划、组织和投资体制;设立一个投资16岁后教育与培训的全国学习和技能委员会,下辖47个地方学习和技能委员会;2000年政府颁布学习与技能法(Learning and Skills Act),目的是积极推进终身学习,提升国家竞争力;2000年9月,个人学习帐户(Individual Learning Accounts)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到2001年10月,已经有250万人在学习帐户中心注册学习,大约有9000个组织成为提供学习机会的机构。美国由于学分制度运用的较早,对学分制度的研究也较为深入,基本已解决了学分衔接的问题。在国内,对于学分银行刚开始零星的研究,从总体上说尚

11、处于初始阶段。3研究程序: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设计学分银行的构筑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各级各类教育课程的衔接,如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之间的衔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中等职业教育与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衔接等等;二是课程的互认,即有标准课程之间的互认,更有非标准课程之间的互认。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建立国家职业(专业)目录、课程标准、各级、各类教育衔接课程标准来解决各级各类教育课程的衔接问题。这部分的国家标准课程是必修的课程,约占各级各类教育课程的50-60%左右,这样就能从总体上保证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客观上也大大减少了课程互认的工作量。通过

12、借鉴国际上较为科学的知识点、技能点的课程比较方法,解决标准课程之间的互认问题,通过学分替代、折算、补偿等技术来解决非标准课程之间的互认,在一定的情况下,促成非标准课程向标准课程的转化。研究方法国际比较方法、个案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理论研究与实际运行相结合、局部运行与整体运行相结合技术路线-凡是通过国家认可的教育和培训课程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学分(学分获得)-所得学分写实记录在个人终生学习卡上(学分记录)-对照国家课程标准判断或通过学分认定机构认定能够兑换某类证书的有效学分(学分认定)-一定量的有效学分就能兑换相应的学历或资格证书(学分兑换)这样的过程可持续地进行,当然,证书的级别随之也逐步提升

13、4主体报告1学分制度及其基本特征11学年制度和学分制度学校是对学生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场所。教师的教学量以及学生的学习量都需要测量和控制,否则教与学的效果很难得到保证,教与学的目的同样也很难实现。长期以来,学校是用时间和课程来测量和控制教学量和学习量的,其相应的教学制度就是学年制度。学分制度是相对于学年制度而言的教学制度,它不是以学年来计量,而是以学分为单位,计量教师的教学量和学生的学习量,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学分制度和学年制度一样都是计算教师的教学量和学生的学习量的标尺,但各自反映的教学理念有所不同。学年制度的优势不容置疑,学年制度的不足同样比较明显,学生的知

14、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比较狭窄,很难适应劳动力市场对复合型人才和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忽视了学生的基础和兴趣爱好的差异,不利于培养尖子学生和特色学生,也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所有的教师都是按照规定好的计划、大纲、教材对学生授课的,不能开设自己擅长的、喜欢的课程,因而很难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学年制度的不足影响职业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呼唤新的教学制度。12学分制度的历史发展学分制度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而产生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兴产业的不断出现,社会分工和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原先统一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15、于是,在18世纪末,在欧洲的一些大学里冲破了固有的统一的课程设置模式,根据社会各方面的不同需要,开设了许多新的课程,但是学生在短短的大学读书期间不可能学习所有的课程,于是就产生了选课制度。德国最早提出了“选课自由”的思想,而选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则是在美国。1779年美国以古典文学为核心的、全部必修的课程结构增加了一些供学生自由选课的实用课程;1825年美国佛吉尼亚大学开始试行选课制度,1869年美国哈佛大学也开始了选课制度。2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开始实行了学分制度,继哈佛大学之后,美国大多数高校纷纷进行了改革,推行了选课制度和学分制度。最初,由于实行的是完全自由选课的学分制度,一些学生考虑的不是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而是根据是否容易得到学分、是否方便上课来选课;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选课支离破碎,没有中心。针对这些问题,为了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美国哈佛大学采用了英国的导师制,并且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许多大学也不再实行完全自由的选课制度,规定学生必须主修一定数量的课程和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实行学分制度的大学建立了必修课、限修课、任选课的课程结构。由此可见,学分制度自身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就目前世界各国的教学管理制度而言也不尽相同,即便是实行学分制度的学校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13学分制度的定义学分制度是十九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