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053327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会学生善于思考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普遍存在着单纯传授知识、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等弊端,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中考实施“双开”考试改革,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目前教学的焦点。一、探索思维启迪方法、消除学生思维障碍思维启迪,即采用何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消除思维障碍。思维启迪贯穿于思维的全过程。启迪思维的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学生思

2、维方向的正确性和独创性,思维过程的敏捷性和变通性。一般的教师往往十分注重设计思维的推理过程,而忽视设计思维的启迪方法,实际上,这是一种“欲速则不达”的思维培养方法。在整个思维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思维的空白现象,这是指思维的静止状态,即我们常说的“无从着手”现象;(2)思维的盲目现象,这是指思维的错误性,即我们常说的“牛头对马尾”现象;(3)思维的散乱现象,这是指思维的无序性,即我们常说的“东拉西扯”现象;(4)思维的单一现象,这是指思维的僵化性,即只会套用原有的思维模式,缺少发散性思维能力。对于不同的思维问题,教师应当查清思维的“病因”,对症下药。从思想政治课的

3、学科性质来看,教师应当从学生和自身两个角度分析原因。从学生角度分析,主要分析:(1)是否明确问题情景的要求;(2)知识准备是否充足;(3)能否读取背景材料或情景中的有效信息;(4)是否由于过度紧张,造成大脑皮层抑制;(5)有没有理清思维过程等。从教师角度分析应反思:(1)提问设置是否科学;(2)语言表述是否准确;(3)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等。根据不同原因,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思维启迪策略:或帮助学生审题、或回顾旧知识、或引导学生读取信息、或调整自己和学生的情绪、或指导学生形成思维过程等等。笔者对学生的思维问题进行了调查:命题一:从国际竞争的角度,分析科技创新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获得以下结果: 答案类型

4、答案内容人数答案1:国际竞争的实质(焦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素质教育的宗旨和重点49人答案2: 国际竞争的实质、国际竞争的焦点15人答案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素质教育的宗旨和重点41人答案4: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9人答案5:空白3人答案6:各种错误答案6人(共124位学生,上缴123份作业,1位学生病假)以上6种答案从不同程度都反映出存在的思维问题。于是,笔者在课外时间,按上、中、下三类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听得最多的说法是“不知道怎么做”。笔者以为,主要是思维的片面性和思维过程混乱:答案2只抓住“国际竞争”,没有考虑“科技创新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答案3只抓住“科技创新和实施素质

5、教育的意义”,离开了“国际竞争”;答案4只抓住“教育”;只有答案1接近于正确答案。但是,他们无法把握思维的内在逻辑性,从提问的要求来看,他们的答案不能做到水乳交融,没有反映“科技创新”和“实施素质教育”对参与“国际竞争”的作用。因此,笔者把思维启迪的重点放在“全面审题”和“理清思路”上。命题二:春节期间,我们看得最多的社会丑恶现象是“赌博”。你认为可以采用哪些措施遏止或消除这一现象?经统计,笔者惊奇地发现,学生最多只有两个角度:“国家加强法制建设”和“赌博者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由此,笔者把思维启迪的重点放在“思维角度”上,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只有全面分析学生的思维切入点、思维展

6、开过程和思维的终端结果,对每一个思维环节都进行深刻剖析,才能找到切实有效的思维启迪方法。二、丰富思维训练形式,锤炼学生思维能力1.情境交融、以乐导思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乐学的重要性。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也表明,人有了愉快的心情,才会满怀激情地渴求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则进一步指出:“课堂教学应成为欢乐愉快的认识活动。”因此,教师要使学生以学为乐,必须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创设乐学思维情境,以乐导思,乐中获知。例如:运用小品是创设乐学情境的有效方法。我在讲授“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时,模仿了cctv-6的一则公益广告:一位白胡子老先生在打太极拳,一位穿着时髦、

7、戴着墨镜、吃着香蕉的青年从他身边走过,然后,这位年轻人顺手把香蕉皮往身后一丢。此时,老先生叫住年轻人,说:“先生,你的手套掉了!”那位年轻人回头看时,满脸尴尬。根据这则材料,我请两位学生表演了一则小品。正当学生兴趣盎然时,教师抛出问题:(1)这则小品讽刺了什么社会现象?(2)如果你是小品中的年轻人,此时,你有何感想?学生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而且争着发言。这种教学情境,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渗透了思想教育,更激发了学生思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又为我们创设乐学情境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课堂内一曲动听的歌、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令人捧腹的相声、一个生动活泼的小品、一则富有哲理的故事,都可以愉悦学生的精神,

8、活跃学生的思维。 2组织讨论、以议启思大作家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课堂教学也应取其精神,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可以引入“辩论赛”、课堂集体讨论等形式。就中学思政课而言,可供辩论的话题是极其广泛的。我曾组织学生就“我市华工企业的发展与承包户渔塘的鱼死光说明了什么”、 “李登辉两国论到底说明了什么?”等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讨论和争辩,以辩促思,以辩明理,从而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事实证明,让学生自己动脑发现问题,讨论争辩,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其效果远胜于教师讲解。 3.独

9、立思考、以异求思独立思考是求异思维的前提。人云亦云,不利创新;邯郸学步,终无所为。因此,在教学中面对问题时,老师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当然,学生在解答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也不要马上否定学生的发言。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熄灭学生思维的“火花”,造成“惟师独尊”的依赖心理,出现“等米下锅”的现象。例如我在讲到“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时,举了一个案例:“赵某自己办了个五金厂,连续两年借口效益不好拒交税收,税务人员上门征税时与他发生争执,税务人员林某在与他相互推撞时将他推倒在地;事后其子赶来将税务员何某打成重伤,还振振有词地说他是正当防卫”。

10、我要求学生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赵某拒不交税的行为和赵某的儿子的行为是否正当防卫。结果有较大部分的学生回答错了,我没急于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本中找答案,最后在交上的答案中有85%以上的学生抓住了“赵某没有履行依法纳税义务和其子的行为不符合正当防卫的要件”这两个知识点,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的目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答错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个必经步骤,因为要思考为什么会答错和错在哪里,这无疑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从而使学生自主钻研教材,在钻研中掌握知识。 4.鼓励质疑、以疑激思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质疑。提问题是人的天性,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是

11、创造的萌芽,它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古希腊大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就十分强调在教学中用问答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他在教学中从不直接向学生陈述知识或传授知识,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认识真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内部似乎没有矛盾的地方或学生认识上有矛盾的地方或理论与实际似乎矛盾的地方,巧妙设疑,让学生产生怀疑或惊奇感,促使他们的情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变怀疑为动力,化惊奇为探索。从方法上看,可以正问或反问、直问或曲问。例如我在讲“一国两制”时,故意把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混为一谈,使得大部分学生疑惑,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自己主动地看课本找答案

12、,最终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中找到了正确的答案,我再加以点拨。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又达到了大纲的教学要求.5.精练精讲,以练育思练习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横向扩展和纵向深化,从而进一步构建起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是提高学生智力水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注重练习并不是搞“题海”战术,做大量低层次识记性的练习只会堵塞学生的思维,抑制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实践表明,广泛挖掘题源,通过变式、重构等方式设计一些具有较强思考余地和较高训练价值的题目,是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讲“基本国情(资源、环境、人口问题)”时,我以身边的实例、时政新闻为材料,结合

13、课本知识出多角度的题目,既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思考,又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会分析、解答,最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6.抒情阐理、激情促思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体验包括了人的激情、心境、热情等等,这也是我们现在强调情商的原因。因此,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必然会伴有情感因素。思想政治课教学既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更是一种情感活动。情感不仅是政治课培养的目标,而且是学生感知、理解、接受基本观点和原理的动力系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才能心动,心动则思发。由此,经常性地激发学生情感,以境育情, 以情引思,对于启迪思维,提高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激发情感时,

14、教师应情绪饱满,激情洋溢,随教学内容的需要,情感调控有度,该喜则喜,当怒则怒,或高亢激昂,或如泣如诉,把学生激情的波涛推向高潮,产生强烈的共鸣,达到思想的升华。例如,在讲授“一国两制”时,课前播放香港、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录象。上课时,同学们仍沉浸在观看政权交接仪式的激动气氛之中,我怀着同样的心情大步走上讲台,动情地大声问道:“同学们,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冉冉升起,华夏儿女一片欢腾,这一情景说明了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明我国从今天起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结束了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港、澳政权的顺利交接说明了什么?”学生答:“祖国的强盛!”然后,我进一步激发道:“

15、今日港澳的回归,说明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更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那么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这一及时的提问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看书、讨论,在激情中完成了教学任务。7.学以致用、以用促思学政治课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应付名目繁多的各种考试,争个好分数,排个好名次。学习的真正目的应该是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去分析和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并解决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而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理论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行动的指南。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一旦与实践相结合,就更容易被理解,更有活力,更有威力。

16、所以教师讲解理论既要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要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去思考、解决现实问题,指导自己的行动。比如讲授初三思政坚持改革开放这一框题,我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香港记者到广东顺德采访一位老农,记者问:您说社会主义制度好还是资本主义制度好?老农不假思索、巧妙地反问,您说现在的政策是资本主义制度,那就资本主义制度好;是社会主义制度,那就社会主义制度好。然后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这个问题。其实答案很明显,就是现在的改革开放政策好,当然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好。进而要求学生支持、拥护改革开放,并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中去。象这样的例子,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教要联系实际,学同样要联系实际,只有联系实际地去学,才能提高学生素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教了思政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